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贵州 王小红 武荣芳
【摘 要】本文全面分析异位生物发酵床技术的由来、原理,与原位发酵床的差别,以及异位生物发酵床的优势。
【关键词】异位生物发酵床;垫料
随着规模化养猪场的发展,集约化水平的提高,猪粪便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亦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养殖业关注的一个问题。近年来发酵床养猪是兴起的一种基于控制畜禽粪便排放与污染的养殖新技术,发酵床技术最早开始于日本,日本鹿儿岛大学的农业专家和教授们根据厚垫料养猪方法,将微生物原理应用于生态环保养猪方法,在国内是一种新兴的养猪模式,它是以发酵床为载体,通过微生物的作用,使粪便降解、转化,有效缓解了养猪场的环境污染问题。从源头上能够控制养猪造成的环境污染,因为它具有无污染、无排放、无臭气和疾病发生率低的特点,最近几年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发酵床养殖模式一改传统清类模式, 发酵床养猪技术分为原位发酵床养猪技术和异位微生物发酵床技术。原位发酵床养猪技术是在猪舍内, 利用微生物发酵,无须用水冲洗地面,即让猪长期生活在熟料上, 通过踪踏熟料和排泄物, 同时将微生物喷洒在塾料,使猪的排泄物充分被塾料中的微生物迅速降解、消化,在饲养过程中不用清理粪便和更换塾料,需要职工对垫料进行定期补充水分、通风、推翻等科学性管理,保证发酵能正常进行即可,实现了养猪粪尿直接被发酵无污染的目的。
异位生物发酵床综合治污技术,是针对原位发酵床存在的弊端而改进探索的自主创新成果。是指猪不接触垫料,养猪与粪污发酵分开,养殖大棚外建垫料发酵舍,垫料铺在发酵舍内,可以按照传统方式养猪,不需要改造或拆建猪场,只要在猪场的地势较低处建设发酵槽,将猪舍产生的猪尿及冲洗水通过管网引至污水池,通过贮粪配比池使其达到核实的比例,通过猪场的自动喷淋装置,均匀地将粪污喷洒在猪舍外垫料池的垫料上,微生物菌群将进行生物降解处理。粪污的降解过程以好氧发酵为主导并且有厌氧发酵和兼性厌氧发酵。在降解处理中,翻抛机还会对发酵床进行翻抛,使得垫料与猪粪尿混合充分,由于有益的微生物菌种大量地存在于发酵床中,直接发酵猪粪尿,使得猪粪尿能及时、充分的分解,将猪粪污转化生成生物高效的有机肥。由于粪污通过发酵、蒸发蒸发大部分的水分,少部分的废水及有机物质保留在垫料内,因此每年有三分之一的垫料进行更替,更换的垫料作为有机肥使用。从而实现污染物的资源化利用。 这种通过微生物发酵来降解污染物,既实现污染零排放,同时又获得生物有机肥。与传统得养殖方式相对比,异位生物发酵床综合治污技术真正实现养猪无排放、无污染、无臭气的零排放清洁生产,确实实现生态环保养猪。异位生物发酵床主要由发酵槽、发酵垫料、发酵微生物接种剂、翻堆装备、粪污管道、防雨棚等组成。
异位微生物发酵床的技术优点:(1)较好地解决了养猪对环境的污染。利用干捡粪,将猪舍内生猪粪通过人工收集后用于有机肥生产,剩余部分猪粪尿通过进入污水池后,再进入场外垫料场,利用特种微生物迅速有效地降解、消化污水中的有机化合物。最终转化为CO2和水,通过蒸发,排入大气,从而没有任何废弃物排出养猪场,真正达到养猪零排放的目的。(2)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冲洗环节,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经济效益。(3)从社会效益来看,猪粪尿经发酵床垫料发酵后能提高肥效,还田后还能有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减少了化肥的使用;同时由于发酵,杀死了垫料和粪尿中的大部分病原体和寄生虫,大大地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施用,积极有效保护了土壤环境,大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安全净化村屯环境,使农业生产走向绿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4)变废为宝,场外垫料工艺使用的垫料一般可连续使用3年,由于垫料有较好的散落性,又是十分优质的有机肥,对土壤改造有良好的作用,3年左右可将其装包出售。 经调查,发酵床内的垫料产生的有机质的含量可高达35%以上,经加工可制成高端有机肥,即可替代食用菌栽培料产生的食用菌,同时还可用于作物生产。经微生物和发酵,使得原来的污染物即猪粪变为高效有机肥,有机肥产生的经济效益有时甚至超过猪肉的价值。
养猪业即是巨大的污染源,同时也是巨大的有机肥料库。以治理4万头猪场污染为例,每吨有机肥的成本大约450元~600元,原本需投资200万元建设的有机肥厂,基本上可以在 8年~9年就回收投资成本。
异位微生物发酵床技术在实际的养殖污染物处理中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国内是一种新兴的养猪污染物处理模式,由于异位微生物发酵床技术具有无污染、无排放、无臭气和疾病发生率低的特点,并且从源头上能够控制规模化养猪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最近几年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黄保华,武彬,石天虹,等.发酵床养殖垫料粪污承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家禽科学,2010,34.
[2]王志强,沈晓昆.日本的发酵床养猪技术[J].世界农业,2004,87.
[3]李军,牛钟相.猪链球菌病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4,25(3):31-33.
[4]林艺远,刘国平,杨明柳,吴斌.猪水肿病发病机理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6,27(7):10-15.
[责任编辑:朱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