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杰等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已有文献,利用横截面数据对我国社会一般信任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社会一般信任度水平和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区特征变量人口因素和区位因素对经济增长也有较大的解释力。
关键词:信任 经济增长 教育 人口因素 区位因素
近年来,信任或诚信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信任具有多重属性:作为社会属性的一面,它和道德规范、社会网络联系在一起;作为经济属性的一面,它是一种社会资本,是人们对未来“道德风险”不会在现实中发生的肯定预期。信任度的下降将会使人们合作、交流频次降低,各类经济行为更趋谨慎,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此外,信任问题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进。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了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转轨经济下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各地信任度水平亦有很大差别。那么,各地现有信任度水平如何、社会信任度的下降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经济增长、促进社会信任度提升又有哪些举措?所有这些,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文献综述
信任作为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最初是社会学的研究范畴,后逐步扩展到心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社会学认为信任源于利他主义且不能离开社会和文化而独立存在;心理学关注人际信任,并认为社会结构和制度体制等外生因素变化对信任具有较大影响;管理学在社会学和心理学信任定义的基础上将其延伸至组织问的合作;经济学将研究视角转向信任的理性基础,认为信任是维持社会、经济和政治等秩序的基石。
学者们不仅对人际信任做了较多研究,而且还将研究对象转向企业间信任。企业问信任是有基础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声誉,制度和关系。在这些基础上,企业相互间进行着经济行为,一方按时按质交付产品,另一方按时足额交付货款,其每笔交易都包含着信任的成分。而且,只要交易双方具有时间或空间跨度,就不可能对采购、生产和流通等过程中的每个细节进行监控,这就更加凸显了相互信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企业问信任有助于微观企业彼此问业绩的提升。将微观上的要素加以推广合理“加总”便可分析宏观经济状况,具体而言,若是社会中存在一种普遍或基于信任的价值观,那么将有助于社会宏观经济绩效的增进。张维迎和何荣住通过问卷调查揭示出一个地区的信任度水平对其经济发展具有很大影响。李爱雄和江文基于感知风险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信任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存在非常显著的正向作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实证研究中经济绩效和社会信任并不总是存在正向关系,Helliwell利用17个OECD国家的样本分析得出信任对经济增长率有着显著的副作用。由此可见,信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地域性、阶段性,要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此外,信任具有很大的社会属性,我们很难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任度水平进行量化,这就导致现有文献大都是在理论层面进行探讨,实证分析证据仍旧稍显不足。而且,现有实证研究大多以域外国家或地区为研究对象,而对我国相关问题的研究则非常少。基于此,本文选取了我国2014年度各省的横截面数据对相关问题进行实证检验,试图理清社会信任与宏观经济业绩的关系,不仅能够在理论层面上为现有研究提供理论支持,而且还可以在政策干预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模型、变量和数据
(一)模型
在信任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选择如下模型:
(二)变量
被解释变量。由于人均GDP把生产和人口两个因素都包括在内,不仅能够反映经济发展水平,而且还可以评价人民生活水平。因此,本文选择人均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解释变量。选取信任度、地区特征变量(教育水平、人口状况以及地理位置等)。信任度选择社会一般或普遍信任(Trust)作为研究变量;教育水平用各地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Eduction)来衡量。选择这一变量有如下几个原因:其一,从统计意义上而言,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数据相对比较容易获取。其二,已有学者将教育水平引入模型(1)进行研究。其三,教育是信任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机制之一(赵家章,2014);人口状况(LnPopulation)用各地区年末人口数来衡量,之所以选择这一变量,是由于许多文献认为一个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受该地区人口数量的负向影响;为了衡量地理位置的影响,本文引入了dum1、dum2和dum3三个虚拟变量。表1列示了文中主要变量的基本统计量。
(三)数据
为分析社会一般信任的经济增长效应,本文采取基于全国性跨省调查数据的定量分析方法。信任度数据源于张维迎委托“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0年对全国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之所以选择比较旧的数据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研究现有文献,发现只有2000年的问卷调查是针对信任问题做的专项调查;其二,从微观层面讲,信任的建立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由微观上升为宏观,即社会一般信任的形成需要的时间应该会更加漫长。因此,本文认为,十几年的时间不会导致一个地区信任度水平发生较大变化。各地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数据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出。其它变量数据则源于《国家统计年鉴(2014-2015)》以及各省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实证分析
(一)实证结果分析
为验证社会一般信任的经济增长效应,本文采用OLS估计了模型(1),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方程1表明社会一般信任对人均GDP存在正的影响,与我们理论分析预期一致;方程2进一步加入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结果显示社会一般信任和教育水平都对经济发展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此时Adj—R2提高为0.6822,这意味着教育等社会一般信任间接影响因素能够进一步解释10.33%的经济发展状况;方程3在方程2的基础上加入了人口这一地区特征变量。结果表明人口状况对人均GDP的影响则显著为负数,人口每增加1%,人均GDP将减少0.18%,这与现有理论分析预期也是一致的;方程4进一步增加了duml和dum2这两个虚拟变量。结果表明,与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区位因素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中部地区区位因素对经济增长也存在正向影响但不显著。从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来看,方程4的Adj-R2比方程2提高了14.6%,表明地区特征变量人口因素和区位因素将对经济增长的17.6%进行解释。
(二)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检验模型的稳健性,本文将解释变量人均GDP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居民消费水平(Consume)来代替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以看出,社会一般信任的系数基本变化不大,但从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来看,检验A较原模型(表2的方程4)变化显著而检验B较原模型则调整不大,这说明方程4基本是稳健的。需要注意的是,检验A与原模型方程4和检验B相比,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方向发生了显著改变。这说明,人口因素对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具有负向影响,而对国民经济总量的提升则具有正向影响,符合一般经济理论预期。
结论和启示
实证分析表明,社会一般信任度水平越高经济发展程度越大,且获得了较为稳健的经验支持;教育作为信任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机制之一也得到了验证;人口因素和地理位置对经济增长亦有较大的解释力度。具体而言,人口因素对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具有负向影响,而对国民经济总量的提升则具有正向影响。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相比,地理位置因素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副作用。由以上结论,可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就我国而言,社会一般信任度水平的提升是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我国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其一,完善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使得交易双方能够预期到各自行为的后果,使其合作成为可能;其二,推动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合作双方可通过征信平台了解对方的信用历史记录,对对方的诚信状况进行合理评估后决定是否合作,进而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合作风险;其三,积极促进诚信价值观建设,弘扬社会公平正义。
第二,越是贫困地区,信任度水平和人均GDP越低,且区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负向作用愈趋显著。相对富裕的地区,信任度水平和人均GDP也处于较高水平,区位因素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由此,为了不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可在如下几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其一,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上的比重;其二,通过员工持股计划提高职工收入;其三,推动证券、金融制度改革,强化市场主导,杜绝内幕交易,强制公司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