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华:一面畏惧,一面挑衅
日本这个民族服强者,在清末之前日本大部分时间都臣服于中国,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击败日本。然而进入新世纪,日本频频挑衅中国,特别是最近其防卫相稻田朋美更是公开声称要和美国一起巡航南海。日本到底为啥非和中国过不去?
9月12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防卫大臣稻田朋美检阅仪仗队。
从“借力抗衡”到“策动发难”
防卫大臣稻田朋美宣称,日本将更多地介入南海事务,包括为南海沿岸国家培训军事能力。有美国媒体报道,两国防长举行会晤宣布日美联合巡航南海。然而,美国国防部网站对此只字未提,在会谈后的记者会上,稻田面对追问也闪烁其词,未正面回应。不管日美双方是否将“联合护航”提上日程,稻田朋美的诸多言论已释放出日本将“深度介入南海”的强烈信号。
当前由南海仲裁案引发的舆情高潮已然退却,中国与东盟在南海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的情况下,南海地区的安全环境开始朝着有利于中国一方倾斜。这使得美日企图以多边主义压制中国的图谋宣告破产,但这并不意味着南海上空开始一览无云。实际上,近期以来,日本在南海问题上比美国更为积极,如在七国集团首脑会议(G7)、东盟系列外长会等场合,力促达成涉南海问题的宣言等。
此次稻田朋美的表态亦表明,日本在南海问题上并未死心。日本作为域外国家却插手南海事务的行为由来已久,但甚少直接军事介入,以往主要借助其他国家抗衡中国。日本极力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曾在G7峰会、东亚峰会等诸多外交场合打着“维护航行自由”等幌子强行将南海争端卷入会议议程,并支持菲律宾提交南海仲裁议案。同时,日本还通过“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放开武器出口限制,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允诺“支援”南海诸国的海上军事能力建设,并同意帮助越南发射地球观测卫星,以提高越南在南海的侦察能力。此外,日本还通过政府开发援助等项目向东盟国家提供经济支援,意图策动东盟在南海问题上向中国发难。
在G20峰会以后,中日关系出现好转迹象,南海局势也趋于平静。但近日稻田朋美的此番言论一出,必定严重破坏中日关系向好趋势,并可能引发连锁效应。
不惜激怒中国也要介入南海
从近期的国际形势微妙变化来看,似乎可以找到日本不太“淡定”的缘由: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外交行为上“背离”美日、中越签署协议淡化南海争端,中俄联合军演也到日本海等。事实上,日本一改以往的暧昧态度,主动叫嚣与美国“联合巡航”南海,从“胁从”变为“主动”。
近年来,经过修宪、签署新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通过“新安保法案”等连贯措施,日本一步步解禁自卫队的使用界限,令其从准军队逐渐向真正意义上的军队过渡,并突破地域限制,使之能够介入域外国家和地区事务。
学者认为,日本高调介入南海,从短期来看是其意图转移在东海与中国的矛盾,形成“两海联动”的局面,旨在挑动南海一些国家展开“蜂群攻击”,从而掣肘中国,减轻日本在东海方向的压力。再加上钓鱼岛问题,因此,日本想将“祸水”引到南海,使中国的关注度及牵涉的精力更多放在南海海域。
二是为了配合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尽管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力,但总体防务力量在下降,整体能力不足时,需要日本提供支援,因此,美国也要求日本做出这方面的承诺。
三是想将南部海域封锁得更好。中国要想前出到西太海域,必须穿过第一岛链,岛链的北端美日控制的比较好。但是南端的控制力度不够,特别是菲律宾军力较差,在这种情况下,美日实际上想将南部海域要封锁得更好。除了将来要借助菲律宾的军事基地之外,加强联合巡逻也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四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关键的枢纽点就是南海,日本更多的介入南海,也是想把控关键海域,这是其长期的战略部署。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近日也发表文章称,日本人做事一向以严谨详尽、计划周密著称,选择当前时机高调介入南中国海,甚至不惜激怒中国,日本自有其全面特殊的战略考虑,也可谓“一箭三雕”。首先,为确保作为一个战略资源匮乏的岛国的有效生存发展,日本领导层已决定不断提升军力,突破修改和平宪法,并对海外重点贸易通道和热点区域加强介入和施加影响力。
日本所谓“重返正常国家”的战略目的,应该已经不是二战时期的全面侵略扩张殖民,而是一种更主动积极的跨前沿利益拱卫。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在他国纵深或其本土引发战争冲突的概率应该不高,但在领土领海争议区及国际热点地区出现军事对峙甚至纷争的可能性升高。
其次,距美国总统大选只剩不到两个月时间,无论何人当选,日本都必须把新总统和新政府可能对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政策改弦更张的风险降到最低。而最有效的风险防范手段,就是日本以自己直接上阵、同舟共济为筹码,来锁定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未来对亚太地区的持续介入和承诺。
最后,通过高调介入南中国海事务,争取重塑和强化日本作为西太平洋区域领导力量的形象及作用,并遏制和削弱中国的区域影响力。从军力对比角度看,日本和美国一样,都相信其海空力量,无论在装备技术、人员素质、实战经验等方面,都还对中国拥有相当的优势,一旦与中国发生冲突,会拥有比较大的胜算。
中国有多招反制日本
目前来看,日本是否加入“联合巡航”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稻田朋美在与美国防长卡特会面后在记者会上表示,她所说的只是与美军在南海“联合巡航演练”,而不是“联合战斗巡航”,但外媒分析称,稻田的相关表态可能意味着日本要触碰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所设的“红线”。
有分析认为,稻田朋美作为安倍极为倚重的“得力干将”很有可能获得“继承人”的身份。因此,日本的挑衅行为或将是长期且愈加激进的。
《环球时报》日前评论表示,一旦美日在南海的联合巡航正式开始,等于对中国实施21世纪的“新炮舰政策”。这种情况下,中国应毫不犹豫地对已经建成的南沙岛礁进行军事化部署,增强与美日军舰对峙、周旋的能力。中国还应把这样的反应提前通知东盟国家,让国际社会更加清楚南海局势升级的原委。
如果美日联合巡航频密,或有更多国家参与,严重干扰南海地区的正常秩序,中国就应把宣布建立南海防空识别区作为进一步选项。一旦形成这样的局面,中国以多个军事化岛礁和防空识别区的整个体系对抗美日军舰,长远看我们并不会在战略上丢分。
进入南海的日本军舰应当成为中国对抗的主要目标。中国军机可以采取低空掠过日本军舰等临界动作,增加对日方的压力。除了在南海采取上述行动,中国应强化在钓鱼岛方向的对日施压,增加公务船在钓鱼岛执法的频次。
中日斗争是一场持久战,我们的行动越有条不紊就越有后劲。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两倍于日本,我们又是核大国,今天的日本实为中美战略博弈的配角,可捣乱但绝奈何不了中国。中国人需对日本的拙劣表现还以颜色,但千万不可被它气着。原因很简单:它不配。
中日角力拓展至新地界
日前,两国建交56年来中国总理首次访问古巴。同在纽约参加联大会议的安倍晋三也将访问古巴。有意思的是,安倍对古巴的访问同样创造历史:首位访问古巴的日本首相。
像这样两国领导人接连首次访问一个国家,实属罕见。
对此,外交学院日本问题专家周永生表示,日本对古巴政策追随美国大战略调整而调整,美国与古巴复交后,日本也愿意顺势与古巴加强交往,比如为“入常”拉票。古巴在整个拉美地区都有很大政治影响力,特别是对于左翼政党执政的国家,与古巴搞好关系有助于同拉美左翼国家搞好关系。
怎样才能加强关系?安倍延续了一贯的策略——免债+撒钱。
据共同社报道,日本签署了免除古巴约12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8亿元)债务的文件。这些债务约占整个古巴对日债务的三分之二。此外,日本还对古巴进行一系列援助。但在众多媒体看来,安倍紧随李克强访问古巴还有一个重要目的——与中国展开竞争。
察哈尔学会副秘书长、高级研究员王冲表示,应正确理解中日在全球领域内的竞争。
自中国崛起以来,亚洲就存在中日的两强相争,同时在全球范围内,中日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扩大影响力的争夺这些年来一直在持续。“记得在2005年,日本争取‘入常’最热的时候,在整个非洲,各国总统府、总理府基本就是日本的外交官进去,中国的外交官出来,或者相反。”
他说,在经济层面,这几年以高铁为例,无论是在印尼,还是印度、泰国和马来西亚,这种竞争也都一直在进行。在这种状态下,南美、非洲也都成为不可或缺的争夺点。而古巴因为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政治层面有其独特的影响力,因此中日在那里也开始了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在李克强出访前的媒体吹风会上,外交部副部长王超在谈到中古友谊时就表示,“中古相互了解很深,互信基础很牢”。这是日本“撒”再多钱都没法比的。李克强访问古巴,更像是好朋友、好兄弟之间的平常走动。
周永生强调,虽然日本会加强与古巴经济纽带,但这不会对中古关系产生影响。他说,日本是美国盟友,古巴会像对美国一样对日本保持警惕和戒备心,古巴开放力度不够,还有很多限制,因此日古关系仅限于经济层面,安倍此行仅是两国合作的开端。
未来中日关系的关键十年
中日之间有历史问题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与其他民族不太一样的是,中国人是向前看的民族,所以对日本中国一贯是宽容的,只要日本真心反思历史,并且愿意与中国友好,那么中日之间并非不能和解。
对未来的中日关系来说,可以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维度来理解。
首先,从长期的维度来说,中日关系的前景一定是光明的。中日两千年交往史,真正交恶或关系复杂的只是最近的150年。换言之,只要中国恢复在地区乃至全球间的主导性角色地位,中日关系恢复常态,亦即中国主导、日本辅助的状态,将是历史的必然。当然,这一前景可能是50-100年之后。
其次,从中期的维度来说,只要中国解决好内部转型的问题,以持续保持上升的趋势,同时在上升过程中处理好与国际社会和周边国家的“软实力”问题,中日关系少则20年,至多不超过30年,将重新恢复平静、稳定乃至向上的态势。
上面对长期和中期维度的乐观展望,完全基于对两个因素的基本判断:第一,中华民族持久、蓬勃的生命力、发展力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展现的潜力;第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对包括日本在内的地区和全球国家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吸纳力。
其实,中日关系现阶段遇到的摩擦,完全属于中华民族崛起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就中日关系而言,短期来说,未来10年是最麻烦的时期。
原因很简单:未来10年,是中国发展潜力与体制制约博弈最为关键的10年,也是中国人的自身认知水平提升的最为关键的10年,同时当然也是日本在中国这一迅速调整进程中,既被动适应,同时又不断挣扎的10年。
10年后,挣扎完成了,态势基本奠定,日本人的心态调适过来了,中国人也逐渐开始了精神成熟的进程,事情将会好办许多。最难的就是未来这10年。
这10年里,中日双方将依然冲突不断。这种冲突的规模和危害度,应该是可控的,因为双方都有背后的两难以及难以承受的代价。
未来三年内的中日关系变数
但国际关系之所以复杂,就因为它是由人来操控的;而世界上最难以处理的问题就是人际关系。
未来10年里,日本是否可能再出现安倍这样的领导人?抑或首先来看看,安倍未来的任期还有多久?他的认知水平和策略取向将走向何方?
2014年12月众议院选举后,安倍最早也要到2016年才接受参议院选举的考验,而即便参议院选举失利,也不致直接威胁到其首相宝座。因此,至少未来三年内,只要施政、健康和安全不出重大问题,安倍将继续是日本的领导人。如果这样,安倍晋三将“媲美”小泉纯一郎,成为日本近十几年少有的执政超过五年的领导人。
未来三年内,中日关系的变数是:第一,安倍的国内权力基础是否稳固?若其权力基础相对稳固,则其操弄中日冲突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其务实、圆滑的一面将占上风,反之则将出现完全相反的情况。第二,中国国内转型是否顺利?民意对转型的承受能力或反弹究竟如何?
只有在这两个大背景下,人们才能谈到具体的策略性问题,比如钓鱼岛问题如何处理?究竟是以更为强硬,还是以稍显温和、理性的手段来展开博弈?
其实,现阶段讨论这个问题是比较“虚”的,因为上述在各自国家的两种可能性都可能出现。但中日秩序既然在调适中,那么未来若干年起伏的可能性就很大。
即便安倍任期到2017年结束,接下来日本新领导人对华取向又将如何?须知,前几年中国人很喜欢的福田康夫和鸠山由纪夫两位首相,都是“短命”的首相,而且在日本国内的支持率都不高。尤其是鸠山由纪夫,中国人爱得“要死要活”,但他在日本国内的外号则是“外星人”,意思是说他的“东亚共同体”构想虽然美好,但却不具备现实操作的基础。
因此,即便到了2017年,若新的日本领导人上台,只要他想讨好日本国民,就势必要再度展示对中国的“强硬”。
但日本毕竟是小国,而且是正在失去国家定位和方向感的小国,而中国则是大国,同时更是国力如日中天的大国,因此“以小事大以智,以大事小以仁”,就更考验中国作为大国的智慧、定力和成熟程度。
(《环球时报》2016.9.18、《新京报》2016.9.2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