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林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就业,给城市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城市发展带来社会问题。因此,探讨农民工城市融合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设计问卷实地调研、构建计量模型实证研究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农民工城市融合对消费认同、消费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文化融合、心理融合对农民工消费认同、消费行为影响显著;经济融合只对消费认同影响明显,而对消费行为影响不太明显。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农民工 消费行为消费认同 市民化 城市融合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新型城镇化不断发展和深入,农民工城市融合对其消费方式、消费价值观和消费认同感等的转变会产生何种影响值得探索,因此本文通过探讨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农民工城市融合与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为引导和促进农民工和谐融入城市提供新视角。
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文化融合与消费行为之间关系假设。张文宏等(2008)认为国内移民城市融合需突出人际关系和社会参与作用,将其归纳为文化、心理、身份和经济等方面融合。褚荣伟等(2012)认为可用文化、经济、政治等融合对农民工城市融合程度进行度量。鉴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文化融合与消费认同、消费行为之间呈正向关系。
心理融合与消费行为之间关系假设。Park(1930)研究认为城市融合最终表现为融汇到共同文化生活,并构建出相似的认知、态度等。马西恒(1996)运用质性方法研究城市新市民社会融合,认为新移民与城市问逐渐呈现相互兼容合作的关系。鉴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心理融合与消费认同、消费行为之间呈正向关系。
经济融合与消费行为之间关系假设。聂伟等(2013)研究珠三角农民工城市适应性,认为可从家庭、生活、睦民关系等进行城市融入检验。杨菊华(2009)认为农民工融入城市需经历“经济一社会一文化”过程。悦中山等(2011)认为农民工要真正融入城市,既要有经济基础,还要与周围城市居民关系和谐,积极参与社区活动。鉴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经济融合与消费认同、消费行为之间呈正向关系。
消费认同与消费行为之间关系假设。刘艺容(2008)研究我国1978-2005年间城市化与居民消费增长关系,认为城镇化与居民消费间呈正向关系,且消费习惯、消费认同等对消费行为有一定影响。何海鹰等(2006)实证研究认为消费水平与城市化水平长期相互响应,联系紧密,且对城市越认同,越会加大消费。鉴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消费认同与消费行为之间呈正向关系。
(二)模型构建
基于上述研究假设,农民工城市融合包括文化、心理和经济等三方面融合,城市认同感对农民工融入城市后的消费行为和意向有一定影响,由此构建了消费者城市融合、消费认同和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假设模型(见图1)。
研究方案设计
(一)问卷设计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构建各测量表,用文化融合、心理融合和经济融合衡量农民工城市融合。参照Zagefkaand Brown、Entzinger、ArendsToth等研究成果,构建文化融合、心理融合、经济融合及消费意向等量表。借鉴姚建平成果构建消费认同量表。
(二)小样本预调研
在问卷设计基础上,2014年11-12月深入江苏苏州、无锡、常州等相对发达地区企业,随机抽取80名城市企业聘用的农民工进行预调研,问卷均采用7级Likert量表,运用SPSS21.0对问卷进行信效度计算,问卷信度达0.794,说明信度较好。预调查后对问卷各项语义进行修正和完善,确保问卷各测项变量的准确性,尽量缩小误差,形成正式调研问卷。
(三)大样本数据采集
在预调研基础上,2015年2-4月使用修正后的正式问卷在上海、南京、江苏苏州、无锡、常州、浙江杭州等地对农民工城市融合与消费间关系进行大规模调查,因农民工整体文化不高,调研过程基本采取问答形式,发放1600份问卷,回收1520份,在汇总、统计、整理基础上剔除不合格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480份,有效回收率92.5%。通过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发现调研对象的工作主要分布在建筑业、服务业等,但调查对象并无任何特殊集中分布,因此调研样本具有较好分布。
(四)信效度检验及相关性分析
在问卷统计基础上,通过SPSS21.0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计算结果发现总体信度为0.807,各变量信度均大于0.670,说明问卷总体信度良好。然后对所有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计算得出KMO值为0.770,并通过Bartletts球体检验(p<0.000),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且因子分析显示各变量共同度平均大于0.5,表明数据具有较高效度。通过各变量间相关性分析,发现文化融合、心理融合、经济融合与消费认同的相关性分别为0.2587、0.2291、0.2728,均显著相关;文化融合、心理融合与消费行为的相关性为0.2652、0.2647,均显著相关,但经济融合与消费行为相关性不高,为0.116,经济融合中只有未来发展方向与农民工消费行为显著相关,相关性为0.179。
城市融合对消费认同、消费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多元回归分析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将文化融合、心理融合和经济融合作为自变量,消费认同和消费行为作为因变量,检验文化融合、心理融合和经济融合对消费认同、消费行为的影响,其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看出,农民工文化融合、心理和经济融合与消费认同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是0.197、0.135、0.170,T值均>1.96,在95%置信区间通过T检验。文化融合、心理融合与消费意向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是0.181、0.243,T值均>1.96,在95%置信区间通过T检验,但经济融合与消费意向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075,T值是-1.384<1.96,在95%置信区间没有通过T检验,说明经济融合与消费行为之间关系不显著。
从表2可看出,农民工消费认同与消费行为间标准化路径系数0.286,T值>1.96,在95%置信区间通过T检验,反映出消费认同与消费行为之间显著正相关。
(二)模型路径系数分析
根据AMOS软件计算得出农民工文化融合、心理融合和经济融合与消费认同之间的关系值,图2描述了模型路径系数估计结果。由图2可知,文化融合、心理融合、经济融合对农民工消费认同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197、0.136、0.170。由此可知,文化融合对农民工消费认同的影响系数大于心理融合和经济融合。心理融合、文化融合、经济融合对农民工消费行为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243、0.181、-0.075,由此可知心理融合对农民工消费行为的影响最明显,经济融合对农民工消费行为的影响最小,此结论与相关文献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实证结果分析
(一)社会融合对农民工消费影响显著
实证结果表明社会融合对农民工消费行为有正向显著影响,因此可以认为消费是影响农民工切实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因素。社会融合中文化融合、心理融合对农民工消费认同和消费行为影响直接且显著,而经济融合只对农民工消费认同影响直接且显著,说明目前农民工融入城市与其生活和消费方式直接关联。因此,农民工城市融合必须引起政府、企业等重视,要意识到消费导向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消费选择体现其生活方式选择,当消费导向还停留在乡村消费意识水平时,就会限制农民工融入城市,只有当农民工的消费导向开始向城市居民靠拢时,才有助于引导农民工从生活方式、消费理念等向城市居民转化。
(二)农民工社会融合整体水平较低
各量表中文化融合、心理融合、消费行为等测项其均值低于中位数3.5,其中消费认同均值为3.05,只有经济融合均值达3.63。可以判断,目前农民工对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内心上基本持否定态度。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民工文化融合、心理融合程度水平相对较低,且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储蓄意识较强,更愿意将收入存银行或新建房屋、购置耐用品等,说明农民工社会融合整体水平较低。
(三)重视农民工社会资本对其消费认同的影响
农民工经济融合涉及社会网络关系,尽管对农民工消费认同的影响直接且显著,但对农民工消费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甚至为负值。实证结果表明经济融合均值达3.63,超过中位数3.5,表明目前我国农民工因为进城务工或在城镇参与各种职业培训,导致与城镇居民的互动程度、社会感知态度、城镇购房意愿、未来发展意向等水平相对较高,并与消费认同的相关性较强,但与消费行为却没有直接的相关性。经济融合涉及社会网络关系,说明社会资本对农民工消费认同有影响,需要强化。
(四)加强消费社会对农民工认同影响的关注
实证结果说明目前我国的农民工城市消费行为意向并不很高,但其消费认同水平却超过中位数。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经济水平大幅度提升,国家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导致公民接受外国信息的可能性大幅提升,当前西方消费价值观对我国消费者产生的影响较大,炫耀性消费和攀比性消费普遍存在,进而对农民工消费者也能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因经济条件约束容易在生活中滋生心理焦虑现象和不平衡感觉。现阶段我国正处历史转型期,社会出现重大变迁,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与身份认同之间存在紧密关系,需要通过消费来维持和整合群体的认同感,从而实现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