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席云霄
丰都地处重庆版图中心、三峡库区腹心,古为“巴子别都”,享有“东方神曲之乡”美誉。“四山夹三槽”的地理条件,限制了这里的发展,典型的“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缩影,2002年,丰都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2014年底的建卡立档显示,丰都贫困村95个,贫困人口1.94万户、7.19万人。2015年,这一组数字锐减了一半左右。2016年,丰都县将实现50个贫困村、8798户31687人脱贫,整县摘帽的目标。
此番成绩得益于丰都脱贫攻坚的全方位作战战略,建立精准脱贫的长效机制,释放农村生产力,在于润物细无声地滋养,让贫困地区这株细嫩的小树苗长出了自己的根系、枝叶,增强自身抵抗风雨的能力,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致富之路。
狠抓产业发展,增强造血功能
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丰都县在脱贫攻坚战开始时就把产业发展作为精准脱贫的核心支撑,立足长短结合,坚持市场导向,激活要素资源,探索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致富的路子。
培育主导产业——肉牛。积极推动贫困户发展以肉牛为主的“1+6+X”特色扶贫产业,坚持把肉牛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推动脱贫致富的龙头产业,建立“牧草种植、肉牛养殖、鲜肉进口、精深加工、粪污利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探索“企业购牛、农户领养、回收母牛、犊牛归户”的母牛领养模式,“政府搭台、购养分离、收入分成”的肉牛托养模式,以及“家庭为主、适度规模、集约经营”的庭院牧场模式。目前肉牛存栏19.9万头、出栏9.6万头,其中3.3万户农户散养13.89万头、897个庭院牧场养殖2.81万头,全县养牛企业35家,肉牛产业对贫困农户增收贡献率达25%,带动5100多户贫困群众参与。
榨菜、红心柚、烤烟、龙眼、有机大米、花椒等“6+X”区域性特色产业共计新发展10.4万亩;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累计带动1.2万名贫困群众参与。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电商等产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48个、专业合作社1139个、专业大户1300个,贫困群众参与度达62%。目前,全县实现每个村都有1个以上主导产业,每个有劳动力的贫困户都参与1个以上产业发展。
普惠“五金”路,核心在增收
围绕脱贫规划,丰都县按需整合资金13亿元,确保每个贫困村投入800万元以上,开创了丰都“三农”工作集中投入历史之最。除了硬件基础设施投入之外,丰都县落实普惠政策,通过对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民收入。
盘活资源收租金。加强贫困村水讯路“三通”建设,加大土地整理、农综开发项目向贫困村投放强度,依法有序流转林地、田地21万亩,惠及7600户贫困户,占总量的39%。其中,土地流转平均收益由2010年的每年150元/亩提高到每年500元/亩。
务工就业收薪金。给予优惠政策,引导贫困户就近为承包流转土地等资源的经营业主务工,共计4000余人,日均工资70元左右,惠及近3500个贫困户;组织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外出务工2.3万人,人年均收入2万元;引导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小微农企、产业基地定向贫困农户用工2100人。
订单包销收酬金。持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行以免费种苗、农资补贴、保价包销为特质的产业发展订单模式。2015年,新发展红心柚、青脆李、核桃等经果林6.6万亩,新培育紫苏、百合、葛根等优势中药材4万亩,有效带动1.2万贫困农户增收。
推销农产收佣金。引导特色优势产业通过“互联网+”与市场联结,为产业基地区建卡贫困农户开放特许经营、经销权。建立并依托农村“淘宝”县级运营中心、村级服务网点等平台发展电子商务,针对留守贫困农户开展电商培训,发展“村淘”合伙人139户,引导1000户贫困户围绕市场当好经纪人,贫困参与户户均收入10000元。
量化分红收股金。试点财政扶贫资金股权化改革,通过扶贫资金配股到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探索建立贫困户以土地等资源作价入股,建立贫困人口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推行业主、村集体、建卡贫困户4:1:5收益分配以及保底5%年收益率等量化分红措施,以分红的方式确保贫困户始终有收益。2015年,全县1.9亿元产业扶持资金的30%实行量化配股,直接带动2400户贫困农户当期脱贫、长期增收,累计实现量化股权收益1000万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各项惠民政策的实施,既提高了扶贫资金效率,又调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带动他们发展产业,学习新技术、掌握致富的方法,在加快融入现代社会步伐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价值,获得了成就感。
政策引航添信心,服务引援暖人心
观念的改变是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更为春风化雨的细致工作。丰都县以政策落实、服务到位为基石,辅以群众性文化活动,在扶贫的同时,也实实在在做出了一项民心工程。
政策引航添信心。按照“面上政策分类扶持,点上解决特殊个案”的原则,丰都县针对每种致贫原因先后出台财政扶持、教育资助、保障兜底等10类到村到户普惠政策和金融扶贫、医疗救助、创业就业等特惠政策,把“精准滴灌”和“再兜底”落到实处。特别是探索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优惠出售、共有产权、低价租赁”等方式解决贫困户住房问题;实行“就业前培训全覆盖”全面消除贫困户“零就业家庭”,新开发1000个村级农村公益性岗位全部用于安置剩余贫困劳动力就业;对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重病重残人员实行低保兜底,设立1000万元特殊困难救助专项基金重点用于救助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群众,建立2000万元贫困群众就医补助基金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群众就医费用自付部分给予资金补助,确保每一个贫困家庭都有政策扶持,实现了脱贫政策和致贫原因的无缝对接,极大地增添了贫困户的脱贫信心。
服务引援暖人心。丰都县组建4支民生政策流动工作队,逐村入户宣传落实民生政策,解决特殊疑难问题,确保政策人人享受、问题件件解决;组建由科委、农委、畜牧等部门113人建立的科技巡回服务队,帮助1.2万户贫困户解决产业发展技能问题;多渠道组建“孝老爱小”、“免费义诊”、“健康教育”、“农忙义工”等志愿服务队600余支,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累计组建各类服务工作队100余支,开展上门服务1200余次,解决疑难问题900余件,极大地解决了民忧,温暖了民心。
动员学校、妇联、团委开展主题讲座,艺人巡回演出、树立勤劳致富典型,大力弘扬勤俭品质,营造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社会氛围。
干部带头引导,办实事赢民心
在脱贫攻坚战中,丰都县充分发挥村领导和驻村工作队作用,强力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荒着田、借着钱,再穷也要‘搏一搏”是原来丰都县武平镇瓦泥村很多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面对低保救济争着“吃”,修路、架水没有人干,当上村主任的代朝国一方面组织村干部配合公安机关抓赌;另一方面通过山乡夜话会、雨天院坝会、红白喜事会等途径,宣讲法律知识、细数赌博危害;牵头制定“拒赌”村民公约,引导村民自定规矩、自我约束。动员村干部腾出办公室,开辟村民文化娱乐阵地。先后建立了图书阅览室、午夜电影放映室、村民棋牌室等,在便民服务中心接通了宽带、开放了免费WiFi;组织成立腰鼓队、坝坝舞队等文娱活动队并长期开展各项活动。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迅速占领“市场”,远近闻名的“赌棍”村变为了文明村。
借着民心思进的当口,代朝国趁热打铁,引进油茶产业,通过成功试种和外围思想工作,在本村成功推广500余亩,其后又与邻村协调,形成5000亩连片种植规模,引进林下板蓝根等中药材种植项目,形成一主一辅发展格局,持续促进农民增收,2015年该村人均收入达到8630元,同比增幅20%。
谭余庆本是丰都县财政局工作20余年的老党员,担任江池镇邹家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后,村民们有了难事都来找他。为向大娘争取D级危房改造,接送梁复银一家残疾智障者到县城做医疗鉴定,村上83岁的邹学堂是1955年的老党员,非要请工作队的同志到家里吃顿饭,原因是谭书记为他家接上了自来水,圆了他目前最大的念想……闲置的服务中心变成了邹家村的老人和儿童的留守之家,孩子们做作业、练书法,乒乓球和篮球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微信群的成立,让留守亲人与外出务工儿女们建立了快速的联络……村里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扶贫落实到村到户,扶贫干部转变工作职能和作风,以排忧解难、真帮实扶的实际效果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信任。
丰都县发掘本地优势,以产业扶贫为本,通过有效机制落实政策,增加农村内生动力,从根本上提升农村生产力,为长期脱贫,共同致富探索了一条发展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