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慈禧太后一生之我见

2016-12-17 20:45陈安琪
人间 2016年31期
关键词:慈禧

陈安琪

摘要:慈禧太后即孝钦显皇后,生于1835年,卒于1908年,叶赫那拉氏,名杏贞。她是咸丰皇帝的妃子,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份或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亦是自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执政清廷47载仅次于康熙帝和乾隆帝,人称清朝“无冕女皇”。“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是我们所熟知的名句,此句为慈禧太后在1900年向列强宣战,在战败期间所下诏书中所示。无论是专业治史者,还是一般国民,每当读及这一段文字之时,无不痛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巨耻奇辱,多以为清廷此语是表示将最大限度的满足列强的各种侵略要求,出卖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但不得不说她成功的在男人统治的世界上夺得了本应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权力,并且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了一番事业,而我也挺好奇作为一名女人,16岁入宫,21岁生子,26岁守寡,40岁丧子,这样的一生她如何在风雨飘摇的清廷中度过的?同样地,当时入宫的秀女何止千百,何以独有慈禧脱颖而出,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运大清国脉于她的股掌之上,并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呢?

关键词:慈禧;叶赫那拉氏;无冕女皇

中图分类号:K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57-02

一、慈禧太后如何登上权利的顶峰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慈禧太后的执政也有些许说词“牝鸡司晨,不祥”。一个如此充满争议的女人是如何登上权力的顶峰呢?

第一,从当时的世界环境来看,西方世界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西风东渐,这是人类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也是中国这头睡狮应对这场生死攸关的挑战的关键时刻。作为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的慈禧本应该运用她的权力,引领中国这艘摇摇欲坠的古老航船闯过险滩急浪,成功的驶向彼岸。可遗憾的是她虽然熟谙权力场上的帝王术,却昧于世界潮流。面对险象环生的时局为保权益,或视而不见,或反应迟钝,或判断及决策一误再误,结果让中国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第二,从当时国家的角度来看,在慈禧太后执政的四十余年中,历经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等一系列的战乱纷争。列强侵略,朝廷腐败,各方势力虎视眈眈欲染指我华夏大地。面对如此的内忧外患迫于无奈我国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同时清政府也被人戏称为洋人的朝廷。愚昧,闭关锁国,封建统治,这是我们对当时社会的一个代名词,这也是大清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而慈禧恰好成为了清王朝最后一个握有实权的统治者。此时却没有出现“时势造英雄”的佳话,却让这个没落的王朝又一次笼上了一层雾霾。

第三,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来看,正统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到了清代已达到了高度完备、登峰造极的顶点,与之相适应的封建正统皇权思想、忠君思想等政治伦理观念,更是根深蒂固,紧紧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梁启超先生在其《论正统》中说,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皆以正统自居,拥有至高无上的独裁专制权。“统之既立,然后任其作威作福,恣睢蛮野而不得谓之不义。而人民之稍强立不挠者,乃得坐之以不忠不敬大逆无道诸恶名,以锄之摧之。”而一般的封建官僚士大夫,则“自为奴隶根性所束缚,而复以煽后人之奴隶根性而已。”我们所熟知的戊戌变法,在慈禧发动政变后六君子死的死逃的逃,光绪帝被囚禁瀛台。光绪帝的变法触到了慈禧的政治底线,由于革命势必要触犯皇权,这就对她造成了威胁,所以在皇权与革命之间,她最终选择自己所中意的皇权。因此,不能把大清王朝的断送完全归结于慈禧太后的执政,这是腐朽的统治所必然造成的结果。网上也曾戏谑到,康有为要变法,为何不来找我?这一金句又一次引发了我的深思,假如当时康有为变法求助于手握实权的慈禧,那慈禧面对利益愿不愿弃之而伸出援助之手呢?那时的大清又会是一片祥和吗?

第四,从大清皇室的角度入手,由于咸丰帝体弱多病,内忧外患又让他心力憔悴,他逐渐变得懒惰,懿贵妃工于书法,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让懿贵妃代笔批阅奏章,使慈禧有机会接触政治。而年轻的同治皇帝荒唐可笑,虽然是慈禧的亲生儿子,但继承了他父亲的浪漫风流,根本不是治国之才。根据史料,同治皇帝在财政紧缺之时,修复圆明园坚持开工,引起王公大臣反对,同治帝竟做出将他们全部革职的荒唐决定。而光绪皇帝天性懦弱,富于幻想。其实纵观慈禧的一生,上苍压根就没把她当做女人看待,少年丧父、青年丧夫、中年丧子;然而也正是因为男人的无能,才有机会让她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

二、慈禧太后的权术与谋略

历史上,慈禧发动三次政变,三次垂帘听政,如果没有一定的政治手腕,这些事情是不可能办到的,她在清末政治中的巨大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

我们在慈禧太后打压奕?事件中可见一斑。当时在咸丰皇帝去世以后,奕便和慈禧慈安两宫太后联合起来,结成了同盟,共同对付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这次政变史称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奕和两宫联手,一举击溃了肃顺等人的势力。两宫太后获得了“垂帘听政”的权力;奕被封为议政王,出任军机揆首,监管总理各国事物衙门,以及担任宗人府宗令、总管内务府大臣、领神机营、稽查弘德殿一切事物等要职。

辛酉政变后,慈禧意欲独揽朝政,而奕没有把深宫中的两个嫂子---两个女人,放在眼里,想“挟天子以令诸侯”。此时,宫中呈现出了两雄并立之势,在权力欲的诱惑下“同盟”已经出现了裂痕。奕自从掌握军政大权以后,一面不断取媚于外夷,一面全力围攻太平天国的起义军,终于攻陷天京,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镇压了下去。奕“安外攘内”的策略让军机处的人对他都很恭维,洋人对他也很赏识,他在得意中也不再把慈禧这个“女流之辈”放在眼里。而慈禧是个权力欲极强的女人,她绝不会容忍奕独揽大权,奕越是成功,她就越是记恨,终于产生了要剪除奕的决心。而此时的奕并没有感到危险,他在得意之时的言谈举止,任人行事未免粗疏而授人以把柄。

同治四年(1865年),慈禧终于等来了奕出错的时机。不过,这一次并非奕出错,而是本非安分之徒的新复翰林院编修署日讲官蔡寿祺看准了奕,慈禧矛盾日渐尖锐,颇有几分以头颅为赌注的政治流氓气味,切中慈禧而上奏参劾奕。这一参劾,触发了慈禧与奕围绕权利分配的宫廷斗争。蔡寿祺的参劾共八条,列举了奕贪墨、骄纵、揽权、徇私四大罪状。但是,蔡寿祺所列举奕的四大罪状均无实际根据可查,全是由“疑虑”、“猜疑”、“疑惑”而顶,却又极富煽动性。所以,蔡寿祺的奏折一上,两宫震怒,诸臣惶惶,奕虽气愤而不知所措。两宫怒甚,即召见大学士周培祖、瑞常、吏部尚书朱风标、户部侍郎吴廷栋、刑部侍郎王发桂、内阁学士桑春荣、殷兆铺等,垂泪谕臣曰:“王植党擅政,渐不能堪,欲重治王罪!”慈禧利用蔡寿祺这一参劾,假小皇帝之名,亲书谕旨,着革去奕一切差使,并善后安排诸大臣和亲、郡王替代奕诸职。

于此,可见慈禧欲打击奕之决心和手段。但是,奕也决非一下子就可能打倒的。慈禧假皇帝名义的谕旨颁发后,惇亲王奕惇立即进折为奕申辩,五天后又有醇亲王奕譞上折为恭亲王请命;通政使王拯、御史孙异谋亦各具折,均请“酌赏录用,以观后效”。此后,诸亲王、大臣亦纷纷上疏,朝廷舆论一时间指皆斥蔡寿祺而倾向奕盉。慈禧眼见事态急转直下,欲重治奕根本不可能,不得不偃旗息鼓,收兵作罢。奕和慈禧的这番权力较量,毕竟还是以慈禧的小胜而告结束的。奕被免去了议政王衔,促使他认识到不可太为张扬,因而此后也有所收敛;他还认识到只可与慈禧较量而不可触怒慈安,否则会造成两宫合力同心之险局。

此后,奕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亦不忘伺机反击,同治八年诛杀慈禧宠信太监安德海,即是奕吸取此次教训,利用慈安而达到目的的。在此之后,虽然慈禧始终把加强个人的独裁权力放在第一位,而奕也并未伏首甘伏,双方的权力之争波澜起伏,几起几落,一直持续了近二十年。慈禧一直在寻找狠狠打击奕的新的时机。光绪十年(1884年),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年,法国入侵越南,把中国在越南的军队赶了出来,并把战火烧到了中越边界,中法之间已不可避免地将要发生战争。慈禧立即抓住这一时机,假公事而泄私愤,以奕办事循旧、固执己见为由,彻底罢免了他,并且改组军机处。至此,慈禧的统治地位大大巩固。虽然是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但慈安太后无意政事,慈禧便开始长达半个世纪的执政。

慈禧太后还在执政期间,巧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为其执政生涯又添一大“功绩”。为了牵制曾国藩,慈禧太后破格提拔了一个只有举人身份的左宗棠为闽浙总督。不错,左宗棠亦出自湘军,是曾国藩给了这个直到49岁还默默无闻的三湘才子出头之机,可是,那自号“今亮”目高于顶的左宗棠从来就看不起曾国藩,他认为自己远比曾国藩能干。脱离曾国藩之后,他带着部队创立了楚军。曾国藩是两江总督,他是闽浙总督,曾国藩有湘军,他有楚军,此时的左宗棠已经完全可以同曾国藩分庭抗礼了。

除了提拔左宗棠外,慈禧太后还特意扶植了李鸿章的淮军。李鸿章本来是曾国藩的学生,但是这个在20岁就写下了“一万年来谁着史,三千里外觅封侯”的李鸿章,同样志向宏大,不甘久居曾国藩之下,一旦有机会让他单飞,他会翻然翱翔,扶摇直上,不可遏制。“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这句俗语可被适用于此。到达上海后,仅仅两年时间,李鸿章的淮军便由6000人扩增至70000人。在洋人的支持下,淮军全部配备上了洋枪洋炮,成为大清国军队中装备最精良、火力最威猛的一支铁血之师,不但成为太平军的一支劲敌,而且也是湘军的一支劲敌。

另外在很多方面,慈禧的思想也还是比较新潮的。史书记载,慈禧在1903年废除科举制度推行来自西方的“新学”的时候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有很多人宫廷上书,表示希望保留科举,但她还是废除了中国几千年来被奉为金科玉律的科举制度。慈禧一直有推行新政的想法,不过她的新政和立宪都要以不损害自己的个人利益和统治为目的,包括推行新政,都带着浓厚的个人利益和权力欲,也摆脱不了“家天下”的概念,她拿掉咸丰的“八大臣”、拿掉光绪,在立宪问题上的游移不定,都表现了她的这种思想。

三、我对慈禧太后的评价

由于慈禧的见识有限,导致了她的许多决策是失误的。正如北大历史系教授房德邻先生所说,慈禧作为政治人物最大的弱点在于不明大事,不懂得世界局势与变化。她的这种局限性对国家发展的阻碍在1895年以后显得尤其明显,做了许多明显的反历史而动的事情,而进一步导致国家崩溃。特别是利用和打击义和团,这是性质特别恶劣的事件。作为满族贵族的代表,慈禧本身承担不了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历史任务,包括后来的预备立宪,慈禧也是借机揽权,在任何时候,确保自己手中有权都是慈禧最重要的事情。

另外,因为是当权女人,所以容易遭到憎恶;也因为是女人,所以容易被人同情。名士辜鸿铭在慈禧太后70岁生日时曾经当众脱口而出“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但是,仅仅四年以前,在《我们愿为君王去死,皇太后啊!》一文中,他又为慈禧太后辩解:“她统治中国四十年来,真是历尽重压,跌遭变故。尽管个人生活十分不幸,却一直指导、关怀并分担了她苦难臣民的命运……无论她会有什么缺点,至少她维持了中国的秩序……单言她的性别,她的年纪和她那众所周知的个人生活的不幸——年轻时希望的破灭,长期的孤独的寡居生活,为帝国操劳,替儿子担忧。她惟一的儿子突然死去,对这个慈爱的母亲是最残酷的打击,如今所留下的,只是一个饱经忧患的皇太后和历尽痛苦折磨的母亲之孤寂的心灵……所有这些考虑,我想肯定可以使那些愚昧无知、肆无忌惮的报纸,特别是那些由文明的欧洲人所经营的报纸,免除对于皇太后陛下个人生活不合宜的中伤。”这些复杂的认识,反映了女人慈禧复杂的人生。

记得老师曾说过,看一个历史人物对中国近现代史有没有推动作用,从两个方面来评论,一个是政治上的民主化,一个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在我们眼里,慈禧太后唯一正面的、积极意义的形象,就是在晚清风雨飘摇的半个世纪,能够始终牢牢地掌控政局,能够基本确保国土完整,能够让国家机器一直正常运转。她允许李鸿章等人开展洋务运动,明白制衡之术,当顽固派与洋务派相争之时,当权者仍维系国家的皇权利益。可她也有女人情绪化的一面,她非常自负,无论国事、家事,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切随自己的情绪而定。她不与任何人分享权力。她知道自己的过失,也知道自己的局限,所以,她临终留下遗言:勿再使妇人预闻国政。

慈禧太后权倾朝野,其能力和人格魅力就是洞悉人性、攻于心计、个人至上、敢作敢为,而这正是专制帝王所应具备的素质。与此同时,对权力她有着近乎病态的渴求,她的大半生都在恣意领略追逐权力的刺激和尽情享受得到权力的快感。这是现代社会物质女人所渴求的,我想说作为女人,慈禧太后她是一个可怜人,她历经了一个女人所不能承受的一切痛苦,她唯有在物质与权力上找到满足,不然她真的一无所有。但作为当权者,她是一个令人唾弃的统治者,她不关心民间疾苦,为了权势不择手段,舍名族大义顾个人利益。作为现在的我们,我们感慈禧悲凉的一生,我们悟为政者顾大家而舍小家,民族利益当前,我们应大义凛然……

猜你喜欢
慈禧
李莲英:“老油条”求生欲爆棚
太后过年
慈禧喜欢野大夫
第二十三回 东阿镇盛产东阿胶 慈禧后喜得小皇子
慈禧:真的是个“好吃家”
20世纪初慈禧肖像的对外宣传及跨文化传播
慈禧照相
慈禧的冬季特别娱乐节目
慈禧御人
慈禧的娱乐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