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程度研究*

2016-12-22 07:57:38张雪芳
关键词:投入产出生产性湖北省

张雪芳 戴 伟

(湖北理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湖北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程度研究*

张雪芳 戴 伟

(湖北理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文章基于2002和2007年湖北省投入产出表以及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运用中间投入率、中间需求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指标,分别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比较分析湖北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程度的差异。得出结论:湖北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制造业主要呈现出外延式发展的特点,内涵式发展不足;从整体看,湖北省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要大于后者对前者的推动作用。

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投入产出

20世纪中后期,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已发展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型产业,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主要是以制造业为服务对象,而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又依赖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两者已进入深度互动发展阶段。因此,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实现产业升级,尤其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极为关键。我国政府也因此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和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湖北省政府也制定并出台了《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重点”“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服务业内部行业之间、服务业和制造业及农业之间的互动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目前,湖北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为产业关联度不够高,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不够等。因此,对湖北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对促进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国外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分歧较大,主要观点有:1)需求遵从论。该理论认为,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依附于制造业的发展,处于一种需求遵从地位[1]。2)供给主导论。Pappas & Sheehan等学者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的前提和基础,要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必须要有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制造业的比较成本,提高生产的专业化程度[2-4]。3)互动论。Daniels、Shugan等认为,制造业的扩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会迅速增加,从而提高制造业的生产率;相反,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也要依赖于制造业的投入。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表现为较强的互动发展关系,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它们之间互动发展的程度将进一步加深[5-7]。4)融合论。这是近年来的新观点,该理论认为:随着电子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两者之间出现了融合的趋势[8]。关于上述四种观点,目前学术界的总体看法是:“需求遵从论”和“供给主导论”都过于偏激、片面,缺乏对问题全面、深入的剖析;“互动论”比较全面、比较切合实际;而“融合论”则反映出了未来产业的演变趋势。

以上主要是从理论上分析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关系,而后从实证角度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如Fuchs研究了美国1947—1958年的投人产出表,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创造的产品已成为制造业的重要生产资料;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线性相关关系[9]。Se-Hark Park通过对中国、印尼等八个太平洋地区国家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制造业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表现出依赖关系[10]。

在西方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也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如,孔德洋、徐希燕等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是相互依赖的双向互动关系[11]。高传胜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支撑作用,发现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科教服务对制造业升级的支撑作用较大,而商贸和交通运输的作用相对较小[12]。江静、刘志彪等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提升制造业效率的内在机制,得出如下结论:1)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制造业的整体效率;2)生产性服务业对不同的制造业的影响是不同的,如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受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发展的影响最为明显,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则更多地受到金融保险业发展的影响;3)科学研究对制造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13]。

总而言之,现有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关系的研究文献基本上都是从定性或定量的角度对其进行论证,鲜有对其互动发展的程度及其地区差异进行研究的。本文拟运用比较分析法,首先纵向比较湖北省各年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程度的变化;其次横向比较湖北省与其他主要省份以及全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水平的差异,探寻湖北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现状及需要改进与完善的地方。

二、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在我国,投入产出表每5年编制一次(逢2、7年度),且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是2013年公布的,所以,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将于2018年公布,因此,基于研究需要,本文分析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2002和2007年的湖北省投入产出表,以及2008—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有关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相关数据。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美国经济学家Liontief于1936年提出的“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法(又称“部门平衡”法、“产业关联”分析法等),是一种研究经济体系中各部门间投入产出关系的方法,也是进行产业关联分析的一种数量分析法。在进行产业关联分析时,投入产出法被广泛采用。下文基于每隔 5 年编制的投入产出表,对主要的几个指标进行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1)中间需求率: 指各产业对第i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之和与整个国民经济对该部门产品的总需求(中间需求+最终需求)之比,反映了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品有多少作为中间产品,即原材料供其他部门使用。

2)中间投入率:是指某一产业部门(如第j部门)在特定时期内,在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占总投入的比,计算公式为:

3)影响力系数:表示某产品部门增加1单位最终使用时,它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波及程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Tj为第j产业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Aij为Liontief逆矩阵系数。产业影响力系数大于1,表明该产业的影响力在全部行业中处于平均水平以上;反之,则处于平均水平以下;并且该数值越大,表明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推动作用越大。

Liontief 逆矩阵即(I-A)-1,A是aij的矩阵,通常称为技术矩阵,它与投入产出表的关系如下:

其中:Q为各行业的产出向量,Y为各行业的最终需求量。将上述矩阵简化可得:

上式经过变形即为:(I-A)Q=Y,也即Q=(I-A)-1Y,由此得到了Liontief逆矩阵(I-A)-1,该矩阵的系数即为Aij。

4)感应度系数:表示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增加 1 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所感受到的需求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Si表示第j产业对其他产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该系数大于1,表明该产业的感应程度在全部产业中处于平均水平以上;反之,则处于平均水平以下;且感应度系数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对该产业的拉动作用越大。

三、湖北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分析

(一)湖北省产业发展现状

1.湖北省制造业发展的现状

1)从整体来看,总量规模不断壮大,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如表1所示,2012年湖北省工业增加值为9 735.15亿元,是2007年的2.71倍;年均增长22.27%,年均增速超过全国8.14个百分点。

2)从产业结构来看:一是优势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如图1所示,2002和2007年湖北省优势支柱性产业均为装备制造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石化工业、纺织服装业,2007年这四个产业的增加值均超过360亿元,相对2002年增长率均在50%以上,可见湖北省支柱性产业在保持其优势的同时快速地发展壮大。具体来看:装备制造业步入了快速稳定发展轨道,产业支柱地位进一步突出,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10位;食品产业品牌建设明显加强,骨干企业快速崛起;石化产业总量快速增长,骨干企业迅速壮大,整体工艺装备水平国内领先;纺织服装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产业层次明显提升,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二是轻重工业结构稳定,2002年和2007年轻重工业(制造业)产值比重均为38∶62。

表1 2007—2012年湖北省工业增加值及增长率

2.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1)从整体看,保持着稳定较快的发展态势。如图2所示,2003年湖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 003.08亿元,2012年为8 208.58亿元,十年增长了4倍多。湖北省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近几年增长尤为迅速。

2)从内部各细分行业来看,保持相对稳定增长。由图2可以看出,从2003—2012年间,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是批发和零售业,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各细分生产性服务业都保持着相对稳定增长。

图1 2002和2007年湖北省制造业增加值

图2 2003—2012年湖北省主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

(二)湖北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1.湖北省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分析

中国和湖北省的整体制造业对各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如表2所示,由此得出以下结论:

1)首先,2007年湖北省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中间需求率最高的是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其中间需求比重均超过了30%;与2002年相比,房地产业和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大幅增长。可见湖北省制造业在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大幅增加,呈现出外延式扩张与内涵式发展并举的特点。制造业的快速增长增加了对销售渠道的需求,带动了批发和零售业的迅速发展,但与2002年相比,制造业对批发零售业的中间需求比重下降了较大幅度,这可能与制造业的销售物流系统设计有关,体现出当前制造业的物流系统开始慢慢由渠道分销型向工厂直送型转变,这也将是制造业物流系统未来发展的趋势;其次,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中间需求比重均超过了20%,但是相对2002年而言,比重均有大幅下降。原因在于,制造业销售物流系统由渠道分销型向工厂直送型的转变,减少了中间环节的物流活动,减少了对交通运输、邮政的需求,尤其是对仓储的需求;而对批发零售业需求的下降,必然导致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需求的下降。

2)与2007年中国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水平相比,除了房地产业和教育业,湖北省的相应比率均低于我国的平均水平。一方面,体现了湖北省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不足,尤其是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金融业的需求严重不足,仅为我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甚至不到,这反映了湖北省金融业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较低;同时,其信息服务业投入不足,制约了湖北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反过来又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体现了湖北省房地产业发展对制造业的依赖度较高,远超出全国的平均水平,有将近一半的需求来自制造业;同时其对教育的中间需求率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湖北省比较重视通过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来培养大规模的技术工人,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2.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分析

中国和湖北省的整体生产性服务业对各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率如表3所示,由此得出以下结论:

1)2007年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投入最高的产业是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石化工业,其中间投入率均超过10%,与2002年相比,这三种产业的中间投入率均有上升,其他几种类型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率均有不同幅度下降。

2)与2007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中间投入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发现,除了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湖北省其他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投入水平均较高,说明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较大。

表2 湖北省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

表3 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率

3.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分析

经过相关统计分析工具得到了Liontief逆矩阵,进而计算求得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如下表4所示,由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湖北省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的影响力普遍较低。2002年和2007年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都只有一个行业,其它生产性服务业均小于1,这说明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水平较低,未达到全部行业的平均水平。可能主要是因为湖北省的生产性服务业仍在起步阶段,与制造业还未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发展关系,所以尽管制造业对某些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较高,但这些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力还未充分发挥。

2)湖北省多数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力呈下降趋势。具体来看,除了交通运输仓储业、邮政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07年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均低于2002年,说明这些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在降低,尤其是综合技术服务业,影响力系数由2002年的1.028 6下降到2007年的0.815 6。

3)湖北省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不显著,但相对较稳定。2007年,生产性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只有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其它生产性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均小于1且普遍较低,说明湖北省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而2002年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有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并且这4个行业的感应度系数都呈现下降趋势,而其他生产性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都呈现出上升趋势,这说明制造业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保险业这4个行业的拉动作用在降低,特别是对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拉动作用由显著变成不显著,而制造业对其他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都在增大,尤其是对房地产业,拉动作用增大显著,这与之前所分析的制造业对房地产业的中间需求率高的结论一致。

4)2002和2007年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都只有1个行业,而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有3~4个,因此,从整体来看,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不够密切;但相对来看,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的拉动作用要大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另外,2002和2007两个年度的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和教育业的两个系数虽然都没有达到平均水平,但基本上都是影响力系数大于感应度系数,也就是说研究与教育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高于制造业对研究与教育业的拉动作用,说明研究与教育业对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但是制造企业没有对研究与教育业进行反哺,去支持和鼓励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没有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发展机制,这也是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表4 2002和2007年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从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两项指标来看,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整体上对制造业的投入相对充足,但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却相对不足。具体来看,除了房地产业和教育业,湖北省制造业对其他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制造业对房地产业的中间需求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超出6倍之多,因而拉动生产性服务业在整体上对制造业的投入相对全国平均水平是充足的。从这两项指标来看,湖北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过度地依靠规模扩张来发展,虽然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也增加了,呈现出外延式扩张与内涵式发展并举的特点,但是相对全国平均水平来看,仍然偏低;其他的几个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或者说制造业对其他几个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呈现出下降趋势,这都充分说明了湖北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力度不足。

从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两项指标来看,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要大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在整体上,湖北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关系不够密切。

总的来说,湖北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政府部门已开始重视生产性服务业,但是企业层面还未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大多还处于重视产量、忽视质量,以环境换效益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再加上旧体制和旧观念的束缚,制约了制造业的健康、高效发展。因此,制造业亟需进行产业升级,而这又必须依赖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反过来,生产性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也必须依靠制造业的拉动。所以,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是大势所趋。

(二)政策建议

1.增强自主创新,实现内涵式发展为主的企业发展战略

纵向来看,湖北省制造业呈现出外延式与内涵式并举的发展特点;但从横向来看,其制造业的发展主要以外延式发展为主。制造业的这种过度依赖规模扩张来实现产业增长的粗放式发展策略极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增加信息服务业和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持和投入,以实现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变,增加制造业的科技含量,从而逐步形成湖北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走上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产业发展战略。

2.优先重点领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由于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力水平普遍低于全部行业的平均水平,因此应优先发展重点领域和行业。具体来看,要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进金融、信息、科技等服务业向制造业融资、研发、管理等领域渗透;推进现代物流业向制造业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业、信息反馈等领域渗透;优先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业,并以此推动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3.加强产业关联,构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机制

与湖北省制造业联系最为紧密的生产性服务业是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以及商务服务业,但是目前仍未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发展关系。因此,应加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尤其是重点领域,如物流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等。

4.注重人才培养与储备

要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产业互动发展,必须要有高端人才作为保证。因此,为了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发展,政府和企业都应该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储备,要加大科研、教育方面的投资,特别是要与高校形成一种对口合作机制,要将优秀的人才留在湖北、留在企业,同时还要积极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不断提高湖北省制造业的劳动力层次,逐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 Goe W R.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onmetropolitan Growth Nodes in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ies,1980-1990[J].Rural Sociology,2002,67(3):416-441.

[2] Pappas N,Sheehan P.The new manufacturing:linkages between production and service activities[J].Working for the Future:Technology and Employment in the Global Knowledge Economy,Victoria University Press,Melbourne,1998.

[3] Kakaomerlioglu D C,Carlsson B.Manufacturing in decline A matter of definition[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1999,8(3):175-196.

[4] Eswarran M,Kotwal A.The role of service sec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Manuscrio,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2001.

[5] Daniels P W.Producer services research in the United Kingdom[J].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1995,47(1):82-87.

[6] Shugan S M.Explanations for the Growth of Services[J].Service Quality:New Directions in Theory and Practice,1994:223-240.

[7] Bathla S.Inter-sectoral growth linkages in India: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liberalized reforms[J].Institute of Eco nomic Growth,2003.

[8] 陈宪,黄建锋.分工 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0):65-71.

[9] Fuchs V R.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Journal of Business,1965,38:344-373.

[10] Park S H,Chan K S.A cross-country input-output analysis of intersecto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and their employment implications[J].World Development,1989,17(2):199-212.

[11] 孔德洋,徐希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J].经济管理,2009(12):74-79.

[12] 高传胜.中国生产者服务对制造业升级的支撑作用——基于中国投入产出数据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44-50.

[13] 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J].世界经济,2007,8:52-62.

(责任编辑 尹春霞)

Comparison of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Producer Services in Hubei Province

ZHANGXuefangDAIW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3)

In the context of interrelation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producer services,based on input/output data of Hubei province in 2002,2007 and that of China in 2007,this paper compares the interrel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producer services in Hubei province from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perspectives respectively by using the indicators of rate of inter-input,rate of inter-demand,influence coefficients and response coefficient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gree of interrelation is relatively low,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eatures extensional development and weakness in connotative development.On the whole,the driving effec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n producer services in Hubei province is stronger than the impetus of the latter to the former.

modern manufacturing industry;producer services;interrelation development;input/output

2016-07-12

黄石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长江中游矿冶城市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优化研究”,项目编号: 2016y136;湖北理工学院青年项目“产业转型背景下黄石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4xjr09Q。

张雪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学、产业经济学。

戴伟,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企业信息管理、金融风险管理。

10.3969/j.ISSN.2095-4662.2016.06.006

F121.3

A

2095-4662(2016)06-0032-07

猜你喜欢
投入产出生产性湖北省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无锡高新区制造业投入产出分析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03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经济与管理(2016年2期)2016-12-01 04:28:52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新闻传播(2016年2期)2016-07-12 10:52:16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4
湖北省2015年3月生产资料价格
农家顾问(2015年4期)2015-05-10 03:36:10
基于DEA模型的煤矿安全投入产出研究
河南科技(2014年4期)2014-02-27 14:07:34
中国绿色投入产出表的分析——以2007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