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乐+祝诗美
不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没有玉石的珠光宝气,只有岁月留下的痕迹和时代的气息。根雕,就是这样一门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枯木逢春,败根重生。根雕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已经会雕刻木像充当装饰品,但直到近些年根雕艺术才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
江苏扬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古城,藏着众多艺术精品。在这个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美誉的地方,有无数能工巧匠扎根于此,用双手创作出一件件精品力作。江苏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扬州木雕代表性传人雕塑家时鹏成,便是其中一位。
落地为“根”
“树根本来就是一棵树的生命缩影,它的形态折射出一棵树所面对的风霜侵袭,挣扎而顽强,曲折而挺拔,卑微而伟岸。高明的雕塑家就是要善于发现根材所蕴含的自然美,并巧施技艺使之成为内涵深邃的艺术精品。”时鹏成向《经济》记者表示。
创作出2000余件作品、20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展览并获金奖、银奖的时鹏成在谈及自己学习根雕技艺经历时,他用“半路出家”4个字来予以概括。
时鹏成,艺名玄清,生于1972年,江苏高邮人,大学文化。自幼受父亲影响,酷爱文艺,求学期间经常发表一些文字、美术、摄影作品,曾成功设计了母校北京机械工业学院的校标。大学研修机械设计专业,毕业后却辞掉本职工作,于1998年起全身心投入根雕艺术创作与研究。凭借个人超常悟性、良好文化修养与坚韧不拔的追求,创作出来了一大批既保留传统工艺精华又符合现代审美取向的根雕精品。
时鹏成告诉记者,他的根雕技艺并无师承,而是自己慢慢摸索出来的。“在北京求学时,有机会接触到中国最厚重的文化积淀,这为我日后走上文艺创作的道路打下了基础。记得第一次进故宫参观时,就被古建筑群的雄伟气势和大量精美的文物展品所震撼了。站在那些精美绝伦的古代艺术品面前,就会抑制不住去用心揣摩那些瑰宝的制作工艺。”时鹏成说道。
自此,时鹏成经常去各大博物院和艺术馆观赏艺术精品,有时在一件精品前,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但那时进艺术馆总要花钱,所以我就经常逛琉璃厂来研究这些艺术品的制作工艺。”
某天时鹏成来到了他熟悉的琉璃厂瞎逛,被一间并不起眼的门店里陈列着的大大小小的根雕工艺品所吸引。“那些根雕取材天然,姿态奇特,每一件都是不可复制品,一下子,我就被迷住了。细细看来,却又觉得这些根雕制作粗糙,难登大雅之堂。当时我就在想,如果稍加修饰,效果肯定会非同一般。那我能不能以做根雕谋生?这个念头就一直在脑海中打转。”时鹏成说道,“如果学习书画,没有几十年的功力,怕是行不通,要想在北京立足,不妨从根雕做起,边谋生边学艺。”
就这样,时鹏成内心的文艺种子,在北京如此肥沃的文化土壤中渐渐破土而出,也自此让他在根雕创作这条道路上以自己的方式始终坚持着,开拓着……
八年磨一剑
眼下,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谈及工匠精神,这是对以往“粗放式”发展的一种纠偏。所谓工匠精神其实就是技进乎道的传统艺术思想境界,将品质从99%提高到99.99%,近乎极致,长久造福于世。
在时鹏成众多作品中,不能绕过的就是他历时8年时间创作的《九龙献瑞》。
时鹏成回忆说,当年为创作《九龙献瑞》这件作品,吃遍了辛苦,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经常是早上熬一锅稀饭吃一天。树根很高,足有3米多,他就搭着一个脚手架,每天爬上爬下,不知多少回。“不仅爬高,还要就低,处理底部细节,躺在地上雕刻,一躺就是几个小时。”
时鹏成告诉记者,创作主体产于桂北原始森林中一整块具有2000年树龄的古香樟树根,他花费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其购买并运出来,一路上小心翼翼护送到工作坊。
该作品完成后高3.6米、宽2.3米、厚1.5米,重约1吨(含底座)。为雕出活灵活现的龙,时鹏成一方面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研究中国古代龙图案的演变,一方面观摩生活中能看到的关于龙的雕刻造型,最终创作出一件扛鼎之作。
时鹏成认为,对于一个手艺人而言,最幸运的是被人理解。但在家人和朋友们的眼里,他却是一个“怪人”。“因为很多人不能理解一位大学毕业生,放着好好工作不要,整天和几块烂木头待在一起的行为。”并且,在他创作出《九龙献瑞》后,曾先后在扬州大明寺、瘦西湖、南京国展中心等地展出,受到海内外众多收藏家的追捧。期间不止一位收藏家出价超过千万元想收藏该作品,但都遭到时鹏成的婉言谢绝,这让身边人很是不解。
但是在时鹏成看来,这件作品是无法复制的扛鼎根艺作品,实在难以割舍。它既是一件精美绝伦值得传承的艺术精品,更是自己呕心沥血精雕细琢的代表作,这份感情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衡正安曾这样评价时鹏成:时先生的根雕不仅具有自然、人文之美的特质,而且还具有“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每一件作品从选料、设计、雕作、打磨、髹漆等,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粗茶淡饭、远离尘嚣,历时8年得以完成,工匠精神在他的创作中得到完美的诠释。
无独有偶,江苏省雕塑家协会驻会副秘书长、理事王爱国也曾高度赞扬过时鹏成的作品。他评价时鹏成是个根雕奇才,理科出身,半路出家,自学成才,无师自通。其创作的精品呈现在众人面前时,所有人唏嘘不已,叹为观止。如果没有惊人毅力是无法完成的,没有对根艺刻骨铭心的痴爱,可能早就半途而废了,或许,这就是“大国工匠”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深入骨髓的爱与执着的精神。
时鹏成告诉记者,根雕艺术讲究天人合一,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根艺之美,在于发现,在于构思,在于雕琢。其创作的整个过程也是一种习惯,一种坚持,更是一种磨砺,一种享受。
一憾一愿
扬州雕刻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木雕在扬州地区的历史也十分悠久。然而,时过境迁,由于本地区造型奇特、质地优良的根材资源匮乏,从业人员不多,致使近现代扬派根艺的精品力作传世较少。
时鹏成告诉记者,他现在最为遗憾的是技艺无人继承。的确,根雕技艺也同样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在机械化生产越来越普遍的今天,传统手工艺后继乏人,情形不容乐观。像曾经的手艺人那样耐得住清贫、刻苦学艺的时代,更是一去不复返了。
“我曾经带过不少徒弟,大多数是从美术学院毕业的。但是当我把他们带入工作室学习时,过不了多久他们就嫌脏怕累,耐不住寂寞,陆续都走了。”时鹏成说道,“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能够静下心来学手艺。如果能找到有恒心有潜质的徒弟,我一定会将我毕生所学都教给他。”
而时鹏成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能够在家乡建一艺术馆。
时鹏成告诉记者,扬州雕刻艺术随着古城经济发展的高潮迭起而日益兴盛,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特别是清朝,扬州雕刻艺术创作进入鼎盛时期,人才辈出。“但盛名扬于天下的扬派雕刻艺术却没有其展示馆,实在让人难为情。”
由于时鹏成舍不得卖自己的根艺精品,导致日子过得实在紧紧巴巴。致使他虽然有设根雕艺术馆的想法,但是艺术馆大面积的场地、高昂的租金,却让他力不从心。据记者了解,苏州一家文创园曾向时鹏成发出邀请,可为其免费提供创作展示的场所,并每年给予他几十万的文化产业扶持资金,但却被时鹏成拒绝了。问及原因,时鹏成告诉记者:“我的确想建一个自己的根雕艺术馆,但是这个艺术馆必须在扬州,因为我是扬州人,我只有在扬州创作,才能更好地传承扬派根雕。”
数千年的艺术史告诉我们,艺术的创作方向是可以从粗糙走向精细、从低俗走向高雅、从民间走向“庙堂”,而创作者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一经建立就很难改变。或许,时鹏成就是秉承着对高雅根雕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为其成为根雕艺术的领军人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