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把羌族文化遗产、羌族地区的旅游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和旅游POI六大要素数据资源整合起来,创建羌族文化旅游地理信息多时相的空间数据库,通过网站和电子地图提供服务,为羌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羌族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深度融合的文化旅游服务,为羌族文化旅游区域旅游电子地图提供基础数据,与移动互联网定位、电子商务等深入融合,促进羌族地区的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羌族文化 旅游地理信息 空间数据库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我国唯一保留远古时期族称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羌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其生存与生活中创造、多次交融、长期沉淀而形成的与其所居住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羌族文化涵盖了语言、信仰、服饰、饮食、村落分布、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礼仪庆典、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诸多方面,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羌族的民居和碉楼、羌笛、多声部民歌、羌绣、羌年、瓦尔俄足节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5.12”大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急待保护和传承。
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羌族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利用“互联网+文化旅游”技术进行利用,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带动羌族地区的文化旅游和经济的发展。
1 空间数据库设计
1.1 设计思路
羌族文化遗产数据库采用PHP+MySQL设计,项目成果正式运营后可根据实际需要,将MySQL数据库改为Oracle数据库。
羌族文化遗产数据库系统是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知识管理系统。在提供羌族文化遗产知识获取同时,支持个人、单位、组织、景区、村寨、游客等共同参与羌族文化遗产数据库内容建设。系统提供了一个简单、易用、功能强大的操作平台,任何一个注册用户,能方便、快捷地享受到百科带来的知识体验,可以进行创建/编辑词条、添加/修改资料、站内短信、百科搜索等众多的百科操作。经审核通过后可成为正式羌族文化遗产数据库内容。
1.2 体系结构
羌族文化旅游区域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包括羌族文化遗产数据库接口、地理信息采集、数据处理、羌族文化旅游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的创建等部分(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内容涵盖羌族文化区域内,羌族文化遗产及其载体的地理信息数据、文化旅游相关地理信息及旅游POI数据,组合构造有时间、空间维度的羌族文化旅游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是羌族文化旅游电子地图的核心数据基础和支撑。
地理信息数据采集:羌族文化区域基础地理信息、羌族文化遗产及其载体的地理信息、羌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地理信息及其旅游POI信息相关的地理信息。地理信息数据采集模块有数据添加、环测设备读入、位置获取等功能模块,对获取的数据分类存储。
羌族文化遗产数据库:羌族文化遗产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与文化景观遗产三部分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核心,物质文化遗产是载体,生态与文化景观遗产是依托。跟据《羌族文化遗产目录》进行采集、数字化、保存。
旅游资源数据库和旅游POI数据库:旅游是文化交流、学习、传播和传承的最好载体。对羌族文化区域内的旅游羌族地区4万平方公里区域范围内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地理信息数据和相应的POI信息进行采集,这些数据是羌族文化旅游电子地图的核心数据基础和支撑,满足基于电子地图的多样化的应用需求。通过对旅游景区数据的处理和组织,构建一个建立于GIS电子地图之上的旅游数据信息系统,构建与旅游六大要素相关的POI数据,使得游客能够详细的了解景区和周边的GIS信息和详情。把羌族文化旅游区域内的景区、旅行社、酒店以及旅游相关产业的信息资源整合到一起,打造一个较为完善的文化旅游资源地理信息数据库和服务系统。
气象生态数据库:电子地图系统使用“天地图.四川”的基础地图,可以调用它的生态气象信息,一般只有县一级和个别著名风景区的信息,很难获得乡村级的生态气象信息。本课题整合了一些环测设备,在羌族地区布置了十几个乡村,把获取的信息实时地倒入地图系统中,为乡村文化生态旅游提供服务。
地理信息数据处理:按羌族文化旅游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的需求,对所有数据经审核,并做预处理,加上时空信息,正式存入羌族文化遗产数据库。
1.3 多时相的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技术
空间信息包括位置、属性、时间三个方面。羌族文化旅游区域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在传统的空间数据库基础上增加时间属性,以便基于时间轴的电子地图的设计和应用。
1.4 数据库管理
后台资源管理:根据功能划分为用户和权限管理、文物管理、日志管理、数据管理等模块。
前台展示与交互:数字资源类型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三维等多种数据类型,前台展示和交互需要支持各种异构数据在统一平台集中展示,需要将富媒体内容在交互界面中进行显示。如图2所示。
海量存储:由于数字化的内容包括海量的图片、视频、音频和三维等内容,所以系统需要海量数据的存储管理。
数据搜索和查询:支持异构数据库的跨库统一检索并对检索结果实时重排。游客通过统一检索入口,可以查询不同资源,并可以查询文字外的其他类型的数据资源,确保快速的浏览访问。
2 电子地图应用
2.1 羌族文化旅游地理信息地图服务系统
在“天地图·四川”的基础地图上进行羌族文化旅游地理信息的标注,构建羌族文化旅游地理信息地图服务系统,通过图层管理实现用户所需要的电子地图服务。如图3所示。
2.2 带时间轴的电子地图技术
带时间属性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中每个元素都有时间属性,把发布库和历史库分开,每次数据更新后,被替换的数据写入历史库,为还原历史地理信息打下数据基础。
在地图显示模块中,设置时间轴控件(如图4所示),连接多时相的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用户在前端浏览时,电子地图呈现可以追溯到任何有记录点的时间,对羌族地区的文化发展、人口迁徙流动、人口分布、重要历史事件、名人历史轨迹、植被生态等进行追溯。
2.3 乡村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应用
在地图上实现了实时的环境监测数据显示(如图5所示),反映乡村生态数据,对促进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和旅游式养生养老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更能有效地促进羌族文化产业集群的创新服务。
3 探索与总结
多时相的羌族文化旅游区域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促进了羌族文化旅游电子地图的应用,填补了羌族文化区域旅游地理地图信息系统的空白。
带时间轴的电子地图可以支持历史、现在和未来不同时段的地图元素,实现不同时期文化遗产数据和其他旅游相关数据的展示和查询,促进了羌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但是,羌族文化旅游区域的历史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采集有难度,一方面采用实地采集数据与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融合,还原历史数据;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历史文献,采用虚拟技术进行仿真。
基于电子地图的服务聚合技术使电子地图服务更加个性化,把羌族文化旅游区域乡村级的环测信息聚合在电子地图中,填补了乡村生态环境信息的采集和发布的空白。
参考文献
[1]张庆全,林富明,周源.基于”天地图”的位置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08).
[2]王富强.城市旅游知识地图设计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05).
[3]倪锡春.基于地理空间框架的共享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J].地理空间信息,2013(08).
[4]卫东.地理空间数据一体化更新发布系统的技术研究[J].测绘通报,2013(07).
作者简介
张平(1965-),男,四川省剑阁县人。现为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信息系统。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四川省绵阳市 6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