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山伯爵笔下的神秘东方

2016-12-19 07:43田田
世界博览 2016年23期
关键词:骑士团圣约翰马耳他

田田

导语:去马耳他寻找大仲马笔下的东方世界。

知道马耳他,是因为年少时酷爱读《基督山伯爵》这本小说。小说中的基督山伯爵富可敌国,别人都猜测这位大富翁是从东方获得自己的财产的,而他自己,在经过了牢狱之灾重生之后,一直自称是马耳他人,一个水手。伯爵为自己编造的神话故事骗过了所有书中人,也迷倒了书外的读者,马耳他这个地中海的小岛国,也成为一个让我非常向往的地方。

古朴首都瓦莱塔

马耳他这个国家尽管不大,历史却非常悠久,且因为地处地中海的心脏,战略位置异常重要,因此翻开马耳他的历史,会发现这片土地见证了太多的战火与纷争,那些残缺的堡垒和斑驳的石墙记录下了太多历史的烟尘。

古朴的建筑上,赫然立着精致的石雕。

早在公元前10至前8世纪,善于造船的腓尼基人就已经到此地定居。在古罗马时期,马耳他因地中海贸易而繁荣昌盛,而后,阿拉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又分别主宰过马耳他的命运。很多人都听说过的马耳他骑士团,也是因为曾占据马耳他数个世纪而得名——1523年,十字军东征的遗产“圣约翰骑士团”由罗德岛移居至此,并获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承认。“圣约翰骑士团”后更名“马耳他骑士团”。1798年,拿破仑率远征埃及的土伦舰队在马耳他靠岸,破坏了马耳他信守中立的原则,并诱使大统领拒绝他登陆,遂以此为藉口驱逐骑士团,强占马耳他。到了19世纪,马耳他又成为英国的殖民地,直到1964年宣布独立,1974年成为马耳他共和国。

一批批的征服者来了又走,马耳他也留下了多种文化交汇的印记。这段殖民历史给马耳他带来深远的影响。导致今天马耳他的机车驾驶方式为右舵左行,而插头类型是英式标准的三相扁插头,这点与欧洲其他国家差别很大。也正因此,马耳他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几乎所有马耳他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马耳他的首都瓦莱塔是一座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它的得名是来自于1565年击退土耳其军的圣约翰骑士团第六位大团长Jean Parisot de la Valette,因为优越的地形而一直被作为军事堡垒来使用,守卫着马耳他岛。多元的文化杂交出马耳他独有的地中海文化。

瓦莱塔的面积不大,半天就够逛了。由于瓦莱塔是建在一片丘陵上,所以老城里的街道坡度很大起伏不断,弯曲蜿蜒的道路,路面由青石板铺就,干干净净,走起来就觉得清爽,抬头一望,两边土黄色的建筑外墙夹着一方湛蓝湛蓝的天空。

都说名字有趣的旧薄荷街是其中最有特色的一条街,随便一拍就会得到一张瓦莱塔的经典明信片风景。但瓦莱塔的街大多也都是这样的风格,幽深的小巷不知通向何方,抱着探求的心理大胆向前走,又会觉得别有洞天。

首都这个头衔一般都会让一个城市戴上高冷的冠冕,但是瓦莱塔很能给人一种亲切感,事实上它跟我见过的很多地中海城市很像,徘徊其间,不禁让人想起西西里岛上的锡拉库萨,与之毗邻的希腊的罗德岛等地方,当然这些城市大多都文化同源又受过相同的统治者的统治,有这样的相似也是在情理之中。只不过如果是见惯了大都市的人来到这里,大概会觉得这座充满了破破烂烂老建筑的首都有点像个年久失修的穷乡僻壤,但是对于喜欢这种调调的人来说,却会觉得这种质朴弥足珍贵。

岛西部丁力高原上的姆迪那城是旧都,失去首都的光环之后只有城墙上的城徽图案和城门入口处的石狮子还隐约暗示着这里曾经的辉煌。逛罢姆迪那城,再向西行就可到达丁力悬崖。那刀斧雕刻一般的海边悬崖,着实有一番世界尽头的意味。

橱窗里,糕点师正在做甜点。

马耳他有三处世界文化遗产,除了前面提到的瓦莱塔历史城区之外,还有位于主岛的地下宫殿。为保护地宫环境,每日仅限接待60名游客,每小时每批次最多10名,想要参观的朋友记得提前预约。

哈尔·萨夫列尼地下宫殿有“史前圣地”之称。这座地下宫殿约建于公元前3200年到前2900年间,为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在地下12米深处的岩石中挖凿而成。起初似为神庙,后改为墓地。其独特之处也正在于它是在地下凿砌而成,而建筑结构却与地面上用巨石修造的庙宇类似。

瓦莱塔最有名的景点大概就是上下巴拉卡花园,下巴拉卡花园主要是罗马风格的大理石寺庙,免费的城市电梯连接着上下两个花园。位于格兰德港口之上的上巴拉卡花园市瓦莱塔的制高点,所以成为了城市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当然现在已经开放给了世界人民。

这里原来是属于一位意大利骑士的私人花园,花园里那些高大的拱门和眼前壮美的地中海风景,感觉好像走进了《权力的游戏》的君临城,仿佛下一秒钟就有穿着中世纪服装的人出来说词儿。在花园的观景平台上,可以眺望瓦莱塔城、大港口和对面的三姊妹城,风景绝佳。因此常常可以看到很多人在这里观景休闲。而上花园的下方,有一排11座礼炮,这些礼炮自16世纪以来主要用于报时,一直到1960年。每天日出及日落时,礼炮鸣声,代表上下班及城门开关时间。如今这里每天中午12点都会放礼炮。在英文导游的带领下可以于中午11点至12点15分在这里进行参观。

马耳他的主要宗教信仰是天主教,而圣约翰大教堂就是瓦莱塔的地标,天主教的主教堂之一,它于1573年至1578年由马耳他骑士团修建。从外面看,这座教堂的确是其貌不扬,也不似很多大教堂那样气势恢宏,但是走进里面才发现内里是如何地金碧辉煌。巴洛克式的建筑,一部分细节模仿了哥特式风格。教堂内部的装饰华丽,各种大理石雕刻极为罕见。

教堂的内部装饰大量运用了华丽的巴洛克风格,可谓是雕梁画栋,拱顶和祭坛上描金彩绘描绘了圣约翰生活场景,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因此这座教堂也被称为欧洲最漂亮的教堂之一。金碧辉煌的内廷和穹顶让人炫目可以拍照,不能使用闪光灯,教堂里的小型展厅不可以拍照。而且这里还有卡拉瓦乔的名作《圣若望被斩首》。主教堂内共有8个小堂,供奉了骑士团8个部分的主保圣人,建都的大团长瓦莱塔和其他骑士团成员也埋葬在这座教堂里。所以难怪有人说,这座教堂是半部马耳他历史,也难怪这教堂的入场券是10欧。

马尔萨什洛克自由港是马耳他的贸易港口。国家虽小,但该港口在欧洲最繁忙的集装箱码头中位列11。除了经济用途,该港口最有名的就是周末的鱼市。在一长串绵延的海岸边,除了新鲜打捞的八爪鱼、大虾及各种鱼类之外,鱼市更像内地的集市,日常生活的穿和用以及旅行纪念品都可以在这里买到。海岸上停靠的鲁佐船只色彩斑斓,海岸边的特色餐馆味美价廉。这里是个体验马耳他民风不可错过的好地方。

在马耳他的海湾,特别是马尔萨什洛克的海岸边,你可以看到许多类似贡多拉的彩色木头小船,它们在马耳他的名字叫鲁佐。与贡多拉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鲁佐船的船首都绘有一双荷鲁斯(Eye of Horus)或称殴几里斯之眼(Eye of Osiris)。色彩斑斓的鲁佐船成了这里的一大特色。

秀丽小城三姐妹

瓦莱塔对面的三姐妹城由Senglea(亦称L-Isla)、Vittoriosa(亦称Birgu)和Cospicua(亦称Bormla)三座小城组成,曾是骑士团统治时期的重要防御线,它们是圣约翰骑士团从罗德岛撤退后在马耳他最初的栖息地。

小型渡船连接着瓦莱塔和这几座小城,票价便宜,用时也不长就可以到达,因此很多人在逛完了瓦莱塔之后就会到这里来游玩一番。这些城市的码头从腓尼基时代就已经开始被使用了,据说城市里的种种比瓦莱塔的历史还要悠久。港湾里一艘艘大大小小的船只中,有造型精美的帆船,也有看似土豪拥有的豪华游艇,还有船屋。三座小城感觉上是瓦莱塔的小型翻版,但是更加秀丽可人,古意盎然。在这里,可以眺望反观对岸的瓦莱塔,又是一番不同的风光,黄色的房子,白色的船只,海天一色的地中海蓝,几种颜色配合在一起,让人觉得温暖又迷人。

漫步Vittoriosa迷宫般的小巷子,是品味马耳他的最佳方式。色彩缤纷的小商铺里,有着各种手工精巧可爱的纪念品,不像那些千篇一律的旅游制品,这些工艺品带有手艺人的温度和丰富的艺术创想,如果想要挑选礼物或者要装饰自己的家居的,这些小店不容错过。

当地人生活的街区里,你会忽然之间发现一只毛色鲜亮的肥猫,慵懒地盘踞在一个墙头上,晒着太阳舔着爪子,不屑地瞥你一眼,然后扬起尾巴高傲地走开。一簇粉嘟嘟的大花开放在繁茂肥硕的仙人掌上,和明黄色的墙壁相映成趣。阳台上的大妈在晾晒着被单,楼下的老爷子躺在阳光里眯缝着眼睛打盹,小小的餐馆里,勤快的服务员小伙已经擦拭好桌椅准备迎客,从餐馆里传来锅铲的哐啷声,诱人的香味已经从厨房飘了出来。隔壁的小院里一对小兄妹在打打闹闹,而我这个异乡人则走走停停,用自己的眼睛和镜头记录下这令人愉悦的一幕一幕。

这可爱的小城和这些生活气息浓郁的画面,就好像一幅幅充满年代感的生活画,在我的眼前活了起来,人间的烟火气,让人不忍离开。

猜你喜欢
骑士团圣约翰马耳他
约克圣约翰大学创意中心
政府疏忽,巴新预算漏了急救车
马耳他想让英国还化石
130万
乐高Ⓡ未来骑士团
乐高未来骑士团
乐高未来骑士团
乐高®未来骑士团
不只是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