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乡土艺术的传承和保护

2016-12-19 10:09卢伟华
神州民俗 2016年11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

卢伟华



探讨乡土艺术的传承和保护

卢伟华

(黄圃镇宣传文体服务中心 广东 中山 528429)

[摘 要]乡土艺术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而创造的,为了更好地保护当地的乡土艺术资源,应重视乡土艺术的各项配套保障,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责任、形成合力”的原则,形成政府保护与民间保护相结合机制。本文就此探讨部分经验。

[关键词]乡土艺术 传承 保护

一、乡土艺术的发展土壤

乡土艺术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而创造的,以中山地区为例,祈求风调雨顺的民间习俗—飘色,自明代诞生以来,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祭祀仪式后盛大出巡,成为当地一个大型的民间艺术巡游活动,具有鲜明的岭南民俗特色。飘色巡游从色芯到色梗、色脚、色柜均蕴涵着丰富的艺术价值。色芯和色脚由小孩扮演,根据演绎的故事角色装扮,活泼俏丽,引人注目;色梗由生铁打造,却又被包装成不同的形状和色彩,集力学与美学于一体;色彩艳丽,根据故事内容绘制不同的图画并配以相应的诗句,内涵丰富,艺术精湛,令人叹为观止。飘色自明末清初诞生以来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每到飘色出巡,当地百姓男女老少齐齐参与活动的筹备和举办,每天表演人数达到2000多人,呈现万人空巷的场面。

由此可见乡土艺术的状况如何与其所植根的民间状态有着很大的关系,乡土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得益于当地民众心态和政府的积极引导。

二、乡土艺术生生不息须发挥传承人作用

传承人是传承乡土艺术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对乡土艺术的记录、整理和传承工作,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掌握各种乡土艺术是当前文化主管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培养民间文化艺术骨干,帮助他们提高业务素质,充分调动群众传承民间文化艺术的积极性,发挥民间传承艺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促进新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山地区的飘色艺术协会现有核心会员80多人,近年不断吸纳年轻人加入。同时逐步引导飘色馆所在地的小学成为飘色传承基地。飘色传承人20年来致力于飘色的传承与发展工作,负责组织和指导每次飘色的具体表演活动,也是不断创新研制新色版的领头人。

三、乡土艺术的传承和保护要加强阵地建设

为进一步提升当地的文化形象,展示文化成果,近年,中山地区加大对民间艺术专属场馆的建设,建有多个民间艺术场馆,分别为飘色馆、腊味文化展览馆、文化活动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室、龙舟文化室、民俗文化展览室等。其中飘色馆面积约300平方米,主要用于飘色的日常展览,色芯、色柜、色梗的制作、修复、教学、飘色文化的传承等功能。此外,还建成塔高53米、共9层的天福塔,其中第2至8层用于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的集中展示。以上场馆均用作当地乡土艺术创作、培训、理论研究等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群众的主要活动场地。依托这些民间艺术专属场馆,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近些年的文化沙龙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活动、“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群众文化艺术花会、端午龙舟赛、飘色文化欢乐节等,形成了“活动经常化、流程规范化、项目精品化”的文艺格局,为乡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乡土艺术的传承和保护要有机制保障

随着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乡土艺术资源保护备受考验。为了更好地保护当地的乡土艺术资源,当地政府应高度重视乡土艺术的各项配套保障,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责任、形成合力”的原则,坚持依法保护与政策保障相结合,政府保护与民间保护相结合,财政投入与社会资金相结合等方式,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保障、组织保障机制、投入保障机制、创新机制等,促进乡土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努力推进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1.政策保障

为加强乡土艺术资源的保护工作,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发挥乡土艺术的积极作用,当地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非遗项目发展规划》、《鼓励民间艺术团体发展奖励措施》、《文联组织活动方案》、《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规划》等。

2.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

当地政府应高度重视乡土艺术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一是成立政府牵头、部门联动、村级跟进、民间组织助力 “四级联动保护协调” 的民间文化管理领导小组,由分管文化的主管领导任组长;二是形成“文体局牵头、文化站主导、文联协会积极参与”的工作班子,全面负责民间乡土艺术的保护、传承、政策宣传和日常管理工作等;三是组织有关专家开展普查和建言献策,多次邀请专家对民间文化的保护、规划、修建纳言献计,细化各项工作,落实专业技术人员,健全保护技术支撑机制,全面落实严格的保护措施。

为更好地弘扬和传承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和艺术,当地政府汇集社会各方力量充分发挥文联、各艺术协会以及各类文化机构的作用,调动社会力量推动民间文化发展,并以历史文化和鲜明的地域文化为主题和背景,开发地方特色题材和现实题材,创作更多以乡土艺术为主题的文艺作品。

当地政府应将民间艺术创新和传承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分解和落实各项乡土艺术保护工作到各村(社区),把整理、归纳、提炼各村(社区)在各时期的民间文化资源纳入日常工作管理。各村(社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指派专人负责,落实责任,把乡土艺术建设工作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标,确保乡土艺术传承与保护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将乡土艺术专属场馆的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在对乡土艺术的普查、整理、维护、盘活资源等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参照有关标准适当给予奖励。

五、乡土艺术的传承和保护要有长远规划

1.政府应高度重视并善用乡土艺术资源,把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明确规划“立足乡土艺术、古镇风俗,设计古镇文化体验、传统风俗体验、水乡风情体验,树立古镇乡土艺术品牌”的文化旅游业发展思路;专门规划发展“特色民俗体验”游,把本地民间艺术融入到特色旅游产业发展中,通过突出民间文化的参与性强、形式多样的特点,打造专门的线路规划,让游客参与体验飘色、龙舟、武术、龙狮、麒麟、高跷、曲艺、腰鼓、书画、剪纸、秧歌等传统乡土艺术,发扬和传承特色民间文化。

2.把乡土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布局。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形成较为完善的乡土艺术传承与保护的保障机制。同时,把文化发展指标纳入村(社区)的考核指标体系和目标管理责任制,让乡土艺术传承与保护成为体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特质、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手段。最终达到使富有特色的乡土文化引领一方风尚、教育一方民众、服务一方社会、推动一方发展的目标。

工作思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工作思路,坚持面向基层

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分层级、有步骤、有计划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上水平。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和奖惩措施,并将乡土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列入村(社区)的考核指标体系和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完善各村、社区文化室高标准全覆盖建设工作,常年坚持开展乡土艺术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的村(社区)占总数的90%以上,参与和受众人数占本辖区常住人口总数的60%以上。同时,继续大力开展送戏下乡、送文艺下乡等活动,不断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乡土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条件,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2)强化政策引导,促进全民参与

明确工作理念与实施思路,通过制定各项文化发展规划及鼓励措施,争取用政策性杠杆强化本土文化观念与乡土文化价值。通过政府搭台,民间艺术协会唱戏的形式,广泛动员坊间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让乡土艺术传承与保护建设真正成为我们走向文化自觉、确立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尊和追求文化自强的生动实践。

(3)着力非遗项目,促进传承与发展

将乡土艺术传承、保护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飘色”、“龙舟”、“腊味”、“麒麟舞”的保护、传承工作结合起来,以协会为主导,并以发源地的中小学校作为传承基地,深化“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让乡土艺术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4)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培育本土文化人才

培育一批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地方文化品牌、民间文化队伍及乡土艺术人才。如:飘色、麒麟舞、龙舟竞渡、醒狮、曲艺、剪纸、腰鼓、秧歌、高跷等为代表的乡土艺术,还有植根于传统农业文明的盆景艺术和食品文化等。团结和引导广大民众从各自的立场与兴趣出发,成为本地特色乡土艺术的创造者、拥有者、参与者、实践者、爱好者、保存者、经营者、管理者、传播者和弘扬者,以此构建综合立体的文化生态环境,营造共建共享的社会文化氛围。

(5)整合历史文化资源 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与发展

当地政府应将继续深挖历史文化和乡土艺术资源,以节庆活动为契机,通过组织举办飘色文化艺术节、旅游文化节等形式吸引各方游客,推广乡土艺术和旅游景点,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和发展。

结语

经过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和实践,中山的乡土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得以完整保存并继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李铭霞.黄圃历史文化.珠海出版社,2010(1):P133-156;

〔2〕吴竞龙.黄圃飘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1):P1-140。

作者简介:卢伟华(1972--),男,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参加市级文化活动比赛,共获得市级奖项5项;参加“开心广场 百姓舞台”首届广东省粵曲私伙局大赛中山市选拔赛获金奖;第五届社区文化节排舞队获银奖、合唱团获银奖;中山市首届音乐舞蹈花会获优秀组织奖,中山市青少年民歌民谣创作比赛获优秀组织奖。现任黄圃镇宣传文体服务中心群文部主任。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