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坤华
中图分类号:F71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十二五”发展规划期间,我国商贸流通产业逐步走向商品化、货币化、市场化,其中主要以商品批发、零售领域为主。在当前新常态经济环境下,我国社会经济在各领域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但是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与此同时,随着外资企业大量进入到国内市场,对于我国流通产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国内商贸流通行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打破某一阶段外资企业在某方面对国内流通产业发展的垄断性,为国内流通业发展营造和维护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是当下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管理部门需要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外资企业 流通产业 本土企业 经济开放 影响
问题的提出
自1992年,外资企业以合资的形式逐渐进入到我国市场,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后,相关贸易政策逐渐改革。2004年12月,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以及对外开放程度逐渐加深,我国政府在大势所趋下逐步放开了对外资进入国内市场与流通产业的相关政策性和经济性限制。近年来,外资进入国内流通产业对于国内流通企业的影响较大。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及经济体系制度变革的过程中,流通产业的市场地位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先导作用,即流通产业将制造商所生产出来的制造品通过交换流通到消费者手中,在这个流通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产业领域非常广泛,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当前的整体社会生产力。随着外资企业大量进入到国内流通产业,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状态。
经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国家经济数据显示,从2005-2010年的这段时期内,外资流通企业在我国市场属于一个超速扩张的时代。国内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其中问题的严重性,流通产业作为国民消费的终端,它的优劣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战略性意义。2001年我国加入WTO,2004年12月全面开放流通产业,与此同时,以往以单一合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大型跨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转向独资和以并购的方式进入到国内市场。近年来,随着外资流通企业在国内流通产业领域的加速扩张,其集中程度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逐渐将国内市场势力推向边缘化,加之外资生产制造企业资本、技术的大量注入,对我国制造产业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环境都构成了发展影响。本文以经济开放环境下外资进入对我国流通产业的影响这一课题进行探究,以期推动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
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情况概述
所谓“流通产业”,其主要是指产成品制造商将商品经过批发商、零售商最后再达到消费者手中的市场流通过程,通常情况下,其都是按照从生产地到消费地这样一个商品流转过程,其中主要涉及到的市场经济流通要素包含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而与之相对应的行业发展领域则是批发、零售、物流、餐饮、信息和金融等诸多行业。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运行环境下,流通产业作为一种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中介,其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有产业部门与区域经济的运行,包括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率、经济增长的效益等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现阶段我国对外经济开放程度更加深入,带动和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及经济体系制度的不断变革,因此流通产业的市场地位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特定的先导作用。2001-2015年(1-5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规模、增长速度情况如图1所示,2013年全国各地区城市流通竞争力和GDP情况如表1所示,2013年我国31个地区(西藏、港澳台除外)流通产业各部门经济效率测算结果分析情况如表2所示。
外资流通产业在我国国内市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随着外资大量进入到我国流通市场,从整体影响来看,基本呈现为以正面效应为主,负面效应为辅的经济发展格局。对于国内中小规模的流通企业而言,面对外资的不断冲击,国内中小规模流通企业需要从经营管理理念入手,逐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积极采取措施,主动迎接挑战。2001年我国加入WTO,其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从2002年开始,一直到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在这段时期内,是国外商业企业大量涌入国内流通领域的一个高潮期。
(一)经济开放环境下外资零售企业进入我国市场的方式
关于外资零售商企业进入到我国国内流通与零售市场,其基本进入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合资方式。在流通产业中,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2年)开始在零售领域实施对外开放经济政策,直到正式加入WTO之前,国家一直严格规定着跨国零售商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唯一方式,即要想进入中国市场,其唯一的法定形式就是“合资”。为此,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前些年,国际上许多知名的、有规模的大型跨国零售企业为了能够打开中国市场,纷纷采用了合资的形式进入到我国商贸市场中。二是委托管理。我国加入WTO之后,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到国内市场的壁垒大大降低,除了以往合资的进入方式外,其它进入方式被默许、被承认,委托管理就是其中的一种主要形式。由于输入外方管理几乎不受我国政府管理部门的任何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国内零售商企业为了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通常都会以支付管理费、让渡股权、租赁等方式将企业的管理权委托给外方企业,而国内的企业只是在中间提取部分保底利润。三是并购。这一市场进入方式虽然并不普遍,但也有不少案例,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英国塔斯科集团(1.4亿英镑)收购我国乐购连锁超市股权(50%),从而实现了进入中国市场的目标。四是独资。独资形式是2004年12月开始的,距今已有11年的发展历程,主要是在我国政府宣布取消对外资商业股权限制之后,越来越多的国际跨国集团零售商运用独资的方式逐步进入到国内市场。综上所述,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并购和独资终将会成为跨国零售商企业进入到我国流通市场的主导方式。
(二)发展趋势
1992年5月15日,经国务院会议通过了上海市政府提出的兴办中日合资企业的审批,即同意兴办上海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这一事件标志着外资流通企业正逐步进入我国市场。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为了扩大市场影响力、城市竞争力,并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相继出台了关于引进外资的经济政策。最早就是在我国沿海地区首先展开的,例如在深圳、广州、上海等地,相继设立了对外开放试点,进而逐渐发展到连锁经营模式,在大量外资商贸流通企业进入市场后,试点区域出台了三年保护期,进而全面实施经济开放政策。这一阶段,可以总结为是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腾飞创造了巨大市场条件和经济环境,并为商贸流通产业的起步和发展,以及计划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一时期也是外资流通业在我国得以立足的关键时期,时至今日,各地仍有不少地区在不断地招商引资,尤其是在引进外资投资方面,各地一直树立着一种恭迎的姿态。2015年12月上合组织峰会在河南省会郑州召开,虽然外商企业进入国内市场会对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但仍旧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在该领域一直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贸易战略发展目标,这是大势所趋,需要应对的问题并不是外商流通企业本身,而是国内流通产业企业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只有充分发现自身劣势,才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制定针对性政策目标来全面提升我国流通企业综合竞争力。
外资进入对我国流通业的影响
当前外商流通企业在国内各区域市场内所涉及的产业领域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包括以零售批发为主的各商贸产业,餐饮、家电、百货、专营店、超市、便利店、现代物流、商品交易市场、现代期货等,在上述经济领域,外资企业多采取直接或者间接的投资模式,包括入股、参股、并购等。新时期,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不断深入,包括在国际市场环境、国内市场环境中,我国市场已然成为了世界经济板块中竞争关系最激烈、最复杂的商品交易市场,而在整个流通产业体系框架内部,又以零售消费市场的表现最为激烈。现阶段,在全球最大的五十多家零售企业中,已经有四十多家(>85%)跨国零售企业进入到我国市场。为了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我国市场环境,许多外资企业独资化倾向和速度加快,并且积极推行本土化发展战略,这一点和我国企业在国外发展策略有所相似。表3所呈现的是外资流通企业并购国内流通企业的案例情况。
根据表3可以看出,外资流通企业目前在我国国内流通市场领域属于超速扩张阶段。以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为例,外资流通企业综合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要强于本土企业,这一局面的根源主要体现在国内企业与外资跨国企业之间普遍存在的差距,包括在经济规模方面、经营理念方面、管理模式方面。此外,外资商贸流通企业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也要高于国内本土企业。以日本企业为例,福满家在大陆市场区域已经超过一千多家,其公司的战略目标是在2020年之前在大陆市场区域开设到6000家。
对比2013年我国各省市地区商贸流通产业及城市区域间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观察出外资流通企业超速扩张情况下对我国国民经济及流通产业的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我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应一味地只顾眼前利益,要把目光放长远。当前,在经济开放的环境下,跨国流通企业的优势地位比较显著,与此同时,我国市场经济制度也更加完善化。因此,应该清楚地看待其两面性:一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比如,增加大量的社会就业岗位、带动各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促使国内企业相继引入先进的零售管理理念。另一方面,外商企业凭借着“老道”的跨国经营经验、肆无忌惮地抢占国内流通企业市场份额,大量的并购中小企业,与同行业其他国家地区的企业相互竞争打压,造成国内流通市场出现混乱局面,一步一步地影响着国内制造产业的发展。从表4可以看出这种影响的严重程度,流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和先导性产业,其发展与国民经济相比还是比较滞后的。
无论是从表象上,还是从实际发展状况来看,最大的影响无疑是商贸市场占有份额的争夺。外资的大量注入,在很大程度上挤压着本土商贸企业、物流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因此,当务之急应当构建一套新的商贸流通渠道运营体系,以此来满足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功能变化,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借助本土优势,充分挖掘商贸渠道资源。当前市场经济环境成熟的重要标志最根本的是信息流,在传统流通渠道网络布局下,掌握了信息便拥有了市场主导权,然而这种市场结构不利于整体发展,即信息不对称。但是,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基本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因此,在当前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品流通渠道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品牌价值,并且能够通过建立第三方物流来优化整个渠道服务模式。我国一些地区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如物流渠道窄、流程不规范、无序流动现象普遍、供销矛盾日益尖锐、“产供销”不合理等问题。
电子商务是指以互联网络信息等计算机技术作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作为中心开展实施的一种在线性质的商务活动,在业内一般将其称之为企业内部网、增值网上以电子交易方式来进行的市场商品交换和服务等活动,即在传统商业市场交易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从而实现了电子化、网络化形式。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很大程度上可以消除信息传递障碍,节约农产品在流通中所消耗的成本交易费用。借助于“互联网”信息化技术,让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节省了多个环节的成本耗费。在互联网电子商务经济环境下,与传统商贸市场相比较而言,市场的集约化程度得到大幅度增强,市场经济信息的透明度也更加明确,对于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由于中间环节耗费节省得到一定范围内的控制,所以双方进行市场交易活动所产生的交易成本费用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就增强了商贸市场上信息的透明度,同时也消除了交易双方之间的信息获取阻碍因素。
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不断推进,促使着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许多产业紧密相联,即各地区、各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国际市场。而我国在这方面主要体现在进入到国际市场中去,包括在资金、技术、商品和服务产业等。小到地区国家、大到整个国际市场,就如同国内的某市场区域一样,都存在着生产分工。我国商品在走出去的同时,外国商品和服务也势必会进入到国内市场中来。而当下我国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面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对外经济开放环境下不影响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依存度的同时,怎样才能更好地促使国内商贸流通产业避免国际贸易冲击、外资企业进入下带来的威胁。
“十二五”发展规划期间,我国商贸流通产业逐步走向商品化、货币化、市场化,其中主要以商品批发、零售领域为主。在当前新常态经济环境下,我国社会经济在各方面各领域的发展逐渐趋向成熟,但是在“成熟”之前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只有转变发展观念,并以市场导向、实际发展需求为基准,重视商品流通产业在市场经济、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妥善解决当前突出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农村消费不足、商贸产销滞后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各种内外在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其中外商商贸流通企业的大量进入,以及在国内各区域内的大肆扩张是主因之一,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有序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出真正适合新时期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和创新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