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弈论看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的培育

2016-12-21 08:58冯婷婷徐长春
中国经贸导刊 2016年28期
关键词:经济体金融危机培育

冯婷婷+徐长春

经过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人类开始谋求以国际协调的方式度过眼前的国际危机,而不是选择战争的方式回归历史的原点。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的培育要有新的选择。

一、国际金融危机治理博弈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治理既是建立在个体理性基础上的世界各经济体经济治理的过程,也是以集体层面非理性为基础的各经济体各自为政的治理过程。经过战后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全球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格局,各经济体间利益联系的紧密程度已经超出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彼此之间不存在泾渭分明、彼此分割的各经济体利益。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下,各国多采取了利己主义的治理对策。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多数经济体采用了个体利益至上的零和博弈对策。在经历了大规模的资本市场注资之后,为了战略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冲击,美国2010年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核心是“出口倍增计划”,提出在五年之内美国要实现出口翻一番。“出口倍增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反本国的经济危机,而没有顾忌世界经济整体发展。而且,为了推动本国经济发展,2015年之前美国还先后实施了4轮半量化宽松措施,大规模向资本市场注资,全然没有考虑到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超发给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冲击。与此同时,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也相继出台了类似的“出口倍增计划”和货币注资政策,对海外市场展开了全面争夺,解决本国内部就业问题,恢复经济增长。而广大发展中经济体,由于自身实力不足,尚处于发展阶段,只能采取对冲发达经济体货币和贸易政策的对策,实行汇率高企和扩大本经济体消费的政策,经济增速放缓,实际承担了发达经济体转嫁的损失。对经济体个体来讲,这些治理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都是正确的,理性的,都是基于现实的理性选择。

在参与国际金融危机治理的过程中,中国则采取了适度的应对之策,实际代表了国际金融危机治理的正和博弈方向。在增进自己利益的同时,推进相关经济体乃至全球所有经济体都能从中国的行动中获得收益,推进全球整体利益最大可能地最大化。

一是采取扩大消费的政策,为全球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打开了方便之门。这带动了周边及相关经济体经济的增长,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

二是虽然中国产能问题严重,但始终维持人民币汇率处于高位,不采取汇率贬值政策,减轻了其他经济体的进口压力,为其他经济体修复自身经济创造了巨大空间。

三是身体力行,走正和博弈的道路,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截至目前,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围绕国际金融危机治理博弈的主流是零和博弈,发达经济体国际市场所得就是发展中经济体的国际市场所失,全球市场并没有增加。顶着美国为了获得国际市场而施加的军事压力,中国立足各经济体经济的互补性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坚持市场奖优汰劣的原则,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提供市场空间。

二、当前世界经济博弈走势判断

世界经济走势是各经济体经济发展决策的基本依据之一,科学判断世界经济走势在各经济体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要把握世界经济基本走势,就要立足当前世界经济博弈的基本面,正确把握各主要博弈主体的对策选择。

首先,世界经济各经济体博弈对策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变化。随着世界各经济主体博弈的深化,世界经济内在矛盾也在进一步深化。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难以改变其参与世界经济博弈的策略选择。发达经济体行为能力强、发展中经济体过激行为能力弱的国际格局,也决定了发达经济体会延续国际金融危机治理的对策方案,依然以自身利益至上为原则,零和博弈的主基调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虽然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代表了国际金融危机治理博弈破局的战略方向,虽然“一带一路”战略得到了世界绝大多数经济体以加入亚投行方式的认可,但是这种博弈策略还难以改变国际政治以实力为基础的现实状况,难以撼动国际金融危机治理博弈的主基调——零和博弈,也难以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博弈的主基调,只能在世界局部地区放射出正和博弈的光彩,为世界经济发展指明正确方向。随着正和博弈对策力量的积聚以及效果的日益显现,国际金融危机治理博弈结构将逐步向正和博弈的方向转变。这还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发展过程。

其次,世界经济博弈将导致世界经济碎片化,经济全球化将以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式进一步发展,世界体系将由金字塔形向更加扁平化的运行模式转化。随着发达经济体制造业振兴计划效果的显现,随着国际市场重新划分达到稳态,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将重新洗牌,各经济体从最发达经济体获得的国际市场份额日益萎缩,从地缘接近地区寻求市场的倾向日益加强,各发达经济体也将更倾向于以自身为内核推进区域一体化,世界经济区域化、碎片化将更加明显,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主导全球化的表现形式。考虑到信息技术革命导致的科技中心分散化趋势,这也将随着奖优汰劣的市场机制作用的重新抬头,区域内的“超贸易保护主义”得到抑制,推动世界体系由大三角格局下的金字塔形模式向扁平化运行模式进一步转化,“一带一路”为代表的新的世界经济运行模式将逐步演变成世界经济主模式。

三、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培育策略选择

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参照中国所处发展环境的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发展动力培育一要落实创新驱动战略,致力于国际金融危机后时代国际产业链高端的竞争能力培育;二要立足信息技术革命推进科技中心分散化的现实,致力于国际产业链下端市场的开发,培育即有技术平台上的国际竞争力的培育。

第一,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培育中国经济面向未来的国际产业链高端竞争力。要想在新一轮世界经济周期中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推进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就要在面向未来的科技革命中抢到发展先机,在科技成果向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现实应用转化的创新中抢到发展先机。因此,中国要紧盯科技革命前沿,制定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政策,建立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软环境建设,为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创造有利的环境,跟踪世界科技革命前沿,以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现有科技成果对中国传统产业的渗透,推进传统产业变革,尽可能早地抓住科技创新提供的可能机会,培育中国经济面向未来的国际产业链高端竞争力。

第二,倾力推进“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从世界市场需求的角度推进供给侧改革,培育中国经济即有技术平台上的国际竞争力。首先,培育中国经济即有技术平台上的国际竞争力要认清两大现实。一要认清当前世界科技革命是从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当前,几乎所有的科技革命都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化,几乎所有的创新都是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对传统技术体系的改造,并派生出新的产业体系。二要认清信息技术革命的特征——信息扩弥散性给国际体系带来的影响。信息技术革命的弥散性特征给国际体系的最大影响就是世界科技中心的分散化。这将将意味着未来的世界的科技中心不会是单中心,经济中心不会是单中心,而是多中心。因此,基于世界既有技术体系的经济开发的重要性将比新技术体系的经济开发具有更大的现实性。

第三,基于对这两大现实的认识,中国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挖掘世界市场增量;从世界市场需求的角度推进供给侧改革,有效利用既有生产能力,培育中国经济即有技术平台上的国际竞争力。

一是我国要倾力推进“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挖掘世界市场增量。当前,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国际市场容量的扩展。“一带一路”战略代表即有技术平台上的发展思路,是现实主义的体现,值得中国一搏。

二是要从国际市场需求的角度推进供给侧改革,不要把眼光禁锢与国内需求,有效利用中国来之不易的既有生产能力。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国际产业链高端市场的损失将会被国际产业链下游经济体市场的增量填补。中国所谓过剩的产能可能是国际产业链下游经济体民众的福音。中国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产能,要用长远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产能,要依据国际市场的需求而非国内市场的需求推进供给侧改革,采取国际产能合作等综合性措施,有先有后、有张有弛地战略应对。切记急躁地、一刀切地推进去产能,要把工作的中心放到国际潜在市场的开发上。

总之,中国经济发展动力培育的核心是增量国际市场的开拓和面向未来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前者对中国的现实意义更大。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要求中国以世界眼光培育面向未来的经济增长动力,综合施策。

(冯婷婷,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徐长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科研管理办主任)

猜你喜欢
经济体金融危机培育
公允价值会计的历史沿革及其推动因素
工作图什么?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新兴经济体分裂为三大阵营
曾荫权谈金融危机中的亚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