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九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认知、行为、人本主义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及情绪状态的影响
董雪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九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人本主义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及情绪状态的影响。方法 脑卒中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人本主义心理护理,两组均干预3个月。发放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发放自拟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面对、回避评分高于对照组,屈服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HAMD评分、HAMA评分高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情感职能、生理职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认知干预、行为干预、心理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认知、行为、人本主义心理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或消除脑卒中患者的负面情绪。
脑卒中; 应对方式; 认知干预; 情绪状态
脑卒中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医疗水平和护理水平的不断进步,疾病致死率逐渐下降,但部分存活患者会伴随残疾,严重影响着生活质量。受疾病因素、残疾、担心疾病预后等因素的影响,50%以上脑卒中会出现心理障碍,临床常表现为自觉思考能力下降、失眠、食欲下降等[1]。因此,临床应重视对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干预,纠正其对疾病的错误认知,缓解或消除负面情绪,提高应对能力,改善预后生活质量。本文分析了认知、行为、人本主义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情绪、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度、独立生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2例,采用数字随机对照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45~77岁,平均(61.26±5.29)岁;疾病类型:8例脑出血,33例脑梗死;小学及初中学历20例,高中学历13例,大专及以上学历9例。对照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43~75岁,平均(61.87±6.37)岁;疾病类型:7例脑出血,34例脑梗死;小学及初中学历22例,高中学历12例,大专及以学历上8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病房内护理、生活护理、饮食干预、康复训练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人本主义心理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认知干预:收集并整理脑卒中疾病相关知识,包括:疾病诱因、临床表现、病程转归等;采用一对一宣教等方式进行健康宣教,纠正错误认知。邀请经康复训练后残疾程度减轻的患者入病房内交流。告知患者不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对脑卒中后恢复的影响,并根据其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给予针对性指导。(2)行为疗法:定期分析其行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若多次训练但仍无法到达预期目标,可先调整训练内容,间隔2~3周再进行该训练,避免出现消极情绪;部分患者过分依赖他人帮助完成日常活动,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出现该现象的原因,鼓励其尽量自主完成日常活动,当完成训练任务时,适当表扬患者,有利于强化行为,提高治疗依从性。(3)人本主义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主动接待并热情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需求,并给以同理心护理干预,介绍康复治疗后好转病例,使其认识到可通过康复训练,缓解残疾严重程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与患者的家属交流,告知患者的病情、康复治疗方案、康复治疗目的等,增加其对临床治疗的了解,良好的家庭支持,可有效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
1.3 观察指标 两组均干预3个月,干预期间无失访或死亡病例:(1)发放MCMQ量表,包括3个维度:面对(8个条目)、回避(7个条目)、屈服(5个条目),共20个条目,按照1~4分4级计分法计分,其中1,4,9,10,12,13,18,19为反向积分,分值越高提示应对方式越多;(2)HAMD评分:共17个条目,按照0~4分5级计分法计分,<7分提示无抑郁,分值越高提示抑郁越严重;行HAMA评分,共17个条目,按照0~4分5级计分法计分,<7分提示无焦虑,分值越高提示焦虑越严重;(3)ADL评分:共10项,总分为0~100分,分值越高提示独立生活能力越高;(4)SF-36评分:主要包括情感职能、生理职能、精神健康、生理功能、总体健康5个亚型,分值均为0~100分,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高;(5)发放自拟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者临床护理的满意度评分,包括基础护理、认知护理、行为干预、心理护理4个方面,总分为0~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护理满意度越高。
2.1 两组护理后MCMQ评分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面对评分为(21.26±5.29)分,回避评分为(12.26±3.38)分,高于对照组的(12.86±3.25)分及(9.63±2.36)分,观察组屈服评分为(12.26±3.38)分,低于对照组的(15.79±4.2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护理前后HAMD、HAMA、ADL评分对比 两组护理前HAMD、HAMA、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均明显改善,与护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HAMD、HAMA评分高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HAMD、HAMA、ADL评分对比(分)
注:与护理前对比,*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对比,#P<0.05。
2.3 两组护理前后SF-36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前情感职能、生理职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均显著上升,与护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情感职能、生理职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SF-36评分对比(分)
注:与护理前对比,*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对比,#P<0.05。
2.4 两组护理后满意度评分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基础护理满意度为(89.36±4.61)分,对照组为(87.75±5.6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认知干预为、行为干预、心理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1.26±5.24)分、(91.03±4.20)分、(93.61±6.28)分,对照组评分分别为(76.32±5.29)分、(72.26±5.81)分、(75.69±7.5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为提高脑卒中患者机体恢复效果,我院在常规护理的给予认知、行为、人本主义心理护理,通过认知干预增加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纠正其错误认知,使其了解到康复训练可减轻残疾程度,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了解其在康复训练中存在的不良行为学习,鼓励其尽量自主完成日常生活活动,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对于无法完成训练项目的患者,可先调整项目的难度,间隔2~3周后再重新训练;主动与患者交流,观察其动态心理,并给予同理心护理;主动与患者家属交流,告知患者病情,并嘱咐其多陪伴、关系患者,提高患者家庭责任感,避免其出现退缩现象。有研究[2]指出,良好的家庭支持,能够改善消极情绪。认知、行为、人本主义心理护理能够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充分调动自身的潜能,提高自我护理能力,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疾病,减轻心理负担,提高对现实的接受能力。同时,给予行为训练,能够不断患者独立生活能力,减少其日常生活中对家人的依赖,早日回归社会和家庭生活中,提高预后生活质量。
本文中,观察组护理后在面对、回避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屈服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HAMD、HAMA评分高于对照组,ADL评分、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认知干预、行为干预、心理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认知、行为、人本主义心理护理有利于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疾病,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提高预后生活质量。有研究指出,回避、面对的应对方式能够避免患者产生负性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有利于提高生活方式[3]。有研究指出,加强认知干预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缓解消极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4]。
[1] 王雪茵,胡永华.脑卒中病因流行病学的家系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6):647-649.
[2] 徐扬,王俊凤,高建美,等.家庭支持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3):458-460.
[3] 金梅,王维利,潘庆,等.应对方式在胃癌化疗期患者希望与心理困扰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14):1023-1027.
[4] 王宏图,纪勇,姚宏,等.认知干预对老年脑卒中失语症患者言语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7):741-744.
R473.74
B
1000-744X(2016)11-1226-02
201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