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珍珠耳环上的爱情

2016-12-20 23:03王佳奇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耳洞蒙娜丽莎耳环

王佳奇

压抑,是我观赏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压抑的对话,压抑的眼神,压抑的动作,压抑的情绪……含蓄的压抑美呼应着绘画艺术的美感。2003年,这部电影上映时,斯嘉丽还只是个19岁的少女,虽然她穿着土气的女仆装,将全身上下包裹地严严实实,我依然感受得到她呼之欲出的性感,也许在有些人身上,性感不是用脱多少来衡量的。

导演一定是画家Vermeer忠实的崇拜者和追随者,整部电影简直像把无数幅油画剪接在一起,压抑的拍摄手法,使得这部电影几乎没有动作幅度很大的场景,但每一帧都有种让人窒息的惊艳美,每一个场景定格后都给我在画展流连的感觉:Griet拿着煤油灯走在地窖里,我看出了一个少女的顾盼生辉,摇曳多姿;夜晚Vermeer家门前的河边,桨声灯影里我仿佛看见即将开始的盛宴;Griet和屠夫儿子从金色的小路走来,桃未夭夭,灼灼其华;画家和女仆在逼仄的画室里完成旷世名作时,珍珠耳环上流转的是呼之欲出的情欲……

爱情和艺术创作的互动或者说是互相激励确实在这个故事里表现的十分明显。我之前一直在想,Griet和Vermeer他们两个人之间产生爱情了吗?仅仅是通过隐晦的眼神就能通晓彼此的心意吗?在整部电影中,他们两个人的沟通基本都依靠眼神,Griet贯穿始终的畏畏缩缩,战战兢兢,小心翼翼,间或流露出一丝心动的感觉;而画家就显得主动大胆多了,他敢在众人眼皮子底下旁若无人地盯着Griet看。可是那几个简单的眼神就足以传达彼此的爱恋了吗?他们的互动简单稀少,除了扎耳洞的时候两人没有闪躲,其余时候都像触电般闪开。这一幕幕都让我疑惑爱情如何产生又怎样维系?我怀疑他们之间的隐秘的情感能否称得上爱情。

我怀疑过Vermeer有没有爱上Griet,这不过又是一个男主人和小保姆的狗血故事。但后来我明白了,她愿意为她放下自己的信仰,解开头巾,露出从不轻易示人的金色秀发,扎下人生中第一个耳洞,我才惊觉原来他们是相爱的,我才意识到我的迟钝。他们的爱情产生在不易被人察觉的时刻,产生在旁观者毫不知情的时刻。或者可以说Griet爱Vermeer更甚。几个世纪后的今天,如你我一般的看客,穿越过几百年的历史尘埃,依然看得出少女眼中流露出的迷恋和情欲,若非对画作另一端的作者深深的迷恋,普通模特恐怕也难以有如此真实的眼神。少女微张的嘴唇仿佛是要说出埋藏在心底的秘密,却又难开口,这就是爱你在心口难开了吧。

Vermeer是以什么样的心情作出这幅画的呢?是和Griet一样,深深爱恋着对方,还是欣赏和怜惜并存。又或者他什么都没想,只是安心地画自己想画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到画作中,倘若如此,Vermeer就真的是全世界他只看见她的悲伤她的雀跃,全世界都是她,她就是他的全世界吧。罢了,几百年后的闲杂人等何必因为无聊而擅自揣测两个相爱的人呢。我们只要知道他们两个曾经深深爱过就好,至少爱得比我们想象得要深,爱意来得比我们察觉的要早,比电影作品中表现出来得要真……

我相信这两个人的爱情因为这幅画得到了升华。当爱情超脱肉体,没有牵手,没有拥抱,没有亲吻,只有两个孤独的灵魂相依偎,仍能让今日的我们为之动容,这大概比生不能同裘,死亦同穴的悲剧更让人心碎。如果他没有画过她,如果她没有为他作过模特,他们的感情大抵也不会被世人所知,Vermeer日后也不会心心念念挂着她,临死前仍深深记挂。爱人的肉身早已腐朽,却生生世世流传着他与隐秘的她相爱的传闻,这幅画成为他们心灵契合,灵魂相伴的见证。

我们不是他们,不知道他们更深的苦衷,我们亦不能免俗,俗气的观众只是一味偏爱happy ending罢了。但我们都不要忘记,遗憾也是一种美,它甚至比圆满的美好更让人念念不忘。我甚至不觉得这幅画该排在蒙娜丽莎的微笑之后,我们欣赏了蒙娜丽莎千百遍,却从来没有想过这个似笑非笑的女人和达芬奇之间有什么爱情纠葛,因为她的眼神不似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一般热切又隐忍。倘若这二人最后走到一起,我反而觉得不真实,因为悲剧才是生活本身,最伟大的喜剧本身就是悲剧,现实的悲剧往往比戏剧中的的悲剧更令人无法接受,生活才是艺术中最大的悲剧。

Life imitate art much more than art imitate life.

猜你喜欢
耳洞蒙娜丽莎耳环
耳环兔的四季风铃
Blowwom
耳洞
耳洞
耳环选择攻略
“蒙娜丽莎”
打耳洞,易发炎
蒙娜丽莎说
不掉到锁骨都不敢说是“矩形耳环
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