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教育融合国学的创新发展

2016-12-19 05:23杨秀东
亚太教育 2016年33期
关键词:国学校园文化

杨秀东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263-01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诵着中华文化的观念文明。它就像一根坚韧纽带,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滋润着中华万物茁壮成长,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使中华民族以特有品质和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成为了传之千古、揪之四海的人类共有文明与智慧结晶。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土沃壤和厚重根基。它具有较强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根脉,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中形成的爱国主义优秀传统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的高度概括和提升。其绵延不绝的文化张力直到现在依然滋润着中华儿女的心田。

我国古代高度重视思想教育,提出了胎婴养虚、幼儿养性、少年养正、青年养志、成人养德、老年养福的教育理论,将人的一生,自觉地规范在道德教化的全过程之中。

而国学中无论是四书、五经等经典名著,还是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等启蒙教材,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倡导着一种嘉言懿行,对于开拓心胸志趣、提升人格教养、培养敦敏好学精神和开发潜能、启迪智慧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学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流传千古而不衰的文化瑰宝,正是因为其中包含有丰富的民族智慧和大量对人生、世界乃至神秘宇宙的智能思考和为人之道的论述,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个人与社会健康互动之道……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是古人真实深远的生命体验。

国学中还包含有一种诚恳的人性,能够进入到人的心灵深处,提高人作为“人”的内在品德,并让人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让人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些经典本身就是一个高远的理想,一个开阔的胸怀。它可以涵养性情,增长智慧,提升眼界,增进道德勇气。

时下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国学教育,不只是合乎人性的教育法则,它还有助于提高我们思维能力、识字能力、白话水平,并加强我们对其他知识领域的领悟与旁通,促进各课学业的进步。同时,还可以增进脑力开发,提高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创造力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校园中开展国学教育,能提升校园文化的“文化教养”。

“文化教养”正是教育的本质。好的教育是开发孩子“善的心性”。孩子成长中最大的动力和最大的抗干扰能力,都来自从小在其身上形成的孟子所说的那一股浩然“正气”。此“正气”就是他们强大而高尚的“人格”。更为可贵的是,国学中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养正”方法,它帮助人们从小学会做人,拥有一颗向善的“心灵”,拥有一身良好的“德行”。

2015年,成都市教育局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制定了《成都市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实施纲要》。此文件的印发,为成都国学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垫下基石。国学教育成为推进文化育德的基础工程,是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当下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负面影响里;在过于单一化、成绩化、缺少个性化的学校教育中,加入国学文化的史韵哲理,可有效引导学生正确认知事物的对错、提升学习兴趣。面对国学教育的开展,小学则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教育学家都知道,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性情”“气质”等等重要的人格养性的因素,是最难“教”的,至少不能用一般的知识教育的方式来教。这种有关“德性”的成长,是在一种“陶冶”“熏习”,或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出来。因此,当代许多国学教育专家通过反复研究、实验证明:0—13岁的孩子正处于人生记忆力、接受力的黄金时期。学校应在这基础阶段植入国学启蒙教育、讲授传统美德,塑造底蕴深厚的语言文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语言文华是从语言活动入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小学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国学经典内容丰富,往往简短的几句话就包含了很深的意义。因此学校应将丰富多彩又行之有效的语言教学活动与国学经典教育有机结合,通过此来促进小学生语言的发展,也以此达到强化复习与记忆国学的效果。

物质文化是打造文化名校的重要基础。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中,因充分发挥建筑文化、园林文化、篆刻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作用,让学生在举手投足之间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感染。除此之外还因多开展国学活动,传承国学经典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铸造他们“诚信博学·修身立德”的品性。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让国学经典教育走进校园,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在教育实践中把国学教育与早间操活动、早晨读、环境创设、校园活动、民间游戏等各个方面相互渗透和整合,走进孩子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各个角落,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和在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为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培育“诚敬谦和·崇德尚礼”的德行奠定坚实基础。

笔者所在的成都高新区锦城小学因其112年的办学历史,为国学教育融入学校现代教育提供了良机。学校不仅形成了“闲暇教育”课程特色,开设了影视赏析、生存技能训练、时政学习、家长讲堂等活动课程,还设置了韵味十足的国学课程文化。学校将国学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将经典读物引入课堂,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课程安排上,每班每周一节国学课程,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学校还通过专家讲座、观看录像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提高。并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授课方式。一、二年级以故事带讲,熟读成诵;三、四年级:自读自悟,导读成诵;五、六年级:升华内涵,吟读成诵。学校通过国学教育校本课程的开设,充分挖掘了学生的个性及潜能,进一步推进了国学教育与当代教育的融合创新,加大了国学氛围的传播。

在为学生营造出国学氛围的环境中,笔者认为还因培养出他们以下三种能力。这样才真正的将国学教育与现代校园教育融合一体,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第一是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为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一个人穷尽一生也不能学完所有知识的万分之一,所以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使他走向社会之后仍旧能够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以适应多变而复杂的社会;

第二是与人相处的能力:社会就是一个群体的生活,每个人都不能游离于群体之外。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有与人为善的气度和光明磊落的胸怀,能够了解别人的心意,体恤不幸者的遭遇,对有需要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能够和人建立真诚而持久的友谊,懂得去爱人和被爱;

第三是面对逆境的心理承受能力:人生不能总是一帆风顺,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要面对许多不可预知的困境,都会遇到许多的艰难险阻。一个人只有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成熟、完善,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时至今日,国学已成为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教育根植于校园也彰显出它在孩子们成长、学习路途中的重要性。国学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国学教育则是校园塑造孩子人格、启迪智慧,弘扬中华文化的培育目标。它是我们校园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今后开展系列教育工作的基石。在国际多元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为更好的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让我们锲而不舍,积极探索国学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在传承中发展,在感悟中创新,最终探索出符合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国学教育理念,以促进国学经典教育在校园的发展传承。

(作者单位:成都高新区锦城小学)

猜你喜欢
国学校园文化
“垂”改成“掉”,好不好?
年味里的“虎文化”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