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欢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前世界呈现多元化,从思想、文化、政治等多方面表现出来。面对这种形式,当前的主要问题就是保持并且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一、创新教学理念,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首先,教师要制订正确的教学目标,将人文思想和历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达到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过程,学会从历史角度去分析人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目的。
其次,教师要不断加深自身的文化修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并且是引导者,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要有自己的个性,不但要知识渊博,品德优良,而且要个性鲜明,朝气蓬勃。
不断加深对教育事业的研究,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创新教育观念,深入理解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的能力、文化水平以及价值观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获得社会的认可。
创新课堂教学表现形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表现形式,打破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通过师生的互动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要客观评价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增加感情的投入,最大限度减少学生的叛逆心理,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二、学会从教材中挖掘人文教育因素
高中教材为我们提供了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带我们了解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些历史人物有自己的理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历史舞台上实现人生价值,因此高中教材具有特别高的研究价值,高中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对教材进行整合重组,从不同方面学习古人的闪光点,例如:思想感情、价值观念、精神境界等,这对学生形成历史认识、陶冶情操、人文精神的培养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以新课改为转折点从课程体系中提取人文教育因素。新课改注重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师生的共同合作、学习、体验、探究,提升师生历史学科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此外,在学生必修课程中增加了世界古代历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除了强制性的必修课之外,学校还设置了选修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探索世界奥秘的兴趣,了解世界文化遗产,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文内涵是手段,陶冶学生情操是目的。新课标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经济史、社会史、思想史等,尤其是增加了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使学习内容更加全面。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在讲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相关的思想理论之外,还要学习其思想、品格、胸怀,促进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开发特色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我国本身就是一部丰富的历史文化书籍,历史悠久、疆域广阔、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因此,课本学习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了,教师要联系本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历史文化课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历史,从而“触摸”历史,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
长久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新课标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效率,“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了。教师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体系,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发学生个人的潜能,这样才能在历史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长此以往势必会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所提高。
从生活中学习,培养人文品格。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有用的人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与实际的结合,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实践操作,这对于学习没有任何帮助,因此应将课本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让抽象的历史知识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要比教师无休止地讲述理论知识更容易使学生接受,通过多媒体,以图像、文字、音乐等多种方式进行分析,形成强烈的反差,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更加有利于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新课改无疑推动了学生人文的培养进程,在创新的同时应注意与实际的结合,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实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