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默
聊起这位当今摄影界的超级巨星,“不务正业”的马格南主席,我们往往会第一时间想到他照片中窘迫、尴尬的人物神态以及浓郁色彩和闪光灯直闪所带来的赤裸裸的讽刺。几乎没人注意过,他在1985年拍摄的中国照片,这是他第一次来中国,也是最后一次拍摄黑白照片。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很难想象一个国家在
那么短的时间里能够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过去的十年间,马丁·帕尔(Martin Parr)因为中国摄影书收藏的相关活动往返中国多次。去年春天,他与工作生活在北京和伦敦的荷兰摄影小组“鲁小本&泰斯”共同在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举办了“中国摄影书集”收藏展。《中国摄影书集》中文版也于去年6月在国内出版。自1985年起,他来过中国十二次,期间也在拍摄过一些十分“马丁·帕尔”的照片。“大、雄心勃勃、太多的人”是他对中国的印象,他在中国拍摄的作品数量不多,还难以出版摄影集。但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他镜头中1985年的中国。那是他第一次来中国,竟然也是他最后一次拍摄黑白照片。在那些照片中,我们看到一个与现在完全不同的年代。同时,也看到了十分少见的,与现在完全不同的来自帕尔的温和视角。
专访马丁·帕尔
你来过中国多少次,都去了哪些城市?
我大概来过12次了,近几年经常去北京和上海做关于中国摄影书的活动。
很喜欢你拍摄的1985年的中国,那时候你的照片看起来跟现在不太一样,几乎看不到讽刺的意味。那时候的中国在你看来有哪些不同?
1985年是我第一次来中国,也是我即将告别黑白照片的日子,实际上,那确实是我最后一次拍摄黑白照片了。那时候的中国看起来是完全不同的年代。人们不用每天讨论堵车的话题,经济刚刚复苏。一切都看起来简单、纯朴以及富有活力。
你认为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很难想象一个国家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能够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你在1984年拍摄过伦敦的唐人街照片,又在1985年来到中国拍摄,你所观察到那时候生活在国内外的中国人有着怎样的不同?
我们在1985年去到了中国的一些城市和农村,目睹了人们在经济复苏初期的朴素生活,然而这些生活在英国唐人街的中国人,却过着略显奢侈的生活。
你在拍摄时如何接近被摄对象?
当你拍摄时间长了积累一定经验时,就会读懂人们的肢体语言。我经常在拍摄时不看拍摄对象,尤其在拍完之后,当我在想拍一张照片时,我会变的无所畏惧,别小看这一点,这样的信念对拍摄很有帮助。一句语总结:别想太多。
你认为中国人看到你拍摄的照片会有怎样的评价?你期待他们给出怎样的评价?
收到任何评价我都会很高兴。
能否用三个词语来形容中国给你留下的印象?
大、雄心勃勃、太多的人。
你这些年也在中国拍摄过不少有趣照片,没有考虑过出版与中国有关的摄影集吗?
我在2014年出版了2013年拍摄的香港照片摄影集HongKongPar,这本书很有趣,有四种看法。正着看是香港的人,反着看,则是香港的食物,当然也可以按顺序看。此外,还有一本小人书。不过实际上,我在中国其他城市拍的还是太少了,完全不够出一本摄影集。
那么你有什么关于中国拍摄的新计划吗?什么时候还会来呢?
现在《中国摄影书集》已经完成,我可能不会像过去八年那样频繁地去中国了。不过我一直在关注中国夏季的海滩,想再去拍摄一次。
说到《中国摄影书集》,最初是什么样的中国摄影书引起了你的兴趣?
大概在十年前,我发现中国居然有如此优秀的摄影书,现在收藏了1000多本。我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中国摄影师出版的摄影书,还有更多外国摄影师以及当代摄影人出版的与中国有关的摄影书。由此看到他们怎样看待中国,毕竟将镜头聚焦中国这件事几乎成为全世界的一大摄影文化现象。
那么出版《中国摄影书集》的初衷是?
我最初的想法就是收集,但我逐渐开始因为收到的书而感到兴奋,所以有了更多关于分享的想法。很幸运的是,我能通过摄影节、展览和出版物这些平台去分享。实际上我只是在向人们传递那些深埋在我心底的热情。
你是否关注过中国的独立出版人或机构?在中国,尽管独立出版面向的只是小众市场,却做出了很多有趣的独立出版物,对此你有怎样的建议?
中国有很多很棒的出版人,尤其是小型独立出版人。他们需要把他们的书带到欧美,进入更国际化的市场。
你认为中国摄影师加入马格南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很期待能够有除了吕楠之外更多中国摄影师加入进来。希望有更多具有独特视角的摄影师能够将他们的视角转向当代中国,探索在摄影上的深度与广度。
马格南近几年在中国很活跃,在未来几年有什么新计划吗?
马格南非常渴望与中国进一步的接触,敬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