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春琳
盛通是从事出版物印刷的典型企业,这得益于盛通设立于北京,这里有着众多的出版资源以及广泛的出版社客户。我们和出版界客户共同成长、一起发展,应该说北京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平台。在扩展当中,我们发现很多条件,诸如团队条件、市场环境、市场格局等,很难复制,所以在从出版走向其他领域时,我认为很多成功是不能复制的。
在出版物印刷领域,盛通主要经营两块业务。一块是传媒印刷,一块是图书出版。传媒印刷最辉煌的时候,北上广深报刊亭中大概1/3的杂志都是盛通出品的,每年印刷书册达3亿册。不过,随着自媒体的出现,经济的变化,广告投放载体的变化,传媒印刷产生了巨大落差,下降幅度每年在20%~30%左右。相较而言,另一块业务——图书出版,目前则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盛通现在主要从事教材、教辅、儿童书籍印刷,其中儿童书籍板块上升很快,基本做到了每年30%左右的增长。所以王丽杰总编演讲中对于儿童出版方面的判断,我非常认同,因为我们自身有很强的体会。2014年开始,盛通又投资了廊坊生产基地,这是在环保、成本等压力下,我们变被动为主动的结果。现在,盛通服务出版社,能够在不同的区域生产不同性质的产品,整体来讲提高了效率,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这几年,盛通做了多方面探索,比如进军包装印刷、从事商业互联网网络印刷、投资原材料供应链,还进行了异地扩张,也做了一些其他的产品。
盛通在北京的包装业务定位于药包,短短三年时间里,便在北京的药包市场确立了行业地位,而且实现盈利。我想这个板块从突围转型方面来讲,是一个相对中性、比较正向的案例。
公司在上海成立了上海盛通时代印刷有限公司,完成了异地扩张。盛通时代主要从事两块业务:一块是传承了北京的一些优势、同时也得到了方方面面老师支持的传统出版物印刷,这部分业务发展稳定;还有一块就是定位于精细化生产的包装印刷,虽然产品线还在磨合,但对于未来,我们充满了期待。上海盛通时代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平台,我们也希望能够有更好的机制,让我们年轻的朋友有归属感、年富力强的员工能够很快实现成就、企业老一批员工分享成长果实。
在商务印刷建设过程当中,盛通走了一些弯路。开始时我们满怀激情,也投入了很多热情,但进入之后发现这个市场是一个大众市场,而消费者是一个小众人群,产品单价很低。我觉得这是我们当时选择定位时的一个失误,可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因为在某个领域能够成功,并不代表能够在其他的领域成功。后来我们走访了多家创业型公司,逐渐发现,创业型企业和成熟型企业在对团队利益的安排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创业型公司中,员工干事情都是满怀激情,内部的组织架构、股权结构也非常合理;我们身处一个传统企业,虽然人才都是很好的人才,但是在一个新的领域进行创新时,我们的自信心可能太强了,在给团队设计股权结构上,没有做到十分有效。接下来商印这块,我们将有一些对于B端的营销定位,同时在股权结构上面也会调整到更适合的程度。
在做了印刷产业内的诸多尝试以后,我们认为公司的发展思路更清晰了,操作决策和资金也更加有力了。2015年,盛通开始进行整个产业链条上的投入和投资,参股一些出版单位、文化单位,同时也在教育产业进行了布局。以出版为依托,同时利用资本力量架构起教育板块的一些内容,进而形成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
一个企业里,人的因素是最大的,在历次的创变中,我们要通过现代化的分配机制、更合理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方式解决人的问题,才能够带动企业进步。对于治理来说,我们认为战略治理是重要的,它支持一个产业的发展,支持一个企业的发展。只有好的想法不足以推动企业的发展,一定要有好的治理和管理。我们想在这些方面,经过这几年的磨合和探索,盛通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决策团队和方式。
2011年,盛通股份成功上市,是国内唯一一家民营书刊印刷上市企业。从上市到现在五年时间,我们完成了集团化改造。在历次的探索当中,我们的团队、内部决策机制、治理体制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正向变化,具备了向前启航的强大内部动力。我想所有的成功企业、优秀团队,所有竞争力都是产生于内部。
盛通的梦想就是要建立一个能够传承的文化印刷企业,而且我们一直坚持探索和创新。经过这四五年的不断发展,我们在印刷百强里面还是有一点点进步的,但是对于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来说成长不大。我们希望将来有更好的发展,也希望能够得到我们同行的认可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