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野下西南地区高校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汉语人才的区域化培养

2016-12-19 13:03张如梅
大理大学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南亚东南亚跨文化

张如梅

(大理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一带一路”视野下西南地区高校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汉语人才的区域化培养

张如梅

(大理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一带一路”建设急需国际汉语人才,南亚、东南亚国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区域,西南地区高校是培养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汉语人才的重要基地。“一带一路”视野下西南地区高校国际汉语人才的培养要体现其区域性,才能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要。

一带一路;南亚东南亚;西南地区高校;国际汉语人才培养;区域化

一、“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汉语需求

自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以来,对“一带一路”的相关研究成为热点。“一带一路”的主要内涵可概括为“五通三同”,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和“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实现“五通”最基本的条件是语言相通,语言相通是实现“一带一路”“五通三同”的重要基础〔1〕。“一带一路”沿线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致包含了50多种国家通用语和200多种民族语言,这些语言大多是非通用语种〔2〕。

“国之交在于民亲,民之亲在于文化相融,文化相融在于语言相通,语言相通在于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在于教育”〔3〕,中国是“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发起国,更是“一带一路”战略中最重要的国家,汉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的实施,汉语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用语言的不可替代性愈加凸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汉语人才培养成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最重要的基础。推动沿线国家的国际汉语人才培养,有利于各方深入了解中华文化,深化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为“一带一路”实现预定目标奠定思想基础。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国际汉语人才培养的迫切性更加突出〔2〕。

二、“一带一路”视野下西南地区高校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汉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愿景》中将“一带一路”“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省区规划为西北、东北、东南、西南、内陆及港澳台6个区域18个省区,其中将广西、云南、西藏圈定为西南三省区,并对这西南三省区在“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做了明确的定位。西南地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文化相依、经济相系。在“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南亚、东南亚的重要性非常突出,首先,作为中国重要的周边地区,南亚成为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要的合作伙伴,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需要进一步推动合作,取得更大进展。其次,就东南亚而言,从政治角度,东南亚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础,是落实“亲、诚、惠、容”四字方针的核心区域;从经贸角度,东南亚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2013年双边贸易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双边贸易总额的50%强;从文化认同角度,东南亚华人占世界华人80%以上,是中华文化圈最大的辐射影响区域。

西南边疆高校不仅具备了面向南亚、东南亚培养国际汉语人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还具备了边疆跨境民族的语言互通、文化认同的优势,与其他高校相比,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西南边疆高校国际汉语人才培养对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语言文化战略体现得更为直接、具体,国际汉语人才培养的目的不仅体现在语言文化的推广和传播,更体现在我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文化认同、经济交往以及国家安全等重要领域,西南边疆高校国际汉语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一带一路”视野下西南地区高校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汉语人才培养的区域化

(一)“一带一路”视野下的国际汉语人才

有学者将国际人才界定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知识能力与国际接轨;即能根据国际先进经验和最新成果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能力,并具有经济全球化所要求的核心能力的人才”〔4〕,按照这一界定,国际汉语人才应该是能够熟练运用汉语以及其他语言,拥有国际专业知识与技能,通晓国际惯例规则,具有跨文化环境下分工、合作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中外合作各个领域胜任各项工作的人才。

高校国际汉语人才的培养对象主要可分为三类:第一,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他们是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播的主体;第二,高校相关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关系密切,如经贸、理工、旅游、医学等,他们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第三,高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生人才,他们不仅仅是“一带一路”战略最直接的体现,更是“五通三同”的特殊使者。

“一带一路”视野下的国际汉语人才培养应该赋予新的内涵〔5〕:第一,主动适应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需求,将中华文化中“和而不同”的传统思想以及古丝绸之路“平等互利”的理念有机融入沿线国家的国际汉语人才培养中。第二,运用汉语进行国际理解教育。汉语国际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语言能力培训而展开的“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可以影响“情感地缘政治”的过程,是造就国际社会情感沟通的重要力量〔6〕,汉语国际教育的最高目标应该是“中外社会互动”。第三,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国际汉语人才培养的区域性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三个大洲,其在亚洲的分布还可细分为东亚、东北亚、西亚、南亚、中亚、东南亚,各区域内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迥异,国情差别巨大,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汉语人才培养必须进行区域性研究,才具有针对性。

《愿景》规划中西南三省区的广西、云南、西藏,就国际汉语人才培养而言,三省区的高校都涉及三类国际汉语人才的培养,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与“一带一路”合作关系密切的各专业人才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生人才。与其他高校相比,西南三省区的高校层次不同,类型多元,发展不平衡,在面向“一带一路”的高校国际汉语人才培养中,西南边疆高校的区域性研究更具有必要性。

(二)“一带一路”视野下西南地区高校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汉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域化

“一带一路”视野下西南地区高校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汉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以“一带一路”沿线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地缘、文化优势为依托,以相应的专业培养目标原则为主导,突出其区域性特征,真正有适用性。

我们将以培养目标中三位一体的三要素——知识、能力、素质为焦点来对“一带一路”视野下西南地区高校面向南亚、东南亚三类国际汉语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研究。

1.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域性

在“一带一路”视野下,西南各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机遇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沿线国家的汉语人才需求量激增,汉语教师的需求量也随之激增;挑战是我们多年以来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没有区域性与针对性,因此适用性不强。

根据国家颁布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无论是本科还是专业硕士,就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而言,其共同的要求不外乎三个方面:语言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教育学知识;汉语教学能力、外语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化素质。

第一,知识。首先是语言文化知识,语言知识包括汉语和外语知识,扎实的语言知识是对一名国际汉语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其中,汉语知识包括汉语本体知识、汉语作为外语的习得和认知知识,这是共性的。但就外语知识而言,就必须体现区域性的特点,应该是针对“一带一路”南亚、东南亚沿线国家的非通用语知识,除英语外,汉语教师还必须通晓教学对象的母语,原因如下:一,对于赴任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汉语教师来说,当地的语言是生存与生活的首要条件;二,学生的母语可以在初级阶段作为媒介语来进行教学,可以用母语进行交流的老师与学生的亲密程度更强,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三,了解学生的母语对教授学生外语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母语来分析学生初、中级阶段的偏误;四,通过对语言的学习了解其文化,对于一个国际汉语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文化知识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外国文化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共性的,但外国文化知识就必须强调其区域性,即南亚、东南亚的文化知识,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汉语教师必须全方位地了解南亚、东南亚文化知识,历史文化、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教育状况等,贮备大量关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文化知识。同时,要求教师必须对生源国的汉语教学状况有所了解,如东南亚的华文教学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专题。

其次是跨文化交际知识,这是共性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原则和方法。西南地区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区域性体现在掌握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所需的知识还包括教育心理学、教学理论及研究方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共性的知识,在此不做重点论述。

第二,能力,即汉语教学能力、外语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汉语教学能力是共性的,作为一名国际汉语教师,在扎实的汉语知识基础上具备汉语教学能力也是专业的基本要求。汉语教学能力包括语音、语法、词汇、汉字的教学能力。此外,汉语教师还应具备能够胜任专业汉语(医学、商务、工程汉语等)教学的能力。

就“一带一路”视野下西南地区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而言,其外语运用能力指除英语外使用一门南亚、东南亚国家非通用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正是其外语运用能力的区域性特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区域性更加突出,所“跨”的就是中国文化和南亚、东南亚的文化,就是指教师对南亚、东南亚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增强跨文化意识的敏感度,具备跨文化的能力,能更好地胜任对南亚、东南亚学生的汉语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相应的跨文化交流任务。

第三,素质,即国际化素质。国际汉语教师的国际化素质是专业培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目标,也是国家挑选海外汉语教师和志愿者的重要标准。国际汉语教师国际化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外语交流沟通、专业教学、国际信息技术运用、双向思维、尊重多元文化、跨文化团队沟通合作、身心健康,能经受环境压力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等等。这些素质不是通过哪几门课、多少学时能够获得的,而是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教学、跨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专业所创设的汉语国际教学环境耳濡目染,渐渐培养起来的。

“一带一路”视野下西南地区高校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汉语教师国际化素质的培养更具独特的区域性:除英语外,通晓一门南亚、东南亚国家的非通用语;尊重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能与之和睦相处;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学生或者合作团队得体地交流,愉快地工作;能对其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做深入的了解,主动预测其对汉语的需求情况,等等。这种国际汉语教师国际化的区域性特点正是“一带一路”视野下西南地区高校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汉语教师国际化素质的培养目标。

“一带一路”视野下西南地区高校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图1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2.与“一带一路”合作关系密切的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域性

按照《愿景》提出的规划,西南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合作重点为: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发挥云南区位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7〕。据此,我们不难预测,在“一带一路”视野下的西南地区高校,很多专业将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机遇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南亚、东南亚国家需要大量中国的专业人才;挑战是我们的专业培养模式强调普遍性过多,没有区域针对性,不适用。

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区域性特点,我们仍然可以按照知识、能力、素质这三个培养目标的要素来探讨,即专业知识、语言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知识;专业应用能力、外语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化素质。

第一,知识。专业知识是共性的,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是基础。除了专业知识外,其区域性特点主要体现在:通晓一门南亚、东南亚国家的通用语;了解这些国家历史、文化、宗教、习俗、人文地理以及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状况等相关知识;掌握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原则和方法。

第二,能力。专业应用能力的要求是共性的,学生必须有很强的专业应用能力。能力要求的区域性特点是具备除英语之外的非通用语运用能力,可以顺利地与非通用语使用者沟通、交流;具备跨文化适应能力,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适应异文化的环境,很快在异文化的环境中克服文化休克;具备跨文化团队合作能力,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者愉快合作,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第三,素质。除专业素养外,最具区域化特征的专业素质要求就是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化人才素质的要求。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七种素质: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熟悉掌握国际惯例;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且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生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8〕。我们目前的专业培养目标,几乎没有任何国际化素质的内容。“一带一路”视野下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化专业人才,就是要培养能够胜任与南亚、东南亚国家进行专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工作的专业人才。

“一带一路”视野下西南地区高校面向南亚、东南亚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如图2所示:

图2 相关专业培养目标

3.“一带一路”沿线南亚、东南亚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域性

据教育部的统计〔9〕,2015年来华留学生人数排名前15的国家中,就有南亚、东南亚的7个国家:泰国(19 976人)、印度(16 694人)、巴基斯坦(15 654人)、印尼(12 694人)、越南(10 031人)、老挝(6 918人)、马来西亚(6 650人),2015年云南和广西两省接收的留学生人数各为12 078和10 287人,两省的留学生中来自南亚、东南亚的留学生人数占69%。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在“一带一路”视野下西南地区高校面向南亚、东南亚来华留学生培养区域化的重要性。西南地区高校来华留学生培养目标的区域性,是指主要面向南亚、东南亚来华留学生的培养。

西南高校来自南亚、东南亚留学生的培养目标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应该包括以下的内容:汉语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应用能力、汉语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化素质。

第一,知识。对来华留学生来说,汉语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共性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是指留学生自己的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交流,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学习,让来自南亚、东南亚的留学生能更好地与中国人交往,帮助他们和中国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文化认同感,克服文化休克;专业知识,这是南亚、东南亚留学生来华学习的主要目的,对他们来说,来中国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进入他们自己国家稀缺的专业学习,获得毕业证,回国后有一份好的工作,从而改变自己及家人的生活状况,因此,在中国的专业知识学习对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西南地区高校应该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关注急需专业,面向南亚、东南亚留学生,有针对性地调整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和知识结构,使之更符合留学生的需求。

第二,能力,包括专业应用能力、汉语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专业应用能力是共性的。汉语运用能力是指留学生不仅能用汉语完成一般的日常交际,还能用汉语完成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的业务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留学生毕业后能够具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外资企业尤其是中资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素质,即国际化素质。“一带一路”视野下面向南亚、东南亚留学生的国际化素质,就是要在整个培养的过程中,让他们了解中国、热爱中国,培养起他们对中国的感情,成为促进中国与自己国家之间经济贸易往来和友好关系的使者,成为知华友华的人。

“一带一路”视野下西南地区高校面向南亚、东南亚留学生的培养目标如图3所示:

图3 留学生培养目标

四、结语

“一带一路”视野下西南地区高校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汉语人才的培养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只有充分体现国际汉语人才培养的区域性特征,明确区域化培养目标,制定区域化培养方案,形成区域化培养模式,对国际汉语人才进行区域化培养,才能充分发挥西南地区高校的优势,真正满足“一带一路”战略的语言需求。

〔1〕李宇明.“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J〕.中国科技术语,2015(6):62.

〔2〕聂丹.“一带一路”亟需语言资源的互联互通〔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22):66-71.

〔3〕崔希亮.谈国际汉语教育与“一路一带”〔DB∕OL〕.(2015-10-11)〔2016-07-05〕.http:∕news.taru.edu.cn∕info∕11982∕ 292015.html.

〔4〕魏华颖.国际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国际化〔J〕.人民论坛,2013(5):134-135.

〔5〕张日培.服务于“一带一路”的语言规划构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7(4):48-53.

〔6〕胡范铸,刘毓民,胡玉华.汉语国际教育的根本目标与核心理念:基于“情感地缘政治”和“国际理解教育”的重新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59-61.

〔7〕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2015-04-01)〔2016-07-05〕.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resume∕n∕201504∕20150400929655.shtml

〔8〕李一兵,叶方,穆琳琳,等.发挥国际会议的作用加强研究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J〕.高教学刊,2015(17):21-22.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发布〔EB∕OL〕.(2016-04-14)〔2016-07-05〕.http:∕∕moe. edu.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604∕t20160414_ 238263.html.

International Chinese Talents Regionalized Cultivation in the Universities in Southwest of China for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B&R"

Zhang Rumei
(International College for Chinese Studies,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The Belt and Road(B&R)"construction is badly in need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talents.South and Southeast Asia is the main area for"B&R",while the universities in southwest of China are important base for training international Chinese talents.The cultivation must be regionalized to meet the languages needs of"B&R"construction.

B&R;South and Southeast Asia;the universities in southwest of China;international Chinese talents cultivation; regionalization

H195

A

2096-2266(2016)11-0095-06

10.3969∕j.issn.2096-2266.2016.11.019

(责任编辑 党红梅)

2016-08-29

张如梅,教授,主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南亚东南亚跨文化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中国热科院南亚所 研发成功菠萝机械化种植机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南亚》教学设计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南亚高压对西藏夏季降水的影响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