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佳
开栏语:近年来,中国曲协始终将行风建设放在关系曲艺事业繁荣发展的理论高度、战略高度、全局高度,精心谋划、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先试先行,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作出了艰巨努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
为了弘扬曲艺界优良传统,褒扬曲艺界好人好事,营造曲艺界凝心聚力、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本刊自第11期起特别开设《艺道馨声》栏目,策划刊登相关主题文章,以期与广大关心曲艺的读者形成纠建并举的沟通互动,助力曲艺界行风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10月16日,适逢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两周年之际,作为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系列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本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组委会和中国曲协主办的加强曲艺界行风建设座谈会在江苏徐州召开。来自全国的120多名曲艺家和曲艺工作者代表参加了座谈。
西安青曲社主席、牡丹绽放曲艺英才培育行动首批培育对象苗阜,江苏省曲协副主席、扬州市曲协主席、扬州曲艺研究所所长姜庆玲,河南歌舞演艺集团河南坠子演员、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获得者陈梅生,岳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央视法律专家岳屾山,江苏省曲协副主席、东部战区陆军部前线文工团相声演员陈峰宁,上海市曲协副秘书长章燕,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副主任杨发航,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曲协行风建设委员会委员张颐武,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刘旭东9位代表结合自身实践体会,分别从体制外曲艺小剧场管理、专业院团管理、行业协会管理、法律约束、文化舆论等角度就曲艺界开展行风建设深度阐发意见,作了重点发言。此外,本刊采访了多位与会者,他们也就曲艺界进行行风建设的必要性和不同层面意义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创作需要良好行风的引领
本届牡丹奖评选是奖项改革后进行的首次评选,由于评奖数量发生大幅度缩减,获奖变得更加难能可贵。作为本届牡丹奖文学奖得主,四川曲艺作家秦渊在深感荣耀的同时,更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他认为,奖项不属于他个人而是属于整个团队的,是属于整个四川曲艺界的——长久以来,正是四川曲协不遗余力地为像秦渊这样的基层曲艺作者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引导他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帮助他们在更好的平台上得到提高和提升,促生了一批近年来的口碑作品。由此可见,四川清音《莲花开》等作品获得“牡丹奖”这样国家级专业奖项的认可实非偶然,是四川曲艺界长期重视创作环境涵养和创作人才培养的结果。那么如何保持曲艺创作旺盛的生命力?在秦渊看来,曲艺界提出加强行风建设非常及时和必要:“我们要歌颂和反映时代,建空中楼阁是不行的,按照行风建设的布局和要求,我们基层的曲艺创作员就是要继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底层人民的命运是社会的真实命运,基层百姓的生活是社会的真实生活,好的曲艺作品往往来源于对百姓民生的观照。艺术创作者也被称为灵魂的工程师,净化别人的灵魂,首先得净化自己的灵魂。”
经中国曲协七届六次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曲艺工作者行为守则》中第七则“健康批评,引领风尚”明确提出:“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艺术民主、学术民主,说真话、讲道理,重视理论研究,正确对待批评和反批评,拒绝以洋为尊、‘友情褒扬、红包评论……”认为当前曲艺创作环境越来越好的同时,秦渊对加强行风建设后的未来愿景有了更多期待:“对于我们创作员来说,我们更期待的是有一个更加良好的文艺批评环境。客观地说,我们现在的文艺批评叫好声比较多,怕得罪人比较多,人情评论比较多,作为一个创作者,我真正期待的是一针见血的评论,那对于创作的提高将更有教益。”
行业协会应更好履职尽责消除“误读”
近年来,中国曲协着力加强曲艺界行风建设,率先出台《中国曲艺工作者行为守则》和配套实施办法,率先组建行风建设委员会,启动实施行风建设创新工程、牡丹绽放曲艺英才培育行动、曲艺名家新秀志愿服务行动,拿出了许多具体实在的举措和办法,探索了文艺家协会推进行风建设的有效路径,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国曲协用扎实的工作和实际的行动,团结引领全国广大曲艺工作者,争做担当使命、弘扬道义的倡导者,争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践行者,争做创新有为、锤炼精品的推动者,争做崇德尚艺、德艺兼修的示范者。中国曲协副主席郭刚认为,中国曲协成立行风建设委员会和倡导曲艺界开展行风建设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中国曲艺工作者行为守则》九项内容全面反映了中国曲协对曲艺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加强行风建设必将对曲艺人才的培养、曲艺作品的出现等各个方面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对于近日社会上师徒纠纷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持续发酵、引发公众议论的现象,郭刚认为,正是极少数人的不当言行导致了社会舆论对曲艺界的误读,“误读”来源于“不了解”,作为行业协会,倡导行风建设,给予正面示范,无疑将对消除“误读”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受众是需要引领的,通过正面的示范让公众了解曲艺界优良的传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欣赏品位,他们自然能够分辨好与坏、美与丑,由于不了解而产生的误解和片面认识自然也就少一些。”
行风建设催生理论研究领域新课题
学科建设是中国曲协近年来大力推进的另一项系统性工程,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鲍震培作为学科建设亲历者之一负责了部分高校曲艺教材的编写,此次,她又受聘担任中国曲协行风建设委员会委员。她认为,曲艺自古形成发展以来就有自己的行风,有很多流传下来的艺谚从不同侧面对此有生动反映。其中既有值得继承发扬的优秀传统,也有一些亟需剔除的糟粕。结合学科建设考察,鲍震培认为行风建设的开展势必形成一些理论研究领域的崭新课题。如何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领行风建设,进而如何在行风建设过程中进行科学的理论研究?新课题的产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现在学生们特别热衷于学习包括曲艺在内的传统文化艺术,各高校也适时地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大学生说相声、唱鼓曲的例子比比皆是,相信随着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地进入曲艺界,曲艺界的行风将会越来越呈现出崭新的风貌。”
艺术发展呼唤正面价值共识的形成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曲协行风建设委员会委员张颐武表示,如何有效地建构和遵守伦理守则,让正面的价值共识发挥作用,最终有效促进曲艺艺术的发展成为当下迫切需要正视的问题。因此,中国曲协成立行风建设委员会和加强行风建设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各项举措的出台正当其时。张颐武认为,从目前形势看,一方面市场经济发展和深化带来了艺术和市场的新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之下,如何建构让从业人员都能尊重和持守的伦理共识和价值导向,让市场的契约和规范与整个业界的道德规范相契合是当下社会关注的议题;另一方面,互联网和以社交媒体为中心的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带来了艺术传播方式和运作方式的一些重大变化,也对艺术界如何建构与当下社会相适应的伦理共识和价值共识构成了新的挑战。
张颐武在发言中强调,对于曲艺界来说,艺德问题具有自己独特的意义:首先,曲艺界是独特的艺术领域。公众性很强,艺术家往往是观众所熟知和喜爱的,整个行业也备受社会瞩目,对社会影响巨大,曲艺家往往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社会,因此,曲艺界艺德问题会较大程度示范或辐射社会;其次,曲艺传统深厚,地域性强,曲种众多,各地方之间、各曲种之间的发展状况不一。因此,所遇到的伦理问题有时相对复杂,涉及不同传统和地域所带来的差别,许多问题需要在新的环境下进一步厘清和界定;第三,曲艺文化面对社会的许多变化,如互联网和自媒体的传播形成新情况,新问题。如现在通过新媒体往往能够直接把一些事情诉诸社会公众,尤其是更加依赖新媒体的青年群体。
与曲艺界独特而复杂的情况相适应地,行业协会发挥其应有作用十分重要,张颐武建议可从“订立规范”“弘扬典范”“约束行为”三方面措施入手,对从业人员进行伦理层面的指导和行为上的规范。此外,他认为如何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在行业和社会之间建立伦理共识,更好达成权利和责任的平衡也是接下来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行业风气是曲艺界素养、形象和生态的一面镜子,直接反映和体现着曲艺行业建设成效。古人云:“懿德茂行,可以励俗”,足见风气对于全局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保持良好行业风气、树立清风正气是关乎曲艺艺术生存的大事,是维系其保持蓬勃生命力的生命线。展望前景,曲艺界行风建设任重而道远,而此次座谈会的召开无疑为之书写了一个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