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静臻
摘要:在欧洲文坛享誉盛名的安德烈·马尔罗一生只创造了6部小说,其中三部小说《征服者》、《王家大道》、《人的境遇》都是以东方革命为题材,马尔罗更是以《人的境遇》一书荣获1933年的法国文学最高奖项——龚古尔文学奖。作为一名生在巴黎,长在法国的西方人,马尔罗为何选择东方革命题材来进行创作?其作品是否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中国的革命和社会现状?本文将通过分析《人的境遇》一书,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外部分析方法,从作者安德烈·马尔罗的人生经历这一角度来探讨他笔下的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
关键词:安德烈·马尔罗;《人的境遇》;比较文学形象学;外部分析法
一、比较文学形象学外部研究理论
形象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形象的学问。不过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所研究的是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或描述。 法国学者卡雷将形象研究定义为“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 中国学者曹顺庆在其所编写的《比较文学概论》中提出,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研究方法可分为文本的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种。
外部研究主要包括:社会集体想象物(对作者所在社会的考察);对作者有关信息的考察;作者创造出来的外国形象和现实中的外国形象之间的关系。内部研究主要包括:词汇研究;文本叙述中的等级关系考察;故事情节的考察。
二、人的境遇
《人的境遇》以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为题材,以一位革命者陈的刺杀行动为开端,讲述了在共产党领导人强矢·吉索尔和俄国顾问加托夫指挥下,夺取上海的武装起义和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故事从1927年3月21日开始,到4 月12日结束。此外,书中还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与第三国际之间的矛盾,涉及了国际金融寡头对中国革命的干涉,并展现了蒋介石对工人阶级血腥镇压时的悲壮斗争。通过不同国籍的革命者的革命斗争,反映了人在不同的境遇下是如何捍卫自己的尊严。
三、通过形象学对《人的境遇》的研究
一位研究马尔罗生平的作家曾说:“天才作家有创作的一切权利,是不是也有创作自己身世的权利?”安德烈·马尔罗对自己的童年讳莫如深,闭口不谈。他终其一生,希望别人相信他生来就是个成年人。读于巴黎东方语言学院,早期作品均以远东地区的革命为创作背景,描绘了东方民族面对痛苦和死亡所表现出的强烈愿望以及对自由和友谊的热切追求。从1923年起,一直到1930年,马尔罗多次在东亚各国从事文物运输和革命活动,对当时东亚的风土人情及社会形势有切实的了解。
1921年10月2日,马尔罗偶然中读到了法国远东学院考古部主任的一篇文章,引起了他对柬埔寨丛林中寺庙废墟的艺术品的关注。加之当时他早已将妻子的陪嫁挥霍一空,终日无所事事的他决定到柬埔寨倒卖艺术品。1923年,在获得了法国殖民地的准许后,他来到柬埔寨,开始了他的东方艺术品的冒险。这次东方之行使马尔罗有机会更多地了解了东方社会和东方文化。
1925年,马尔罗重返柬埔寨,这次是为了圆他少年的政治梦想。在越南西贡,马尔罗创办了《印度支那报》,在办报期间他和妻子曾去香港采购印刷用品。中国的省港大罢工出人意料的爆发给马尔罗提供了亲身体验中国式罢工整个过程的机会。显而易见,这些经历对于马尔罗日后中国革命三部曲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马尔罗在东方的时光大多是在印度、越南度过的。在中国只有在香港、广州、武汉、上海、哈尔滨等地的短暂停留。即使是他亲身体验的省港大罢工,他也只不过在香港停留了5、6天而已。因此,随着欧亚两陆通讯交流的日益频繁,亚欧各国学者的学术联系日益密切,有好多学者开始对马尔罗的中国式革命的真实性和历史性表示怀疑。然而,一直到了1967年,当意大利电台的一名记者再次向他提问其在亚洲的经历时,此时学术界的学者对他这段历史也有诸多怀疑,马尔罗至此方才松口说道:“请注意,那时候,马尔罗的亚洲不是中国,而是印度支那。”
在《人的境遇》一书中,印度支那的习气随处可见。这一点首先体现在对故事主要人物的设定上,背景都或多或少与印度支那有关。
其一:关于费拉尔的介绍:“他(费拉尔)本人仍然是法国一大金融集团的头目,便让驻印度支那总督府接受价值四亿法郎的一项公共工程……于是费拉尔集团转向印度支那的工业化。逐步成立的有两家信贷机构;四家农作公司,负责监督原料加工为成品……公共工程公司谋取到中安南的铁路建筑工程……”
其次,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描写上,作者笔下的上海已经失去了近代东方小巴黎的意气风发,完全沦落为黑暗,阴森,令人恐惧的地狱。在作者的笔下,上海变成了“没有活物,没有动静,连小商小贩的叫卖声、弃犬的哀吠也没有” 的荒郊野外。上海港口变成了“腐败的水质混合着鱼腥和码头的烟味,一股股臭气向他们袭来……” 这一幕幕的场景与社会动荡的湄公河三角洲的场景如此的相似!
四、结语
通过对《人的境遇》的形象学外部研究,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这部被誉为20世界最杰出的作品。安德烈·马尔罗生在法国,长在法国,因此其作品始终未能跳出法国社会对中国形象的集体想象的桎梏,可以说《人的境遇》是一部发生在法国的中国式革命故事。但是,鉴于形象学所关注的是文学和文化互动中生成的形象,所以如果要全面、深入地理解和阐释他者形象,就必须将其置于扩展了的社会、历史、文化等 领域去考察,扩大的“新的视域要求研究者不仅考虑到文学文本,其生产及传播条件,而且要考虑到人们写作、思想、生活所使用的一切文化材料”。 所以,笔者在考证了安德烈·马尔罗的在东亚的生活背景和经历后,就不难理解为何一生怀有政治梦想和激情,有着东亚生活背景(主要是在印度和越南),并对中国革命者怀有同情的马尔罗会创作出这样一部作品!
注释:
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34页。
Carre Jean - Marie & Guyard, Marius - Francois.La Littérature Comparé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51: 6.第58页。
曹顺庆:《比较文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第186页。
王琼:《关注东方革命的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第19卷第4期,第619-620页。
马尔罗著:《人的境遇》(丁世中译),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版,第71-72页。
马尔罗著:《人的境遇》(丁世中译),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版,第9页。
马尔罗著:《人的境遇》(丁世中译),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版,第58页。
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页。
参考文献:
[1]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Carre Jean Marie, Guyard, Marius Francois.La Litterature Comparé[M],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51: 6.
[3]曹顺庆.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王琼. 关注东方革命的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4),621.
[5]马尔罗著,丁世中译.人的境遇[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