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杨传宝
发挥“三剂”作用
□陈红杨传宝
学生和家庭的关系大致可分为民主和谐型、关系紧张型、留守放任型、暴力专制型。在家访过程中,面对不同类型的家庭关系,老师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自观能动性,采用不同的方式,家访才能收到实效。
开学后不久,班上的走读生芳夜不归宿,家长找了一夜才找到。第二天早上,芳的爷爷奶奶来到学校告知此事,并告诉我们,芳从小父母离异,一直跟他们一起生活。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管不住,请求班主任借助此事,对芳进行管教。班主任满口答应,并为此召开了主题班会。可是,班会的第二天,芳还是没来学校上课。
我们几位老师在袁校长的带领下,去芳家家访。开门迎接我们的是爷爷,奶奶虎着脸坐着,不理我们。一种从未有过的尴尬令我们面面相觑,气氛显得有些沉闷。
袁校长搬了一个小凳,坐到老奶奶身边,热情地与她打招呼:“奶奶,您最近身体还好吗?我们专门看您来啦。”老奶奶很有情绪地说:“孙女不愿意上学,我能好到哪里去?”袁校长紧接着说:“您这奶奶真不容易啊,这么大岁数,还为孙女操心,值得我们学习。”几句暖心窝的话,让老奶奶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她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欲言又止。袁校长见机行事:“奶奶,是为孙女的事么?我们既然来了,就一定帮您解决。”老奶奶坐正身子,面向我们,吩咐道:“爷爷,给老师们泡杯茶。”
几杯热气腾腾的茶水化解了室内的尴尬,氛围轻松了许多,我们的交流也顺畅了许多。通过交谈,我们才弄清楚,芳觉得班会上被公开点名批评,令她很没面子,才不愿意读书。老奶奶原指望通过班主任的教育让孙女能改过自新,没想到孙女不仅没改,反而不上学了。于是,奶奶对班主任有意见。在家访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老奶奶想通了。最后,家访老师与芳及家人坐在一起,列举了夜不归宿的危害与后果。经过一番交流,芳意识到自己错了,一脸的委屈终于释然。
回校的路上,大伙你一句、我一句,谈论着这次家访的得与失。对家访,我有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对老师的家访表示理解,个别家长甚至因为某些原因,对家访持反感或敌对的态度。此时,老师要起到润滑剂的作用,主动调节交流氛围,努力营造和谐愉快的气场。当交谈氛围变得轻松时,老师可主动与学生及家长合影,以消除彼此的误解与隔阂,化尴尬于无形之中,为后期的家校交流奠定良好基础。
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总嫌父母啰嗦、唠叨、管得过严;而家长对已经长大的孩子不放心,不满意,甚至罗列一大堆证据来证明孩子越来越让人失望。在这样的家庭中,一股浓浓的火药味弥漫在家长与孩子之间。
艺杨两岁时,父母离异,艺杨跟随父亲生活。父亲整天忙于回收废品,疏于对儿子的教育。渐渐地,艺杨变成了一个暴躁狂野、自私任性的孩子。因为挣钱辛苦、儿子不争气、家庭生活不如意等原因,父亲经常酗酒。父亲对艺杨十分失望,总是训斥艺杨;儿子不仅不听,还越来越看不起父亲。父子俩经常发生战争,以至于艺杨经常上学迟到,甚至旷课。
那次艺杨参与打群架后,我们送他回家,他父亲很快赶了回来。醉醺醺的父亲径直走到艺杨身边,抓住他就打。艺杨也不甘示弱,举起凳子打父亲。幸亏我们拦得快,否则,一场恶战就在家门口上演。
我们家访的老师进行了简单地交流——孩子不省心,父亲不称职,决定分别做父亲和孩子的工作。
年龄大的老师与艺杨的父亲在客厅里聊天。他们从自己也是父母的角度,谈自己与孩子相处的困惑与无奈。这样,艺杨父亲与老师们产生了共鸣。在此基础上,老师们指出他刚才行为的不妥,提醒他经常酗酒,会让孩子瞧不起。与此同时,其他的老师则将艺杨带出家门,在小区里边走边聊,让他反思打架事件及刚才的所作所为。这样,在老师们聊天式的攻心战术下,艺杨向父亲保证以后少惹祸。艺杨的父亲也向儿子承诺改变自己的管教方式。
这次家访的实践告诉我们,到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家访时,教师一定要从学生、家长两个不同角度,分别同学生、家长交谈,充当消除学生与家长之间矛盾的灭火剂。
知道要家访后,班上学习差表现也差的惠民跟我说:“老师,我不希望你们到我家去。”我问:“为什么?”他倒是直率:“我学习不好,表现也差。见到我家长,你们只会向我爸妈讲我的缺点,我爸妈不狠狠地打我一顿才怪。还有可能让我辍学,帮他们养猪。”
听了惠民的话,我意识到以往对后进生的家访不就是这样么?原来,在这些学生看来老师家访就是向家长告状。如果这样家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会越来越失望,学生的表现会越来越差,亲子关系会更糟糕。我决定改变以往的做法,尝试一种新的家访模式——从表扬学生的优点开始。
我默不作声地随时带上手机,悄悄地关注着惠民等几个后进生。上课坐端正了、认真写作业了,我给他们拍张照片;打扫教室时,我留下他们拿起拖把的瞬间;运动场上的百米冲刺、篮球场上的潇洒投篮,我给他们来张特写;野炊活动中,他们垒锅搭灶的过程,我全程录了下来。除此之外,我开展了班级科任老师和全体学生展示班级待优生的优点活动。活动中,他们或讲述一个小片段,或展示一幅简笔画,或构思一篇小文章。活动结束后,我将这些材料收集起来,装进同学们成长档案袋。
做好充足准备后,我约上科任教师来到了惠民家。一阵寒暄后,其父亲问道:“老师,是不是惠民又在学校里闯祸了?干脆让他回家养猪。”
我笑了笑,不置可否地说:“我们带来了一些东西,您看了就知道。”
我们打开惠民的档案袋,拿出同学表扬他的文章递给他父亲。我拿出手机,打开惠民野炊时垒锅搭灶的那段视频,惠民父亲很惊讶:“这孩子还有这一手?不错,不错!”看到其父亲高兴的样子,躲得远远的惠民母亲、爷爷也围拢过来。我拿出拍摄的有关惠民的照片,三个家长像孩子似的抢着看。惠民父亲深有感触地说:“说实话,以前我挺怕老师家访。每次老师家访走后,我都生闷气——学习好、纪律好的美誉都与他无关,调皮捣蛋、违法乱纪都少不了他。我怎么养了这么个不争气的儿子。越想越气,便揍他。这次家访,我看到了儿子的变化,真要好好感谢你们。不过,我今后也要改改,不能只盯着他的缺点,也不能一个劲地总批评他,看不起他。”
这样的家访,能让学生的情绪、家长的教育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学生和家长重新点燃希望的火焰。
千百个学生就有千百种家庭。在家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润滑剂”“灭火剂”“助燃剂”的作用,其效果自然不会打折扣。
(作者单位:陈红,湖北省远安县外国语学校;杨传宝,湖北省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