在采访林德伯格的过程中,最常被他提及的单词之一就是“retouch”,是为拍摄好的图片润色的意思。这个词很有意思,“re”是英文单词中用作“再次、重复”意义的前缀词,“touch”是触摸、触碰的意思,这样看来,润色图片就是对拍摄主体的再次触碰。和Photoshop的意义相同,但这个词却有了一丝贬义,好像对原片一丝一毫地修改,都是对画中人真实感的玷污与亵渎。林德伯格拒绝这样的“retouch”,他在人物身上捕捉真实感的手法就是和他的拍摄对象成为朋友,这样他可以从内心深处发觉他们身上最感性、最真实的部分,用镜头表达一种情感与力量的流动。
摄影界还有几位大人物,同样拒绝“retouch”,他们又因为各自风格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对真实的表现方式。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用决定性的瞬间抓住真实
1952年布列松出版了《决定性瞬间》一书,提出摄影艺术的关键便是抓住 “决定性瞬间”,“在一秒钟的很小一部分中,以一种精确的形式呈现出某一事件的重要性,使它成为这一事件的最恰当的描述。”布列松的作品总是恰到好处地抓住了事件最微妙的一瞬间,就仿佛有个人一直等在那里拍摄这一场景一般。
尤金·史密斯以最平实的手法客观对待拍摄对象
史密斯用生命和真诚对待他所拍摄的每个专题,他总是站在劳苦大众的一边,竭力维护他的照片的真实性,他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以最平实的手法客观地对待他的拍摄对象,并争取最大的自由度来控制图片。
赫尔穆特·牛顿窥视下的真实
他作品的气质是自身性格、民族特质与时代洪流所共同造就的、独一无二的另类产物。牛顿的“窥淫”(Voyerism)摄影艺术风格对后现代的摄影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当时,这样惊世骇俗的拍摄手法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崇拜者奉之为当代最杰出的时装摄影大师,反对者则难忍其作品中浓烈的“男权”意识和极其粗俗的品位。
安妮·莱博维茨让被拍摄者自在、自如
莱博维茨是2016年倍耐力年历的摄影师。这一年的黑白大片意味着倍耐力年历的彻底转型。从拍摄手法上来看,莱博维茨是个很好的引导者,她擅长与拍摄对象沟通,通过交谈或相处让拍摄对象放松,而不是像林德伯格那样让人物进入他导演的情境。安妮更多的是让对象自如,在自如中抓取最真实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