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庆 国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教务处,浙江 杭州 310018)
试论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的评价及对策
王 庆 国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教务处,浙江 杭州 310018)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而高等教育区域化也终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提高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对区域高等教育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考察,不同地区高等教育的资源做优化配置,制定合理的区域高等教育政策尤为重要。文章对中国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进行评价概述,发现其评价实践存在重内部、轻外部,重个别、轻整体,重实力、轻潜力的问题。在评价过程中,应建立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数据常态监测机制,启动实施顾全面、重平衡的评价指标体系、发展成熟的中介评价机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期更好地推进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的竞争力。
区域高等教育; 竞争力; 评价; 对策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质量、教育资源投入、教育产出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失衡制约了教育事业进一步又好又快发展。北京和上海处于高等教育竞争力第一阵营,其在评价过程中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省市。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区域差距扩大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普及全民的公平教育,缩小区域差距。如何解决好区域教育竞争力的失衡问题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试图在概述中国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的基础上,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以期对今后的评价工作有所启示和借鉴。
自1985年,中共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价以来,我国已大致形成四类高等教育评价活动,即“985工程”重点项目评选、教学工作评估、大学社会排名以及校内评价[1]。与之相比,对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的评价虽然属于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但学界在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主体和评价结果等方面已经形成一套固有体系,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回顾我国对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的评价历程,可以看到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兴起于国家竞争力研究日益成熟及国家发展理念逐步转变的大背景大框架之中。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中,国家竞争力成为衡量一国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强弱的全新标准。而高等教育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其竞争力的高低自然也会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同时,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国包括教育在内的各项事业都在理念、模式、重点、要求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国或区域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较为突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较为普遍[2]。因此,需要对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作出正确评价,才能做到结构优化,才能有利于把握全面统筹协调发展的历史方向,实现高等教育科教兴国及人才强国的历史使命。从已有的材料分析来看,在评价方法上,目前学界较多的采用线性回归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以及因子聚类和方差分析等手段进行有关数据的定量或定性分析。同时建立以教育资源、教育质量、教育投入、教育规模和教育产出、教育效率等教育系统内部为主的评价体系。具体体现在对师生人数、科研经费、图书量、论文发表数、学生就业率等方面的测评[3]。从评价主体来看,在我国已经有13个单位做过中国大学排名,但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直接或间接与政府有关的部门和机构[4]。可见,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的评价仍以政府性机构为主,非政府性中介机构较少。尽管不同的评价主体采用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不尽相同,但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水平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处于第一层次的为北京,属于第二层次的是上海。其次,天津、江苏、湖北、陕西、黑龙江、辽宁、山东、这7个省构成了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的第三阵营,而浙江、广东则与河北、吉林、湖南、四川、重庆、安徽位于第四阵营,其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仅为全国中等偏下的水平[5]。
(1) 忽视对外部因素的评价。“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受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制约”,是教育领域内的基本原理之一。在此规律的支配下,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教育经费充裕的区域往往能孕育出兴旺繁荣的学校教育[6]。先秦时期的稷下学宫就是教育借力于当地强大的经济实力而增加竞争力的典范。由此可见,评价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不应忽视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外部因素的考量。但是,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影响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内外因素却往往处于人为的分割状态。对于忽视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外部因素评价的原因,“由于外部资源难以量化,因此没有将其纳入指标体系的设计中”[7]。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导致评价的结果与实际相去甚远。
我国经济比较发达浙江和广东地区,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和资源基础等各方面均占有一定优势,然而在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排名中仅处于中下水平,其原因或许就与忽略区域高等教育外部的发展环境之考量不无关系。区域高等教育的强弱是该区域综合实力的表现之一,教育的发展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可以通过制定不同的教育政策从而深层次的影响教育整体发展走向,教育的活力及其竞争力的高低。作为辅助要素的教育机会和相关支持行业对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8]。浙江省和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前沿区域,在政府政策、政府效率、经济的发展活力等方面都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构建了良好的软环境。当地民营企业的良好发展势头,城市与国内外的广泛联系,人才交流、知识的频繁流动,政府所提供的充分保障力,都应转变为增强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有利因素。
(2) 对平衡力的考察不足。区域高等教育结构竞争力和区域内各个特定高校的竞争力组成了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系统。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各组成部分的独立功能。组成系统的局部最优也不等于整体的最优。系统之间始终存在着整体与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因此,消除所谓的“短板效应”,加强各部分的平衡力,是做到系统整体效果提高的一个基本要求。
但从目前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来看,评价过程中存在着忽视区域竞争平衡力的弊病,即过分的重视区域内一些实力强,影响大的高校,而对区域教育竞争力是否平衡发展的问题思考不足。根据现有的评价结果,北京、上海等区域位列中国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的领先位置,然而这些即使在教育发达区域的内部,也仍然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性。城乡的二元格局使得城市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农村的教育发展有着天壤之别。各区域内“985”和“211”等重点院校之间以及重点院校与当地普通高校之间教育竞争力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同样是国内的名牌高校,教育部拨给北京大学的资金高达18亿人民币,相比之下,北京师范大学则只有12亿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只有9亿元。需要说明的是,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一方面一直跟不上学校的发展,另一方面在有些地区又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9]。这不禁让人反思,如果说在同是一流高校之间在教育投入上都有如此巨大的差异,那么区域内一流高校与较为普通高校之间的天壤之别则更无需赘言。而区域政府,更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规划,并为拓展国际合作的层次、范围提供更有效的保障[10]。因此,在评价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的过程中,应有意衡量其发展平衡性,才能更好地引导区域高等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
(3) 重视区域教育竞争力的实力,轻视竞争力的潜力。“教育竞争力应从现实和未来发展相结合的角度,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来把握,从实力和潜力两个方面来评价”[11]。谈松华教授对区域教育竞争力的观点与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的动态比较优势论(Dynamic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不谋而合[12]。两者都明确指出在评价过程中坚持动静结合,实力和潜力相结合的原则。
当前国内高教学界在评价区域高等教育时,应用的都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年鉴》的实证数据,注重的是所谓实践上的口径一致。众所周知,统计数据表明的是已经过去的“事实”,无法充分体现出地区教育竞争力的潜力。无论是对师生人数、科研经费、图书量、论文发表数、还是对学生就业率等方面的考察,都不能令人信服的体现出该区域高等教育今后的竞争力到底怎样,发展前途到底如何。例如,对处于中西部区域和东北区域的高校而言,由于政府西部大开发政策和东部崛起政策的实施,必将会在这些区域投入更多优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带动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这些无疑都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提高区域高校的吸引力和整体的竞争力。这些教育竞争力发展的潜力,绝非一些简单的实际数字所能反映。更何况,大学的产品与服务还存在着额外的附加值问题,即隐形的大学竞争力[13]。如同企业的无形资产一样,潜移默化的决定着区域教育发展的潜力,从而制约着教育的竞争力。可见,这种重实力、轻潜力的评价模式,必然会降低相关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反观欧美等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它们在评价高校竞争力时,相对而言比较好的做到了对高校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通盘考量。
对中国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正确评价,有利于进一步激活大学教育的转型发展和区域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是促进中国高等院校整体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当前评价过程中存在着重内部、轻整体;重实力、轻潜力等问题,理应引起相应的关注与重视。
(1) 实施顾全面重平衡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是评价工作成功与否的最初源头,评价体系如果有缺陷或是不科学,就可能影响评价功能整体的实现。因此,应当建立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状态的基本数据监测机制。同时,建立在评价某一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其地缘优势、文化氛围优势以及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对于这些有利因素,应加大其权重,防止因对外部资源的忽略而无法反映出当地高校教育竞争力的真实水平。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区域教育发展平衡力问题。在对突出的优势院校加分的同时,也要一定程度上兼顾该区域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对于某区域只有个别高校竞争力强,其他院校发展极为普通的情况应适当的降低其区域高端教育竞争力。这既是提高评价信度的要求,也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区域高等教育的平衡和谐发展。
(2) 借鉴国外教育评价机构的有益做法。以美国为例,在评价高校竞争力时,所采用的评价既包含了师资状况、财务资源等现实实力方面,也囊括了学术声誉、学生选择率、学术毕业率变化、校友捐赠率等涉及高校发展潜力的评价内容,以期用发展的眼光关照到对教育竞争力潜力的考量[14]。可见,尽管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潜力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但仍然可以转换为具体的可衡量的指标。当然,在对教育竞争力潜力评价的同时,也应该从中国国情出发,从某区域近几年学校的发展速度,取得的成果,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和政府政策、同行评价等方面加以考虑。
(3) 尽快建立评价体系的中介机构。同学术研究一样,高校的自由同国家的干扰常常会引发利益冲突,因此,在进行教育竞争力评价的过程中,也应当建立伯顿·克拉克所提出的“缓冲组织”(buffer organization),以打破原有的行政性评价指导,并对来自高等教育系统本身、国家市场和学术权威的不同评价意见进行整合。尽管我国现有的评价机构中也有一些非政府性机构,但由于起步较晚且未成体系,因此发挥的中介作用比较有限。相比之下,早在1915年,美国大学学会(AAU)就作为较早的对大学进行评估的非正式鉴定机构而发展起来。1992年建立于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也是由民间学术组织联合建立。发展至今,无论是美国大学学会还是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都已成为具有较强权威,受众面广,科学民主的评价机构[15]。其分散化和多样化的发展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4) 建立健全有关评价过程的政策性立法。当前,我国在区域高等教育评价领域内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等。由于法律建设的相对滞后和法律惩罚力度的不足,造成了评价过程中的“乱收费、讲人情”等混乱现象。因此,相关部门有必要尽快完善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的法律建设,为今后的评价工作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提供正确的法律指导,从而强化公平的评价观念,营造出“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和谐评价氛围。
[1] 张 蕊.中外大学评价的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2-40.
[2] 张伟冲.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现状与展望[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4(2):104.
[3] 张振刚.我国区域教育经费投入对各区域高等教育规模的影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72-73.
[4] 王战军.科研评价与大学评价[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289.
[5] 高 耀,刘志民.中国省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最新测度—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法的实证研究[J].江苏高教,2010(2):39-41.
[6] 李志红.大学与城市互动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143.
[7] 赵宏斌.中国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8):29-30.
[8] 周群英,徐宏毅,胡绍元.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904.
[9] 史木山,曹阳龙.中国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综合评价[J].价值工程,2006(11):16.
[10] 周浩波.基于竞争力导向的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10):11.
[11] 谈松华.教育竞争力与区域教育发展的报告[EB/OL]. http://learning.sohu.com/20040823/n221685312.shtml,2012-05-01.
[12] 马 萱.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9.
[13] 张远增.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93.
[14] 邹均平.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5] 荀振芳.大学教学评价的价值反思[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189.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in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s
WANGQing-guo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become a trend which cannot be halted. The loc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different regions, formulating reasonable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overview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ese region, and finds the deficiencies of making heavy weights in internal assessment but light for external evaluation,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but less to overall, emphasizing strength and neglecting potential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evaluation, we should establish normal monitoring mechanism for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data colle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design a comprehensive and bal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ature intermediary assessment agencies, and improve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se measures will better promote the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for enhancing our country competitiveness.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countermeasures
2015-04-18
王庆国(1978-),男,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近现代社会史,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
Tel.:0571-86915012;E-mail:wqg@hdu.edu.cn
G 651
A
1006-7167(2016)02-026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