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善敏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教务处,湖南 长沙 410205)
回归课堂,以人为本,重构课程建设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研究
陈善敏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教务处,湖南 长沙 410205)
从精品课程发展到精品开放课程,我国近阶段的课程建设取得了成效,也暴露了问题。地方本科院校应基于“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顺应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在需求,立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回归课堂,以人为本,重新构建课程建设模式。重点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聚焦一课,超越一课”,依据目标导向的课程理念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最终实现学生成长成才和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建设目标。
课程建设;转型发展;课堂教学研究;目标导向,人本主义
地方本科院校旨在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和提供科教服务。然而,审视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大学生就业难和行业(企业)用工荒这一对矛盾却呈加剧之势,“一方面人才供给过剩,另一方面人才的大量需求又得不到较好的满足,其主要问题不是人才培养的数量,而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出现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1],折射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困难和障碍。尤其是1999年以来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程度弱、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已成为各院校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也是其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无疑,搞好课程建设是解决这一难题,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大环境下,在普通高等院校转型发展的大趋势下,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对课程建设进行合理定位,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建设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课程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之一,探索并建立科学可行的课程建设模式,对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基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重新构建课程建设模式,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尝试。
3)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在于改进课程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构建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为核心,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途径,以人才培养和教师发展为目标的课程建设模式,是对“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最佳诠释。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国家教育部门的规划立项和各高校的课程教学改革为主的高校课程建设在高等教育模式多元化、课程设置综合化、课程内容现代化的背景下从理论到实践得以深入展开[2],原国家教委启动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对高校的课程建设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推进课程改革并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以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
教育事业“十五”“十一五”发展规划对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1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2007年《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再三强调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要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尤其是2003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下发《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明确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也相应建立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3]。
2011年7月,教育部联合财政部颁发《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并于2012年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对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加强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实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组织高校对已建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向社会开放[4]。
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我国的课程建设模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课程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了问题与不足。
可见,精品课、精品开放课都有其内在的不足,这种不足尤其反映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建设之中。总的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内涵建设不够。相比综合性大学及研究型大学,地方本科院校在生源质量、师资水平及师资队伍稳定性等内涵品质上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关注的是课程的内涵建设、如何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如何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如何通过课程建设培养出优秀的师资。遗憾的是,大多数院校在进行课程建设时所关注的往往是一些外在的形式上的内容,比如如何做出美观的课件,如何做出漂亮的网页,如何能够打动评委专家。
2)课程特色缺乏。地方本科院校过于仿效综合性大学及研究型大学,把打造同样标准的精品课程、开放课程甚至慕课作为最终目标,籍以彰显自己的办学水平,这样的课程建设目标与其现有的师资水平和学生质量很不匹配,也不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终将导致人、财、物等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课程建设效果的不理想。
3)建设目标不明。各高校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获得校级、省级、国家级立项资助,而作为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现有课程建设模式存在的最大缺陷。正因如此,课程建设出现了明显的功利思想和投机主义,如何聚焦课堂,如何改进教学,如何将课程建设落到实处,已经成为各高校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4)建设效果不佳。按照现有的课程建设模式,各高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只为冲击一门或几门省级、国家级课程。这种模式的结果是:即便冲击成功,充其量也只是极少数的课程在水平和质量上有所提升,其他大多数课程基本处于顾影自怜的状态,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
针对当前课程建设中的不足,我们提出地方本科院校应基于“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顺应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在需求,立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回归课堂,重新构建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为核心,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途径,以人才培养和教师发展为目标的课程建设模式。
(一)课程建设的基本定位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院校内涵建设的内在驱动,并已成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然。课程建设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走内涵建设道路的核心,但当前多数新建院校在制订专业培养计划时照搬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与传统的“综合性”“学术型”高校在课程设置及课程建设规划方面的区分度很不明显,也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5]。课程建设的目的不是所有高校都建设成千篇一律的同质课程,相反,各高校应结合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学校自身特点和发展现状,建设自己的品牌课程,以此为依托,进行学校的课程综合改革,推动学校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遵循高等教育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科学定位学校人才培养类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定位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建设目标和实现途径,这是地方本科院校当前主要的建设任务。
(二)课程建设模式的重构
1)以课堂教学为抓手,重新确定课程建设的中心任务。课程建设是否成功体现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而决定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是课堂教学。因此,课程建设的重点不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内容,不能为了迎合评委专家而一味追求申报标书和支撑材料的准备工作,更不能将通过评审获得立项作为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课程的建设应该是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教学管理的规范科学和教学队伍的自我发展,而这一切要想落到实处,必须将重点回归到课堂教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
2)以TOC课程大纲为指导,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建设必须符合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定位。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提出课程建设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编制目标导向的课程(TOC①TOC,Target-Oriented Curriculum,目标导向课程(或译为目标本位课程),是香港上世纪90年代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产物,主要基于建构主义和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最初被引进并应用于小学课程改革。)教学大纲,即要求课程首先应基于学校办学定位设计出融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应指向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指向教学目标,即所设置的教学内容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既要确保涵盖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专业知识,也要有足够的人文素质与通识教育模块,更要有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锻炼。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改变过去以教材编排或章节目录为序,机械地照搬照抄的做法,而应该以知识点为依据设置教学模块,再根据模块选择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指向教学目标,即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必须是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要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有利于陶冶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情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开宗明义指出: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6]。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尤其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Teach less,Learn more(教少一点,学多一点)”的教学理念,鼓励部分课程采用“333”教学模式,即1/3的学时用于讲授,1/3学时用于应用、实践、思考与讨论,1/3学时用于学生汇报与反思,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3)基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重新制定课程建设评价标准。无疑,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指向教学目标,即教学效果的优劣体现在教学目标完成的好坏。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自学生评教,现有的学生评教一般都是由学生来评价老师的教学,如老师的基本功怎样,对待学生的态度如何,老师是否持教案上课,老师的教学是否有重点,老师的讲解是否清晰到位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交由学生来回答,本身就是矛盾的,甚至是滑稽的。学生“评教”不应该是评教师,而是评学生自己,评自己这堂课学到了什么,这堂课对自己学习本课程以及学习本专业有什么帮助。变易理论认为,学习总是指向某个学习内容,所以要检测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成效,就要看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已定的学习内容[7]。换个角度说,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是学生基于预先获知的教学大纲,根据自己掌握课程所设置的教学内容的程度,判断相应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从而对课程教学效果作出评价。进一步而言,“教”与“学”之于课程教学的关系相当于一枚硬币的正反两方面,二者不可分割,不可偏废。“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相应地也应包括两个方面:对学生而言,“以人为本”的课程教学应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对教师而言,“以人为本”的课程教学应以教师的自我发展为目标。因此,基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制定的课程建设评价标准,既要考虑学生“学”的效果,也要考虑教师“教”的效果,课程建设是否成功最终体现在是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此外,什么样的课程是好课程?是名师名家讲授的课程还是影响力大的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最好的阐释,即有利于本校学生成长成才、有利于教师教学发展的课程才是好课程。如果一门课程不能使本校学生受益,不能促进本校教师自我发展,即便是名师名家讲授,即便有再大的影响力,这样的课程对于本校实际情况来讲,也不能称之为好课程。
(一)做好宏观组织与微观落实
新的课程建设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有利于全面启动,形成遍地开花局面。学校要从宏观上大胆规划,要对新的课程建设理念进行广泛宣传与发动,让课程理念深入人心。与以往倾其所有只为打造少数几门精品课程的建设模式不同,新的建设模式立足于大面积课程的同步启动。各专业教师以课程为单位形成课程建设小组,小组规模可以是两三人,也可以是十几人甚至更多;各小组之间可以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学校可以根据课程建设情况从中择优重点培育,但其目的在于选出典范,提供借鉴,在课程建设初见成效、课程模式趋于成熟的基础上,逐渐在全校范围内推行,以此帮助其他课程良性发展,最终实现遍地开花。
另一方面,要将课程建设落到实处,从微观上“聚焦一课,超越一课”[8]。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落实,在于真正沉入课堂教学第一线。新的课程建设模式要求广泛而深入地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教师能够集聚并分享他们的智慧,讨论和共享他们对不同教学策略和取向的认识和经验,最后达成一个最能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教学建议”[9]。聚焦一课,以某一知识点或某一知识模块为切入点,设计并上好一堂能够拉近理论与实践距离的,能够让教师教有所成、学生学有所获的研究课。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堂课,学生明白了学习过程中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懂得了如何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通过这一堂课,教师增强了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学习需求设计课堂教学的意识,训练了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从而在教与学上达到超越一课的良好效果。
(二)重点解决关键问题
重构和实施新的课程建设模式,需要解决好几个主要问题。
1)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目前还只是试点阶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迅速启动转型发展,以教学为中心,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理念深入贯彻到学校一切教学工作中,这是课程建设启动初期需要探讨的重点问题。我们应当进一步调研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现状,了解其面对转型发展的心理和举措,分析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分析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为课程建设模式的实施提供保障、指明方向。
2)如何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制定合理明晰的课程目标,并围绕目标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课程建设效果,这是新的课程建设模式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我们应当深入探讨基于目标的教学大纲设计理念、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和基于“教”“学”效果的课程评价理念,分析“聚焦一课、超越一课”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课程建设模式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3)课程建设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如何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尤其是参与课堂教学研究,这是新的课程建设模式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全校上下要充分认识到高校转型发展之势在必行,认识到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认识到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意义。学校要从制度和政策上鼓励和保障课程建设模式的实施,教师和学生要以主人翁姿态组织和参与课程建设。
地方本科院校要想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各项工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提供有力保障;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将改革重点放在课程上面。教学改革最好的抓手在于课堂教学环节,以课堂教学研究为核心重构课程建设模式,将课程建设重点放在课程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上,“聚焦一课、超越一课”,秉承“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基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大纲,并依据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发展情况评价课程建设效果,从而形成课程建设良性循环,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可持续性发展。
[1]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2014.
[2]吴湘.近年来我国高校课程建设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3]教育部高教司.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http:// baike.baidu.com/view/3433188.htm?fr=Aladdin.
[4]教育部高教司.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2/ content_2199085.htm.
[5]范洁.对高校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29):126-127.
[6]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35.
[7]章月凤.变易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江苏教育研究,2012(08-A):35-39.
[8]卢敏玲.聚焦一课超越一课:香港地区“优化课堂学习计划”[J].江苏教育研究,2009(5A):8-10.
[9]黄黎明.教学·研究·变革:校本教学研究的信念与行动[J].课程与教学,2012(18):59-64.
The Reconstruction of a Humanistic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odel with a Focus Back o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Research 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Newly-established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N Shanmin
(Academic Affairs Office,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University,Changsha 410205,China)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China has had both merits and demerits from the period of exquisite course construction to that of open exquisite course construction.Newly-established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reconstruct a model for thei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ith a focus back o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learning,which follows the modern humanistic education idea and meets the colleges’internal demand of transi⁃tion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zing themselves as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new model emphasizes re⁃search o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learning,namely“Focus on one lesson,Move beyond one lesson”.It is required that course content should be integrated based on the course objectives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thus chosen,aim⁃ing at both the students’academic growth and the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urriculum construction;transitional development;classroom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earch;target-ori⁃ented curriculum;humanism
G642.0
A
1008-2794(2016)06-0021-05
2016-06-29
湖南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2016-830)
陈善敏(1977—),男,江西萍乡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高等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