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一年前,以“硬件热”为代表的虚拟现实(VR)浪潮疯狂涌动时,各路人马的举旗呐喊,更多只是在造势和占位,一边观望一边找突破口,表达一种战略企图心而已,那么一年后,已经没人会否认,VR及其“亲戚”增强现实(AR)就是整个信息产业的“杀手级应用”、“超级风口”,有着和当年智能手机类似的创造、整合、引领产业链并由此向商业社会各个角落进行渗透的强大能量。
而且,这一年来,从量变到质变的产业拐点,已经不那么难以捉摸,甚至越来越清晰可见。
拐点并不是指当今VR头显设备界的三巨头Oculus、HTC和Sony都要在今年推出消费版产品,而且它们各自的内容和应用商店也都初露端倪;不是指三星、微软、谷歌和苹果的野心即将呼之欲出;也不是说国内如阿里、华为、暴风之类的众多科技圈大佬们早就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发力。
拐点初露的标志在于,“内容热”和“应用热”的出现。换句话说,就是看到了更多的“地气”。
当显示设备的普及率具备了基础规模,突破百万量级、努力冲击千万量级时,内容和应用的瓶颈问题,也随之被凸显、放大。游戏乃至泛娱乐,无疑是最容易“引爆”、也是目前被寄予众望的VR内容应用领域。当然,竞争也最为激烈。但原生VR内容在技术、开发成本、终端环境等等方面,仍然还有诸多难题待解。
反而在教育、房地产、旅游、电子商务等一些垂直行业,VR正逐渐展开的商业化尝试及商业化验证,更令人期待。
无论是网龙的“VR教室”、无忧我房的“VR样板间”,C2M电商平台“必要”的“三维空间网购”,还是为VR商业应用提供整套解决方案的诺亦腾,以及专注软件开发的极维客,大家基本有着这样的共识:VR产业链上的商业机会,有四个层面:硬件、内容、服务、平台,中国创业团队的强项,在内容和用户体验上。
今年2月,阿里巴巴领投了美国一家做AR的创业公司MagicLeap的新一轮融资,金额近8亿美元。据说,淘宝应用了VR技术的全新购物方式“Buy+”将会在几个月之后正式上线。这条消息可要比种种的新设备更抓人眼球。
虚幻再美好,还是要脚踏现实。智能手机市场的爆发节点大概在2010年前后,当时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差不多为3.5亿部,而iPhone在2007年6月发售,谷歌的安卓也在同年年底正式问世;今年全球VR设备的出货量预计是700多万部,以目前的普及速度来看,整个VR市场的爆发期大致还有2-3年,难怪有人高呼:“未来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