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昱华+刘万海
任何职业都有其相应的伦理规范。对于教师这个特殊群体来说,人们一直强调的是其所具备的文化素养和教学研究能力,往往忽视了教师专业伦理素养问题。社会频繁曝光的部分教师违背伦理的事件,充分说明了当前许多教师对于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的内涵与结构缺乏深入了解,应当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
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的内涵
在我国早期很少有教师专业伦理素养这个提法,大都是与之相关的概念,如道德、职业道德、伦理、教师伦理等,着重强调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以及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与义务。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教师专业化浪潮的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已渐渐不能满足对于教师德性的要求,于是从伦理角度衍生出了教师专业伦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伊丽莎白·坎普贝尔在《伦理型教师》一书中提出了教师“伦理知识”的概念,他指出伦理知识是一种个人的专业性能力,它要求教师运用专业美德的透镜去审视课程和他们从事的教学与评价工作,也包括他们与学生或他人之间的人际交往。叶澜教授则认为教师专业伦理是由专业价值观、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组成的专业精神。而素养,一般指由训练或实践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与天生所拥有的技能不同,这需要后天学习积累所得。本文的教师专业伦理素养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掌握的行业行为规范且内化成自身的道德品质,以时代精神主动建构专业伦理并将其转化成实践能力,使教师逐渐成为道德主体,进而上升到教师职业道德的高级阶段。
教师专业伦理素养作为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教育素养,有其自身的特性。
教育性。从显性方面说,教师作为劳动主体,他个人的伦理观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教育内容和教学决策,甚至可以说教师的专业伦理素养本身就是教育内容。比如教师在加工处理一些教学内容时会根据自身的伦理素养侧重某些方面,在向学生传达对于某些问题的看法或见解时,或多或少都包含着教师自身的专业伦理素养。从隐性方面讲,在师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尤其是教师强烈的成就感、事业心和责任感,对知识的渴望和热爱等,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观察着、想象着、模仿着。学生不但会热情地模仿教师的行为,而且还尽可能地向他的思想方法和人生态度上靠拢。因而教师的专业伦理素养对于学生来讲具有教育意义。
回归性。教学是一种生活,不能简单理解为行动或者实践。对于教师这个特殊群体来说,其职业生活与日常生活是无法明确隔离开的。教师专业伦理素养需要教师在以学校为主要场域的专业生活中体现他的生活智慧。在这一过程中,伦理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就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并在日常生活之中表现出来。教师专业伦理素养不仅是理论上的规定,更是实践中的体现。它从教师专业实践中孕育和发展出来,反过来也要指导和规范教师的专业实践,从而保障教师的专业地位和专业自主权。
主动性。虽然教师专业伦理素养和一般专业伦理一样被制度规范约束着,但它更强调主体主动内化的过程。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复杂性,教育活动的制度性和创造性都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技能上不仅要有明显的专业性,同样也要具备自律和主动建构伦理的德性。教育活动是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特殊的教育情境,这就需要教师在专业伦理素养的基础上做出专业自主决策,在种种不确定的情境中主动作出专业判断,而不是被动地在规章制度里寻求帮助。
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的构成
笔者认为,教师专业伦理素养主要由专业伦理观念、专业伦理能力和专业伦理反思三方面构成。
专业伦理观念。专业伦理观念反映了教师专业劳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属于教师伦理的理性层面,具体指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伦理知识、信念。首先,教师要遵循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敬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规范;其次,教师作为特殊的群体,侧重的是其伦理推理、思维和判断能力。教师要意识到不管是教学的意向,还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形式或教学的具体内容,都必须符合一定文化体系中伦理规范的要求,采取一种学生在道德上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另外,要树立起与学生间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理念,在进行教学时,要保证教学场域中每个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与实际需要。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并不完全是义务的体现,更是一种人文关怀。
专业伦理能力。专业伦理能力主要指教师将自己的专业伦理观念有能力应用于实际情况中,主要是通过伦理行为表现,将教师群体的伦理观念转化成教师个体的道德自律,使教师在有效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践行有效性和伦理性这两个价值维度。如部分教师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这些教师都是接受过伦理教育的,也都掌握专业伦理观念,可是却没有能力将自己掌握的观念合理应用于教学实际之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遭遇价值冲突,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凭情感态度来采取行动,而要做出伦理判断,判断何种解决措施才能起到促进学生长久发展,进而实现教育目的。
专业伦理反思。对教师专业进行伦理反思,就是要不断调整教学行为主体的伦理观念,不断改进教学行为主体的伦理行为。学者高伟指出,“一位优秀的教师,他必须在实践中反思,在问题中研究,在调整中提高,在适应中超越”。社会的不断变化和人本身具有的复杂性都说明教师面临的伦理冲突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对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在不断反思和挑战自我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同时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的养成之道
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的培养要从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和结构中把握,因此在建构教师专业伦理素养时,笔者认为应有意识地将这些融入到教师专业伦理素养培育的一体化中。
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应加强人文关怀。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制定应该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从生命的角度去体现教师之为人的幸福和价值追求,而不是一昧地采取禁令的方式引起教师反感。“真正的教育”“好的教育”是从人的生存事实出发,以知识的陶冶与智慧的激发来“照料人的心魄”,使人的生命本身得到关照而充实,使人的生存境界得到提升,在此过程中实现人生的幸福,也实现教育的目的。为师者自身如果都感觉不到生命的价值意义,又何谈真正帮助从学者获得人生幸福的意义呢?
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的培养应贯穿职前职后,加强建构教师伦理共同体。职前职后教育要加强专业伦理观念的输入,除了采用传统的书本传授外,还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也可以由资深教师们来分享一些教学中遇到的伦理问题,这就是将教师共同体的概念缩小到伦理共同体,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师间的交流、帮助。在这一共同体中,资深教师们可以将自己遇到的实际教学伦理问题和解决方案分享给准教师或者年轻教师,同时,他们自身也能够在分享的过程中进行专业伦理的反思,从而完善自身的教学伦理行为。此外,这也有助于加强教师团体间的互相监督。
教师自身应在校园领域中加强从意识到行为专业伦理素养的建构。首先是自我意识的提高,教师自身需重视自己教师伦理的角色身份。其次是要学无止境,教师的伦理素养学习亦如此。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伦理知识培养伦理思维,在职场实践中强化自己的能力,课后不断反思进行调整,这样也有助于教师将外在的教师专业伦理规范自然地渗透到教学决策及日常生活中去。
最后,处于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教师,专业伦理发展水平及发展需要不同,这就需要学校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专业伦理教育帮助教师内化专业伦理素养,将这些伦理观念能力转化成内在自觉、对教学生活意义和人生命价值的自觉。
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的提升正在逐渐引起从社会、学校到教师自身的广泛关注,想要切实提高教师专业伦理素养,必须先明确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与结构。观念决定行动,教师观念转变是提升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建构自上而下的一体化培训体制,从教师个人的形成到教师共同体互相间的优化再到规范伦理建设的调整,从而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教师专业伦理素养,有效推进教师伦理发展,提升教师生活质量和教学质量,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责任编辑 周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