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国信(山西省阳城县南环路畜牧局)
市场供给偏紧后期猪价仍将维持高位
□ 刘国信(山西省阳城县南环路畜牧局)
3月份本是传统的猪肉消费淡季,依照惯例猪价会顺势回落,但今年却出现反常情况,春节过后行情稍微震荡平缓几日后,便又迅速逆市攀升。据了解,目前全国各地生猪收购价格普遍达到19元/千克左右,不少地方已经突破20元/千克的历史高点,部分高价区甚至疯涨至 21~22元/千克。一方面行情火爆,一方面饲料价跌,生猪养殖业获利丰厚,进入最赚钱的时期。那么,猪价为何会淡季逆袭屡创新高?后期走势究竟如何?成为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淡季逆袭,行情一片火热
猪肉是我国民众主要消费的肉类之一,根据全年节假日分布和季节情况,消费高峰一般在每年的10月至次年1、2月份,一般春节过后逐渐进入消费淡季,猪价也会迅速回落。但今年的猪价仅在2月下旬小幅回调几日后,便又逆市上扬,特别是3月份以来,“淡季猪”更是卖出了 “旺季价”,目前全国生猪行情一片火热,养猪业获利颇丰,令业界人士满脸欢笑。
据农业部定点监测,3月份第2周,全国活猪平均价格18.55元/千克,比前一周上涨1.5%,与去年同期相比(简称同比,下同)上涨51.7%。其中,西南地区活猪平均价格较高,为19.12元/千克;东北地区较低,为17.62元/千克。全国仔猪平均价格 38.97元/千克,比前一周上涨3.8%,同比上涨96.8%。30个监测省份仔猪价格均上涨。全国猪肉平均价格28.60元/千克,比前一周上涨0.4%,同比上涨33.1%。其中,西南地区猪肉平均价格较高,为29.78元/千克;东北地区较低,为27.28元/千克。
来自中国生猪预警网的监测信息显示,3月中旬以来,猪价涨势更为凶猛。据悉,此轮涨价从元宵节前开启以来,一直处于震荡上调态势,到3月 17日,全国瘦肉型生猪均价已从2月21日的17.73元/千克涨到 18.99元/千克,不到一个月时间上涨了1.25元/千克。其中,全国最高价为贵州,20.82元/千克;最低价为黑龙江,17.96元/千克。目前全国生猪平均价位已与2011年6月22日历史最高点相近。
据了解,在生猪价格持续处于南高北低的上行格局之下,近期东北猪价稳中上扬,华北猪价震荡前行,南方猪价高位调整。目前,东北大部地区生猪入场收购价在18~18.6元/千克之间,其中大企业良种猪挂牌价格达到19元/千克上下;华北市场基本维持在18.6~19.2元/千克;华中市场在 19~19.6元/千克,其中,湖南、江西部分地区升至20元/千克;华东地区主流价格达到 19.2~20.6元/千克,其中,江苏、浙江部分高价地区达到 21元/千克左右;而西南地区则一直在20~21元/千克的高价区间徘徊。
随着生猪出栏价格的疯涨,近期猪肉、淘汰母猪和仔猪价格也不断上行。据农业部监测,2016年第9周(2月29日~3月6日),猪肉批发价格为24.35元/千克,同比高37.2%。据市场调查,目前终端市场猪肉零售价在30元/千克左右,纯瘦肉零售价在40元/千克以上;淘汰母猪价格在12.0元/千克以上;仔猪价格按体重不等在45~60元/千克之间,平均每头达到500元以上,均创下近5年来的新高。
而与猪价的火爆之势相比,饲料价格仍在下跌。据农业部监测,3月份第2周,全国玉米平均价格 2.05元/千克, 同比下降14.9%;全国豆粕平均价格3.04元/千克,同比下降15.3%;育肥猪配合饲料平均价格3.05元/千克,同比下降7.0%。另据了解,截至3月5日东北临储玉米累计入库量达到9078万吨,已突破去年临储总量。在猪源紧张,猪价一片火热的形势下,作为饲料原料的玉米、豆粕、麸皮价格持续下行,而且库存量充裕,一涨一跌使得猪粮比价迅速攀升,生猪养殖业效益猛增。相关监测数据显示,3月9日猪粮比价为9.13︰1,而到了3月20日已突破10︰1,目前自繁自养规模场出栏生猪平均每头盈利在600元以上,养殖效率更高的上市公司每头盈利在 700元左右,养猪业终于迎来重大利好,进入最赚钱的时期。
猪源紧缺,市场供求失衡
按照往常规律,春节后是全年猪肉需求的淡季,而当前消费领域也并没有什么重大利好提振,而猪肉终端消费整体仍不给力。那么,当前猪价为何会在淡季逆袭,并不断创下新高?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虽然猪价在淡季上扬已不是先例,但经过三年多的低价震荡、产能调整和市场洗牌,目前能繁母猪大幅下滑,导致仔猪补栏不足,生猪存栏量处于低位,出栏量锐减,供需缺口加大,才是推动此轮猪价持续上扬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自去年3月猪价迎来拐点,步入上行通道至今已有近1年的时间;期间虽然在一定时段有过波动,但总体一直在高位震荡。特别是在今年元旦、春节期间,不仅打破了最近三年来“逢节必跌”的怪圈,而且还不断上涨。无疑,生猪产能的深度调整,导致猪源紧缺,推动了猪价反弹并持续高涨。
连续两年多行情低迷,养猪业普遍亏损,导致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大幅下滑,去产能幅度达到历史之最。据调查,从2012年10月至2015年2月,由于生猪产能过剩,消费需求下滑,猪价持续低迷,导致养猪户普遍出现亏损;期间亏损较严重的养殖户,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提前淘汰能繁母猪,调整并放缓生产速度;而资金链断裂的则被迫清圈弃养,从而使去产能化不断加速,以致从2014年第三季度开始能繁母猪出现下滑,进而直接影响仔猪补栏进度,导致一个繁殖、育肥周期到来后的2015年3、4月份出栏猪减少,市场供应不足,促成新的猪周期拐点凸显,此后逐渐进入上行通道。
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 2月末,全国生猪存栏36671万头,环比减少672万头,同比下降5.9%;与2013年11月 46856万头的高点相比,下降10185万头, 下降幅度高达21.7%。能繁母猪存栏3760万头,较上月减少23万头,同比下降8.5%;与2012年年末5078万头的高峰相比,下降1318万头,下降幅度达到26%,且已连续30个月下降。目前,能繁母猪存栏处于低位,必然影响仔猪的补栏进度和后期生猪的市场供应,进而拉动终端猪价不断攀升。
近年来,出于环保压力,为解决污染问题,各地生猪限养、禁养政策密集出台,并日趋严厉,使大量中小规模散养户被迫退出。据调查,仅2015年全国就有约500万户中小规模散养户退出养猪行列,几乎占全国总养猪场户的10%,直接带来产能下降700万头;而小规模散养户每下降1个百分点的绝对饲养量,远远大于规模养殖场上升1个百分点的绝对饲养量。目前规模养殖场所占比例虽有上升,但饲养量未能及时弥补散户减少造成的缺口,使生猪绝对饲养量急剧下降。
年前行情高涨,养殖场扎堆出栏,而年后猪源紧缺,屠宰企业补库艰难,导致猪肉供给减少,更加剧了后期供需紧张局面。去年冬至今年春,由于生猪出栏量下降,猪肉供给量减少,而在春节猪肉销售旺季猪价高涨,导致养殖户加快了活大猪出栏速度,将不少生猪提前上市,使猪群结构中活大猪所占比例降低较快,最终使得当前待售育肥猪相比往年同期减少三成左右,由于供需缺口不断加大,导致3月份缺猪抢猪现象蔓延各地,屠宰企业收猪困难,助推猪价疯狂上涨。
免疫抑制性疾病高发,母猪繁殖力下降,导致存栏结构分布不均,青黄不接现象增多,容易形成价格波动。近年来,各种免疫抑制性因素不断增多,导致隐性感染增加,混感猪病频繁发生,造成母猪繁殖力下降,每胎产仔数减少;加之,今春“倒春寒”等极端天气影响,仔猪成活率降低,致使存栏结构分布不均,直接导致生猪出栏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这在南方传统养猪大省表现尤为突出。
此外,去年冬季出现暖冬现象,大风降温与雨雪天气维持时间较短,导致南方地区制腊肉、香肠的时间延后,待进入 2016年后,随着严寒天气到来才真正全面启动;加之,农历腊月后,屠宰企业为节日备货加大了收购量,北方地区灌香肠及火锅消费也进入鼎盛时期;同时,春节期间餐饮业持续火爆,阶段性集中消费的叠加效应,也透支了后市生猪供应能力,导致目前上市大猪缺乏,从而对猪价上行形成一定的支撑。
后期走势,仍将维持高位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近年来持续去产能,当前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双双降至历史低位,后期供应趋紧局面将更为明显,今年将是此轮猪周期的高峰期,养猪业维持高景气已成为必然。综合分析,尽管在高价位刺激下会有一波补栏预期,同时又有猪肉进口和消费需求是否给力带来的不确定性,行情难免会有反复和震荡,但由于短期内生猪供求状况很难得到根本改变,今年后市高位运行仍是主流趋势。
当前猪价涨势喜人,生猪存栏已有小幅回升,但补栏积极性却远不及预期。据监测,目前猪价进入上行通道已经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养殖利润已非常可观,但补栏的积极性却远不及预期。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亏损导致资金困难,短期内无法扩充产能;另一方面是新的环保法实施,养殖业环保门槛提升,很多地方又新设限养、禁养区,使得当初已经退出的农户没法再像以前一样在行情好的时候随时重回产业;加之,长期以来猪周期的大起大落 “过山车”波动,使很多养猪人心有余悸,如今已能保持较平稳的心态,谨慎对待市场变化,不再盲目追涨杀跌,跟风扩张,这也算是比较理性的选择。
养殖周期所限,能繁母猪短期内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今后较长时期生猪供应仍然偏紧。从生猪生产周期看,近期生猪价格居于高位,带有恢复性和补偿性特征,是过去三年生猪价格偏低引发产能适应性调整的结果,有利于提高养猪经济效益,调动养殖积极性,促进生猪生产发展,保障市场猪肉供应。但由于养殖周期所限,从母猪补栏到对应商品猪出栏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 (猪存栏与猪价之间的“量、价”逻辑关系是“三四五”周期定律,即:从补栏母猪到影响生猪供应和猪价大体需要 “3个月配种、4个月妊娠、5个月育肥”共12个月的周期),从而可以推断短期内生猪供应偏紧局面不会有大的改变,猪价仍有一波将近一年的周期性上涨。
针对后期市场走势,业内人士表示,今年生猪存栏依然处于补栏调整阶段,但受制于环保政策、资金压力及猪源不足等,补栏情况不容乐观,短期内产能也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猪价仍以高位震荡为主;不过,由于当前已冲至高位,4月份后行情会所收敛,并不断修正企稳;而随着暑期学校放假及高温天气影响,消费动力将会放缓,加之,春季补栏猪在七、八月后逐渐进入出栏期,届时猪源紧张局面或将有所缓解,猪价也将适度回调;但进入四季度后,随着中秋、国庆、元旦、春节等传统猪肉消费高峰期的相继来临,猪价仍会高位前行。
业内人士指出,猪肉是居民生活必需品,猪肉价格是副食品价格的风向标,具有很强的传导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猪市场的正常波动虽然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客观表现,但波动幅度过大则会严重影响到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猪价空前高涨,已进入黄色预警区域,既要求适度补栏,以保证市场供给,又要防止过度扩张,带来风险隐患。因此,要使猪价保持在合理的区间运行,还要着眼长远。一方面,要抓住当前利好契机,制定发展规划,完善长效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尊重市场规律,理性判断未来,提高风险意识,合理安排生产,这样才能尽量减缓周期性波动,确保均衡供给,防止大起大落,规避市场风险,走出“猪贱伤农、肉贵伤民”的恶性循环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