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生道德培养研究

2016-12-19 05:06闫冰
亚太教育 2016年3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校园文化道德

闫冰

摘 要: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是学生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今后的生活中对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产生一定的影响。现今,学生在道德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而校园文化的发展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道德的建设工作,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道德培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结合实际情况,在这个背景之下,通过分析大学生道德培养的相关问题,找出它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的内部联系,提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道德培养的有效方法十分必要。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239-02

大学生道德的培养是与现代社会一起不断前进的,它肩负着青年的思想意识、政治观念、社会认识的建设任务,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在校园文化建设任务日渐繁重的背景下,大学生道德培养面临的是新的改革体系的建立,这不仅仅是理论的新突破,更是高校教与学的全新体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工作就是学礼、知礼、懂礼的教育和教育实践活动,从自身做起养成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良好品德,从日常生活中大学生需要注意的小事讲起,通过为其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精神文明环境等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内涵素养和外在修养,通过以平等、耐心、端正的态度向学生传输礼节、道德、思想和价值,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及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其状况反映了一个学校整体的精神风貌和气质。校园文化建设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及思政课程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利人利世思想,并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内涵,其所践行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理念与我们当今所宣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统一的。

在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的长期熏陶下,大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主人公的责任感,自觉关注社会、关注学校,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不断要求自己严格遵守学校对自身提出的各种要求和规定。大学生这种主体意识的觉醒对校园良好风气的形成十分有利。校园文化建设还有利于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养成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行为习惯,有利于校园中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大学校园里的这种“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的弘扬,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正能量,影响和推动着和谐校园的形成,改善校园中的不良风气,从而促进了大学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亦是如此,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及其实践过程中,会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应用到社会实践中,从而加深了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提升了对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并在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力,促使自己在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进步和提升。此外,在校园活动中,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接触社会,能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深刻体会到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有助于他们从内部挖掘自身潜力,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事业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在积极参与到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活动等过程中,大学生能够获得政治上的进步、思想上的提升、道德上的锻炼、心灵上的净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特别的作用。与其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比,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更为密切联系社会现实,贴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有它独特的优势,为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第一,推动践行了高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时期,大学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交往的手段来推动他们道德的形成是一种可行的教育途径。通常来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通过教育者与学生的互动,以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理想信念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涉及到大学生的道德心理、生活行为、处事态度,这也是新时期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基础要求。在我国目前教育大形势要求的明确指示下,将大学生需要了解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对大学生“三观”的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二,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可以推进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全面的实施,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也是培养我国大学生道德品质与做人修养的主要渠道。但是,我国长期以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中存在着不少的偏差,在传统“知识中心论”的课程价值观的指引下,在固有应试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桎梏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无法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从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之间存在着“断层”,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缺失,因此必须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来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三、大学生道德培养的重点途径

(一)大学生道德培养目的

首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大学生道德培养设置的出发点来源于学生生活,因此大学生道德教育也应是基于学生生活基础上展开的。随着学生的成长,他们与社会的接触范围就会变广,接触内容也会混杂。因此,要通过大学生道德教育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公德意识,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其次,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随着年龄的成长,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就会逐渐增强,因此,大学生道德培养应该以促进学生责任意识、社会意识作为目标,为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不仅仅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还要教导学生做一个负责、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有意识的对学生展开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

再次,引导学生将学习与实践相统一。学生道德的形成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脱离了学生体验的道德教育就缺失了教育意义。因此,大学生道德培养应该将实践作为课程目标,多关注学生在课外的生活和实践,提倡学生勇于面对社会矛盾,在与社会矛盾相对抗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促进学生基于道德实践之上的品德的形成。同时,大学生道德培养还可以与实践教育、自我教育、体验教育相互结合,使他们认识到道德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最后,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人格是层次较多极为复杂的结构,大学阶段是学生塑造人格的重要阶段。学校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和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易于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爱护公物、珍惜粮食,见到老师和客人养成鞠躬问好等良好习惯,从每一位孩子入手。通过点点滴滴的话语和默默无闻的姿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此外,在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中用互相倾诉、互相传递信息的方式去化解大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中出现的问题,打破原有的单向的信息传递,保证以自身能力去深入了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活动,运用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帮助大学生解决头脑中的疑虑和困惑。同时促使大学生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念和思想政治原理的涵义,在人生最初起步阶段就为广大大学生指出正确发展方向,有效避免了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误入成长歧路,为塑造健全的人格提供支撑。

(二)大学生道德培养的核心

大学生素质教育精神的核心即“三面向、两全、一主动”,通俗来讲就是“教育要与时俱进与现代化接壤,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教育要“将学生作为主体,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教育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迎接成长的每一天”。大学生素质教育精神对新时期大学校园提出的要求是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本质的和谐,校园文化的顺利建设到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成效与校园氛围和谐融洽、亲密友好、密不可分,构建互动友好的师生关系对推动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来说至关重要。在素质教育大局理念的指导下,将校园文化建设置于教育的重要地位,与当前我国教育的发展形势相符合,也是我国传统教育观念、师生相处之道改革的一个象征。

(三)大学生道德培养方法

我国大学道德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向来是两个不可分割的学科体系,而今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也是当前改革、推进大学道德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首先,大学道德教育的基础任务就是学礼、知礼、懂礼的教育和教育实践活动,从日常生活中的大学生需要注意的小事讲起,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提升大学生的内在素养和外在修养,通过以平等、耐心、端正的态度向学生传输礼节、道德、思想和价值,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其次,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可以督促教育工作者言传身教,在大学道德教育工作者一举一动的影响下,学生更能够将传统文化领会于心,从而将接受和交流收获的思想文化传统付诸于行。

高校大学生德育培养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广泛深入,才能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不断前进。大学生道德培养的实质是将社会对学生有关政治、法律、道德等方面的要求转化成为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思想、情感、品德、觉悟和人格。而新时代的社会德育信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要求社会与校园互相配合才能推动先进校园文化信念的传播和深化。基于此,社会各组织机构在当代社会对新时期大学生的要求下,应当充分发挥对大学生道德培养的引导作用,对大学生们的认知、情感行为能力加以引导和指正,为深入挖掘大学生的能量,深化教育领域的推广做出良好铺垫。

四、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道德培养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现状却并不乐观。叶澜教授曾深刻剖析过问题的原因,她说:“目前学校在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不在不重视,而在不实在;不在不突出,而在不渗透;不在不知情,而在不贴心;不在不活动,而在缺实效。原因也许不只缘于教育者的主观上态度是不是端正、工作是不是努力。”百育德为先,大学生道德培养工作仍在继续,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为满足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在理念上发生了质的改变,高校更应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思想倾向、行为习惯、政治道德的形成,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文清.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1):30.

[2]高忠文.大学生道德活动中道德情感的作用及培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5):25-26.

[3]祖嘉合.论校园文化环境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67-68.

[4]高长梅,吴玉红主编.校园文化建设全书[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89-90.

[5]彭希林,冯惠先著.青年道德心理学研究[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155。

[6]张干.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与重塑路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43-44.

[7]初磊,车广杰.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41.

[8]於可训,周舒艺.校园文学活动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文学教育(上).2010(04):23-24.

[9]夏云鹏.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和对策[D].沈阳建筑大学,2011:34.

[10]董高信.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D].燕山大学,2011:67-68.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校园文化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