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同时,茅盾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等代表作,是他留给我们的文学宝库。
而茅盾成功的人生和高贵的品格,都得益于父母的教育引导。尤其是母亲,在茅盾童年时,便为他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茅盾的母亲陈爱珠,是清代名医陈我如的女儿,出阁前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她通晓文史,爱读小说,性情温良而刚强,思想开明而有远见。14岁起因母亲精神患疾症,承担起一个大家族的重担。当她嫁给父亲的学生沈永锡后,又受到丈夫勤奋好学的影响,经常阅读新出的书报刊物。
茅盾4岁那年,父母就商量给儿子启蒙。当时,茅盾家里设有家塾。茅盾的三个叔父及二叔祖家的几个孩子由茅盾的祖父教授。茅盾祖父教书不认真,有时学生来了,他自己却去会友或打牌,而且教的是《三字经》《千家诗》一类的书,所以茅盾父母不想茅盾进家塾,决定自己来教儿子。
他们挑选了上海澄衷学堂的《字课图识》《天文歌略》《地理歌略》等书为教材,还根据《史鉴节要》用文言编成一节一节的歌诀作为历史读本,由茅盾母亲施教。每当母亲讲历史故事或中国古典小说时,茅盾都听得津津有味。
这些早期的熏陶,对茅盾形象思维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新学”中的资产阶级科学民主思想和母亲开明、通达、关心国家大事的思想也深深浸润着茅盾幼小的心灵。
【2】
茅盾7岁那年,一些受维新运动影响的青年人创办了一所按新式教学方式教学的“立志小学”。母亲便送茅盾进新式学校读书,但那时茅盾的父亲已经卧床不起,茅盾便经常请假照顾父亲。母亲怕茅盾落下功课,便让茅盾拿课本自己教他,如此,茅盾每月的考试依旧名列前茅,每周一篇的史论文章经常获奖,使他在立志小学出了名。
后来茅盾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在学校,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受父母的影响,茅盾很小就心怀天下。12岁时茅盾在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在父母亲的鼓励下,13岁的茅盾踏上到湖州的火车,开始了中学生活。有一次,先生布置的作业是自命题写作,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鸿鹄》。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却无可奈何的猎人。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明了自己的少年壮志。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相合,形象生动,故借此自抒胸臆。先生很是赏识,夸赞他“将来能为文者”。
【3】
茅盾的父亲是在他10岁那年病逝的,那时,茅盾的弟弟才6岁。茅盾的母亲便独自担负起抚育两个儿子的重任。对茅盾小学毕业后升学问题,其母颇费思量,就当时的家境和亲友的愿望,想让茅盾上师范,这样可不花食宿费,还发服装,毕业后即可就业。茅盾母亲觉得这样一来,钱是节省了,但有悖于丈夫遗嘱,因为茅盾父亲曾有遗嘱,让茅盾兄弟俩念工科,学实业,况且这样做也许会限制茅盾将来的发展。
于是,茅盾的母亲顶着来自家庭的压力,毅然把茅盾送到了湖州去念中学,中学毕业后,又让茅盾去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深造,使茅盾受到最好的教育。
据茅盾晚年回忆,茅盾刚工作时,每当有译文或文章发表,就像当年让母亲看作文一样,他照例寄给母亲过目;茅盾与弟弟的通信都送给母亲看。可见茅盾的母亲在儿子成年后也没放松对他们的关心和教育。
茅盾母亲自己也是每日读书看报,善于接受新事物。因此,她对子女的教育也是严而有格,严而有度,并善于理解子女的思想和行为。
【4】
茅盾祖父很早就为茅盾定了亲,但在茅盾成年之后,父亲早已去世。这件事使茅盾母亲大伤脑筋,考虑到不识字的媳妇与儿子太不相称,担心给儿子带来苦恼;退婚吧,又怕女方不肯。
1917年春节期间,母亲问茅盾:“你有女朋友吗?”茅盾腼腆地说:“没有。”得知儿子没有女朋友,她便接着说:“我从前料想你出了校门后,不过当个小学教员,至多是中学教员,一个不识字的老婆也还相配;现在你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不过半年,就受重视,今后大概一帆风顺,还要做许多事,这样,一个不识字的老婆就不相称了。所以我要问你,你如果一定不要,我只好托媒人去退亲,不过对方未必允许,说不定要打官司,那我就为难了。”因茅盾全神贯注在事业上,老婆识字不识字觉得无所谓,他不愿让母亲作难,况且娶过来后,或进学校,或由母亲教她识字,都无不可。为此,第二年,母亲就为茅盾和曾经定过亲的孔德沚办了婚事。
成婚后,两人一直相依相伴,茅盾专心事业,而孔德沚照顾他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茅盾出任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孔德沚全力料理家务,而茅盾则全力投入工作。“文革”开始之后,茅盾靠边还被抄了家。孔德沚在这场劫难中为之担心不已,这使得她的糖尿病复发。70多岁的茅盾伴其左右,无微不至地照顾她。但于事无补,1970年1月29日凌晨,孔德沚因医治无效在医院逝世……
【5】
茅盾向来是温和的,但是也有被人惹到生气的时候。
1978年,新版的全国通用教材修改完毕,其中收录了茅盾的散文《风景谈》,编写组将修订后的教材排样寄给茅盾参看,茅盾发现自己仅仅3500多字的文章竟被修改了100多处。对此,茅盾异常愤怒,当即回了一封信给编写组:“你们改字改句,增字增句,多达百数十处,我不懂为何有此必要。大概你们认为文章应该怎样写,有一套规范,不合你们的规范,就得改。那么,又何必选作家的文章来做教材呢?每个作家有自己的风格。你们这种办法(随便删改,却又不明言),实在太霸道了,不尊重作者的风格。”
茅盾在信中举例说,如把骆驼脖子上挂的本来一样的铃铛补加“大小”,茅盾讥讽地问:“事实上,骆驼挂的铃铛只有一种,你们为什么要改为‘大小铃铛呢?”接到茅盾的信件之后,编写组不得不做了退步让《风景谈》大部分保持了原貌。
这是一个作家的个性,也是一个作家的品格。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除了卓越的文学作品,茅盾,也用这种方式,将他的优秀品质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