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无心
一种营销方式最近引起人们的关注。报道称,某企业营销人员在小区组织各种分享会,通过做实验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产品有多好。说到实验,人们与它产生联想的多是“科学”字眼,但企业这种“实验”,在我看来,却实实在在是种另类营销。
其实,类似营销方式并非独创,各路电视购物和直销产品往往都会采用这种方式。大多数消费者都不具有专业知识,也不具备科学逻辑,但很信奉“眼见为实”,思路很容易被营销人员带到沟里去。
这类实验的套路都是一样的。首先,找个市场上的主流产品,跟自己推销的产品来PK;然后,通过简单的实验,显示两个产品的不同;最后,解释这种不同,打击同类,抬高自己。因为前两步是真实可见的,消费者很容易被带入“实验解释也真实”的误区,再加上营销人员的渲染,往往轻信谎言,一边后悔自己以前吃错了,一边当场乐滋滋掏钱买新的。
以钙片为例说明这个套路。营销人员选了某品牌钙片与自家钙片进行对比,将它们碾碎后分别放进瓶子里,再加入醋,瓶口套上气球。结果某品牌钙片有气体放出,气球鼓起,而自家钙片则没有。营销人员称:“我们的钙片更易吸收,更安全、无毒;某品牌钙片会在肚子里产气,对身体不好”。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最关键,但这恰恰是消费者无法验证的。上述实验仅仅只能说明“两种钙片化学成分不同”。事实上,钙片有多种,最常见的是碳酸钙,跟酸反应时会放出气体,而其他种类,比如磷酸钙、柠檬酸钙等有机钙都不会放出气体,这与是否容易吸收明显毫无关系。用“在肚子里会产气,对身体不好”来忽悠消费者,似乎有点不太道德。
当然,消费者不可能分辨清楚每个实验。但这些套路是固定的,消费者只需记住:“简单明了”的实验中所展示的不同,仅说明两个产品不同,完全不能说明哪个产品更好。产品测评非常专业,需专业设备、规范检测才能比较优劣,这岂是靠“小实验”能佐证的?所以,当营销人员试图借此推销产品时,“极大的可能”是他在坑蒙拐骗。面对这类推销,我们最好拒绝,没必要看他的实验,更没必要分析他的实验是否靠谱。简单粗暴地拒绝,“误伤”好产品的可能性很小,却可以保护自己不被忽悠。(作者系美国普度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