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一位女诗人的意外走红

2016-12-21 08:22
出版人 2016年2期
关键词:余秀华女诗人诗集

记者|王 睿

她在别人的搀扶下走上台,不知是激动或是健康原因,身体一直在颤抖。当选书业年度评选的“年度作者”,于她,也许并不意外。这一年里,媒体曾用“脑瘫诗人”之类的称呼冠于她的名前,但对余秀华来说,肉体虽然沉重,难以挣脱,精神却借诗行化成绚烂的蝴蝶。

用一生对抗残疾,又用半生对抗质疑

2015年伊始,一首名叫《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在朋友圈被疯狂转发,也让作者余秀华“一夜爆红”。无数记者穿越大半个中国去采访这个湖北的农妇,却发现她家里已经睡满了同行。20天后,余秀华的两本诗集开售,分别是湖南文艺出版社的《摇摇晃晃的人间》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月光落在左手上》。一年过去,余秀华的这两本诗集总销量超过20万册,被评价为“这是海子去世以后,国内最畅销的诗集之一”。

除了惊世骇俗的标题,“农妇”和“脑瘫”的标签也似乎助攻了“余秀华现象”的热度。当第一次见到余秀华时确实感到震惊,她身体的残障并不仅仅是行走时不便,因出生时缺氧造成脑瘫,小脑无法控制平衡,余秀华发音不清,手抖得只能用一只手压着另一只手写字。她的那些充满魔力的诗句,就是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在电脑上敲出来的。

也正是因为这些过度娱乐化、煽情化的标签,让人们开始带着同情或质疑的眼光打量这个意外走红的女诗人,有人说她是炒作,是又一个凤姐,有人不屑,有人怀疑她抄袭,还有人开始“扒”她的背景,甚至有的记者在采访她时要求她现场写一首诗。回顾那一段刚“走红”的经历,余秀华很认真地说:“我用一生对抗残疾,又用半生对抗质疑”。

很多人带着猎奇甚至是“审丑”的心态点开余秀华的诗歌链接,却不经意间被滚烫的诗句裹挟。对于余秀华的诗歌成就,争议仍然存在,但没有人否认她的天赋以及她的诗中跳跃着的灵魂,那是活着的气息。“不说你在五月的光彩/你额上的露水/你枝桠间的鸟鸣/不说你开花时的骄傲/结果的丰盈/不说你在月光里偷渡的爱情。”无论这样的诗句是诞生在闭塞的山村,还是车水马龙的都市,都无损于它的魅力。

诗歌归来

余秀华的意外走红也让诗歌,这个在上世纪80年代红极一时的文学形式,再度回归公众的视野。曾经以朦胧诗为主的诗歌大潮激流浩荡,但自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文学日渐被边缘化,诗歌领域也变得沉寂,似乎繁华不再。

“这些年网络对诗歌的炒作大多是偏于负面的,如周啸天诗词之争,‘乌青体’、‘梨花体’,在这一轮轮炒作中,当代诗歌的核心价值被解构,成为了娱乐的东西,然而关于余秀华的炒作却不同,余秀华现象更多的体现了网络的正能量,反映了网民对当代诗歌的理解正在深入。”著名诗歌评论家吴思敬如此评论“余秀华现象”。

余秀华红了,诗集卖了20万册,作协给她的作品开研讨会,甚至家长里短的电视访谈节目也开始谈“久违了,诗歌”。而这些热闹,归根结底得益于微信的发展。

“微信把诗歌的基础扩大了,这就相当于电影院线建好了。而余秀华就是一个临界点:相当于以前的电影,从来不能突破亿元,突然有一部突破了,这部之后,过亿就变得容易了。”《诗刊》副主编李少君如此评价诗歌与微信结合的前景。中国作协副主席、文学评论家李敬泽也认为,“余秀华现象”引发出来的是诗歌目前面临的自媒体新生态,这个生态正在塑造着诗歌的生产和传播,乃至诗歌的欣赏和评价新的机制。

在余秀华之前,“草根诗人”已经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诗刊》杂志定期介绍挖掘的“草根诗人”,余秀华就是这样被发现的。在此之前,有河南的做过快递员的秦兴威,山东的在私营企业打工的小西,河北的理发师红莲,安徽的煤矿工人老井等等。“草根诗人”作为一个群体已经存在多时,而余秀华的出现,让诗歌与受众的审美迸发出新的火花,最终引领了诗歌在公众领域的“回归”。

2015年,余秀华和她滚烫的诗句,在感动了无数人的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关于诗歌归来的讨论。对余秀华来说,肉体虽然沉重,精神却借诗行化成绚烂的蝴蝶。

被改变的命运

对于走红,余秀华已经从意外、“抵触”、淡然到逐渐接受因此而改变的生活。从2015年底开始,她尝试更多地走到聚光灯下,近距离的曝光让人们更多地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余秀华,平实、真诚、热情——而在此之前,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她用三言两语“噎死”记者的本事。

“发掘”余秀华的《诗刊》编辑刘年说,她的文字像饱壮的谷粒一样,充满重量和力量。“把余秀华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到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这样蓬勃的生命力让很多习惯了固定模式的记者在言语间跟余秀华过招不了几个回合。然而也是靠着这种原始而野蛮的力量,让余秀华在消费她上娱乐头条的喧嚣中赢得了尊重。

2015年,余秀华离婚了。当采访中被问及这一生最后悔的事情时,余秀华毫不犹豫地回答:结婚。早在2012年,她就自欺欺人地写了一首《离婚证》:“一叠新翠,生命里难得一次绿色环保/和我的残疾证放在一起/合成一扇等待开启的门/ 36岁,我平安落地……”那一年是她的本命年,她第二次尝试自杀,上一次是在初中的时候。

2015年10月,她终于领到了真正的离婚证。“我的心是安静的,但我做不到逆来顺受,到了40岁,我有种等不起的感觉,我不想否定自己,我想自立;我能自己养活自己。”在鄂中深处的村庄,离婚是一件不体面的大事,这桩被父亲干涉的婚姻,原本的意愿是给身有残疾的余秀华一个家,结果却让内心敏感浪漫的余秀华与丈夫成了敌人。对于失败的婚姻,余秀华并不避言,“与钱无关,与情怀无关,与诗歌无关。”

诗集版税和参加活动的一些收入让余秀华有了自食其力的能力,在此之前,她开过小卖部、打过工、养过兔子,也在报纸上发表诗歌拿过少得可怜的稿费,但终究还是“没有钱给我挣。”“这就是命。”而现在,她得癌症晚期的母亲需要医药费,她读大学的儿子需要学费,这些钱都是靠版税来支付的。那些闪着光的诗歌曾经让她在闭塞的村庄里被视为异类,但终于还是让她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2008年,余秀华的父亲给女儿买了一部1000块钱的长虹手机,开启了她接触网络、在诗歌论坛发表作品的大门。她在新浪博客发表的第一篇博文里写,“咱是个脑瘫患者,用的是一个不入流的山寨手机,可谁能压的住我天高地厚的心呢?”“用了自己的名字做了博客的名字,呵呵,反正是个小小人物,活了半辈子了,实不指望这几个字的组合能够大富大贵,大红大紫,写出来免得自己忘了自己姓什名谁。而且这三个字象一个灰头灰脸的土鸡,不会担心被炒作,惹一身火灰!”这篇博文的标签,叫“农家女说博客”。

写下这几行字的五年以后,余秀华出了两本诗集,在香港书展朗诵她的诗,参加了电视访谈节目,还有人给她拍了一部纪录片,就叫《一个女诗人的意外走红》。对于走红,余秀华“就当是生命的一段经历,也许对整个人生来说,是一段欣喜的旅程,但真的很好。”“无论红与不红,理解还是不理解,写诗都是自我的事,不会改变。”

猜你喜欢
余秀华女诗人诗集
The Poet on Earth
女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