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与非留守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的比较研究

2016-12-17 17:07李恒
科技视界 2016年26期

李恒

【摘 要】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问卷对湖北省咸宁地区五所幼儿园的240名中班和大班幼儿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幼儿总体发展最好的是社交障碍,其次是亲社会行为、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社交主动性;留守与非留守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差异显著,非留守幼儿明显好于留守幼儿。

【关键词】同伴交往能力;留守幼儿;非留守幼儿

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我国《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的 目标。良好的同伴交往能够促进幼儿情绪情感、认知能力、社交技能和策略、社会行为等的发展。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儿在与自己年龄相同或相近的人的交往过程中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同伴关系能力的总和。“留守幼儿”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半年以上,其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的3-6岁农村幼儿。3-6岁正是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石。但留守幼儿缺少父母的关爱,与监护人的情感交流也较少,再加上对父母的思念,造成部分幼儿被焦虑、抑郁、苦闷、烦恼等消极情绪困扰,性格日趋内向、孤僻、冷淡、不善言谈。Hartup(1985)研究表明,父母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亲子交往是幼儿与他人交往的重要基础;亲子关系为幼儿进一步探索社会环境,以及提高同伴交往能力建立一个安全的环境;亲子关系是幼儿进一步发展与他人交往和关系的基础[1]。Pettit & Mize(1993)认为,父母通过为幼儿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在必要时指导幼儿与同伴交往、帮助幼儿处理同伴交往之间的矛盾、训练幼儿不良的同伴交往行为等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2]。尤雪虹(2001)研究显示,按照解释量来看,预测幼儿交往质量的家庭因素分别为父母对幼儿的交往要求(5.6%),母亲职业(3%)和母亲的教养方式(3%) [3]。吕勤,陈会昌(2002)指出,父母的教养态度和幼儿的同伴交往问题行为有较高相关[4]。为了研究留守经历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将留守与非留守幼儿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发现两者的差异,为农村的学前教育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1 研究方法

1.1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问卷

本研究在南京师范大学杨丽珠、张元等人编制的《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基础上,结合对带班教师和家长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认知方面的访谈,改编而成“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问卷”,问卷的设计遵循问卷制作的一般原则,并进行了预测。

1.2 被试

本次调查随机抽取了湖北省咸宁地区农村的五所幼儿园的240名幼儿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大班和中班各一半,留守、非留守幼儿按照2:l的比例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中,实际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20份,有效回收率为91.7%。

2 研究程序

先进行小范围的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正式施测时,在五所幼儿园随机挑选2个中班和2个大班,每个班随机挑选8名留守幼儿,4名非留守幼儿,分发问卷给带班老师。要求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作答。本研究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问卷的内部一致信度系数为0.86。问卷回收之后,用SPSS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和分析

3.1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总体状况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平均得分为3. 54,达到满分5分的 71% ,说明幼儿同伴交往总体发展较好。在四个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社交障碍,平均得分为4.39,依次是亲社会行为,平均得分为3.43,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平均得分为3.27,发展最差的是社会主动性,平均得分为3.01。

3.2 留守与非留守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整体差异比较

从总体来看,留守与非留守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非留守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总分和四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留守幼儿。留守与非留守幼儿在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社会主动性两个方面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 001);在亲社会行为和社交障碍维度上,留守与非留守幼儿没有显著差异。

3.3 留守与非留守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性别差异比较

为了进一步地了解留守的经历对不同性别的幼儿是否有同样的影响,我们将留守男女幼儿同非留守男女幼儿做对比。研究发现,留守女幼儿与非留守女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有显著差异,非留守女幼儿在总分和除社交障碍外的另外三个维度上均明显好于留守女幼儿;而留守男幼儿与非留守男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并没有明显差异。在四个维度中,所有幼儿得分最高的一项是均为社交障碍,并且在这个维度上,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不存在留守与非留守的显著差异。

3.4 留守与非留守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班级差异比较

为了进一步地了解留守的经历对不同班级幼儿是否有同样的影响,我们将留守大班幼儿同非留守大班幼儿做对比,将留守中班幼儿同非留守中班幼儿做对比。研究发现,留守中班幼儿与非留守中班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有差异(P<0.05 ),留守大班幼儿与非留守大班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有显著差异(P<0.01)。留守中班幼儿与非留守中班幼儿在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 在社交主动性项目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留守大班幼儿与非留守大班幼儿在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项目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亲社会行为项目上有差异(P<0.05 )。大班幼儿在这四个项目上发展最好的是社交障碍,其次是亲社会行为、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发展最差的项目是社交主动性。

4 讨论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在社交障碍方面发展最好,其次依次是亲社会行为和语言和非语言能力,社会主动性发展相对较差。从本研究的幼儿社交障碍项目的得分可以看出,幼儿在这一项目的发展情况整体良好,并未表现出社会退缩、社交恐惧等社交障碍。但也有个别幼儿表现出了社会交往方面的失调与社交障碍的一些特征。这也许是因为大班和中班幼儿经历了一到两年的集体生活后,同伴之间不再感到陌生。在游戏、学习活动中,幼儿与教师及其他同伴的交际范围扩大、交往机会和时间逐渐增多。

幼儿亲社会行为如分享、谦让、关爱他人、尊敬长辈等,都是在与家庭成员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是在父母的要求和指导下而逐渐形成的。留守幼儿与祖父母一起生活或由父、母一方抚养,由于多数祖父母年龄偏大,思想相对传统,或父母一方的家务和农活相对繁忙,可能会导致对留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教导和监督不力。

留守幼儿长期与父母分别的状态往往导致了他们在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缺乏良好的情感沟通和亲情关怀,思想价值观念以及思想品德上也往往缺乏正确及时的引导和帮助,很容易使他们产生疏离感、挫折感。这种长期的疏离感、挫折感往往使幼儿心理失衡,或出现自闭、性格孤僻内向不善与人沟通、交流或出现逆反心理、攻击行为强的情况,可能导致其同伴交往能力差的结果。

【参考文献】

[1]Hartup W.W.Peer Relations[M].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New York:Wiley &Sons,1985.

[2]Pettit,G.S.,&Mize,J.Substance and style:Understanding the ways in which parents teach children about social relationships.In S.Duck(Ed.),Learning about relationships[M].Newbury Park,C A:Sage,1993.

[3]尤雪虹.幼儿交往能力与家庭影响因素的调查报告[J].山东教育,2001,7(8).

[4]吕勤,陈会昌.父母教养态度与儿童2-4岁期间的问题行为[J].心理学报,2002(1).

[责任编辑: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