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墨素笺,执笔恣意挥洒。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圆转流利的笔迹赋予了绍兴兰亭无限的魅力。
我来到了兰亭。站在这座拥有上千年文化的亭前,看着它。是一位身居山林的隐士吧!四角挺挺地翘起,像是角马的尖角,直冲向天,圆滑细长。亭檐上铺盖着乌色的薄瓦,每一片都承载着一千年前的欢笑和潇洒。亭顶雕刻着细密的纹路,圆弧形,在晃眼的阳光下,也看不清是什么。这亭子有一面墙,墙上镶着江南镂空的窗,洒进细细的阳光。这些或许都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造和翻新,却依然洋溢着1600多年前的风味和内涵。再看眼前这块在文革时差点绝迹的古碑,字迹已被岁月打磨得模糊,不再清晰,却依旧能望穿岁月,只见雍正怀着敬畏,在此碑上挥下端正清秀、强劲有力的“兰亭”。伸手触摸,这裂纹一条条往上爬,爬上了碑文,攀上了时间,在深处似乎能感应到时光覆盖着的历史的厚重。曲水在亭的不远处缓缓流涌,轻摩着光滑的石面,静静地演奏着属于自己的慢时光。
徘徊在兰亭里,眼前像是迷乱了,恍惚间能望穿岁月之河,望见一些着长衣的文人雅士。酒杯在水流中慢慢移动,停在了一位位衣袂飞扬的文人身前。“逸少兄,何不为今日之诗文作序一首?”身着素色长衣,衣带飘飘的王羲之微微扬头,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挥一挥衣袖,步履轻快地走进兰亭。他望望此亭,提笔蘸墨,乌黑的汁水凝聚在笔尖,只见他拂一拂宽大的衣袖,利落地下笔,笔在纸上流畅地运转,轻轻飞舞。“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他时而轻轻点头,时而面露微笑,不曾停留手中的笔,婉转清丽的笔画在一方素笺上悄然绽放。一气呵成,墨香弥漫在整个亭中。“善哉善哉,此可谓天下第一行书也!”旁者无不赞叹。
这个小亭,积聚了一千多年前璀璨的东晋书法文化。我们或许只知道,有一座兰亭,一位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在兰亭里写下了经典的《兰亭序》,因此看到兰亭,只想起端秀的字体,却不去体会“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事实上,兰亭是一块功碑,它的存在,是王羲之从七岁开始苦练书法,“立志专精”,在自己衣服上一横一竖地书写,直到衣服被划破的勤奋之体现。“天才出于勤奋”,王羲之十年如一日的练习,才成就了他在兰亭中的大放光彩,被世人所熟知。
抑或,兰亭是古今文化的桥梁。虽说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序》早已在烈火中焚成了灰,兰亭却用它的生命,向一个个世人传颂佳话。它让今天的我们,无比强烈地感受到1600多年前的璀璨文化,让我们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看更广阔的天地,学会继承、丰富过去的灿烂。在兰亭的贯通下,现在不只是现在,也是过去的进化;过去不只是过去,更是如今的起点。
兰亭行,不只是路程上的旅行,更是心灵的漫游。
兰亭行,看墨色渐淡,我眼带笑意。
作者简介
董欣然,一个忙碌的初三女生,最想说:写作的确是件很快乐的事。我喜欢在宁静的夜晚,看完一段话、一本书或听完一段音乐后,就着一盏昏黄色的台灯,听着笔在纸上发出沙沙的欢快响声。那感觉,真的很陶醉、很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