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强,凌帅
(辽宁省实验林场,辽宁 抚顺 113311)
林蛙减产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刘景强,凌帅
(辽宁省实验林场,辽宁 抚顺 113311)
摘要根据实践结果,阐述了湾甸子地区林蛙野外封沟养殖近几年减产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从自然灾害、疾病、日常管理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林蛙;减产原因;防治措施
辽宁省湾甸子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森林茂密,沟谷交错,夏季气温不高,空气相对湿度大,雨量充沛,构成了冷凉湿润的气候环境,水域宽阔,水质好、无污染,同时支流较多,山间小溪纵横,水质清澈。良好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适宜林蛙产卵、孵化、越冬及生长。但是这些年随着气候越发变化无常,林蛙的产量不如往年。20世纪80年代初,在野生林蛙资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当地一些群众开始小规模、小投入地进行封沟养殖林蛙。随着近几年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林蛙已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需求量的剧增致使蛙价不断提高,很多养殖户都加大了投资的力度,通过从异地买蛙卵、幼蛙、成蛙等方法扩大林蛙的养殖数量。随着养殖数量的不断扩大,养殖户这几年一直被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困扰着。虽然林蛙和蛙油的价值在不断地提高,可养殖户的收入并没有增加多少。不管投入多少,产量始终维持在原有的水平上,出现了广种薄收的局面。这个问题的出现逐渐打消了绝大多数养殖户的养殖热情。本文根据近几年的实验研究结果和当地林蛙养殖户的经验,总结了林蛙出现低产的原因。
1生物敌害
生物敌害是造成林蛙减产的主要因素。林蛙的敌害非常多,如鸟类、蛇类、鼠类、刺猬、兽类等。而且大林蛙在没有食物时也吞食小幼林蛙。这些天敌在食物充足、温度适宜时就会大量繁殖。特别是田鼠常年在养蛙沟里,吃蛙时间和繁殖时间已经形成规律。有的养殖户对这些天敌根本不去理会,靠天吃饭,防敌(天敌和地敌)设施不到位或管理技术手段不科学,未有针对天敌(鸟等)和地敌(鼠、蛇等)之习性而科学有效设置防敌设施和采用技术手段,使繁殖出的大量林蛙被天敌捕食。
防治措施:在幼蛙、成蛙上山和下河前投放毒饵诱杀老鼠;蛇、刺猬、兽类以人工巡查捕捉为主;鸟类以大炮竹驱赶为主。严防鼠、蛇、刺猬等的入侵。
2管理粗放
蛙的数量增加了,但管理方面很粗放,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绝大多数的养殖户在产卵期不进行管理,雌蛙把卵产到哪里都无所谓,有的产出的蛙卵还没等变成蝌蚪水就干了,有的产卵池池水过深,池子过陡,雌蛙产卵后使蛙卵都滚到池子的底部,泥沙污染了卵团,形成沉水卵,不便于孵化。没有把不同时间产的蛙卵分池存放,造成先孵化出的蝌蚪以后放进去的蛙卵为食。不掌控水温,缺水就灌,不分时间,昼夜温差大时也不采取措施。以上几个方面都会使蛙的孵化率大大降低。
措施:在蛙产卵前提前向池内蓄水,最好选用不漏水的蓄水池以提高水温,把2天内的蛙卵同池孵化,以保证胚胎发育整齐。孵化期最好不灌水。孵化期保持池水水质清洁,如需灌水需要细流漫灌,不能急流,以免产生沉水卵。如有沉水卵,要用木棒翻起,冲去泥沙,使其漂浮在水上。晴天浅灌,阴雨天和冷天深灌,昼夜温差大时,晚上可在蛙卵上临时搭建一个塑料棚,但白天必须掀开。
在饲养期对蝌蚪进行喂养的养殖户占很少的比例,有的养殖户喂养也不是很科学,不掌握喂养的时间,一次投放饲料过量,造成饲料日久变质。换水不及时、不科学,造成水质浑浊,蝌蚪缺氧或生病而死。蝌蚪的饲养直接关系到蝌蚪的生长发育和变态成蛙的质量。
措施:在刚刚孵化出的小蝌蚪吃完膜后,便可以喂养。通过试验15日龄内的蝌蚪每天上午投喂1次。投饲量为每100只总投饲料18~63 g,15~25日龄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每1只总投饲量18~63 g;25日龄以后每天早、中、晚各投1次,总投饲量每100只74~110 g。每天勤喂少喂,投放量以池底无剩料为准。阴雨天不用投喂。有条件的最好采用单灌单排,使流入每个池子的均是新鲜的半氧水,对20日龄蝌蚪的生长更有利,调竹水温20日龄以前气温较低,白天水深保持在10~15 cm,以利升温,夜间和阴天加深到20~30 cm,以利保温与防冷害0~25日龄以后气温逐渐升高,要经常大量的注入低温水,整个饲养期水温控制在24 ℃以下,及时排除老水,防止断水干涸。
绝大多数的养殖户在变态期对蝌蚪根本不去管理,使变态的幼蛙成活率下降。这个方面也是许多养殖户都忽视的环节。
措施:在变态池岸边放些树枝、柴草等做隐蔽物,并经常往隐蔽物上喷水,这样,既保障了变态幼蛙栖息,又确保了幼蛙的正常活动和顺利上山。在变态池周围放一些蒿草繁殖昆虫,以便增加幼蛙天然饵料,增强其体质。防止爬到石头上的幼蛙被晒死。幼蛙上山前,尽量消除场内的天敌,如蛇、鼠等。
3林中的生活管理
封沟后高密度饲养应采取措施增殖昆虫,以补充天然饵料的不足。主要方法有:(1)割一池青蒿子堆放到林内,招引昆虫产卵繁殖。(2)在场内堆放猪圈粪和腐烂的豆秸(或其他秸秆),经发酵后繁殖昆虫。(3)有条件的话在放养林蛙的沟岔内安装各种趋虫灯,提高昆虫密度补投人工繁育的黄粉虫、蛆、无菌蝇等。
4疾病的防治不到位
大部分养殖户在林蛙孵化、越冬等阶段忽视对孵化池和越冬池的消毒管理,致使林蛙染病的概率大大增加。染病后也不进行防治,这也是造成林蛙产量降低的原因之一。如染上红腿病,这种疾病会并发体内多种炎症,是造成林蛙大量减产最严重的疾病,染上后死亡率较高。防治方法:(1)用50%高锰酸钾浸泡病蛙24 h,或用0.7×10-6高锰酸钾溶液全区消毒;(2)用磺胺咪1 g拌虫1 000 g,喂饲5 d。与红腿病并发的还有肠炎,病蛙栖息躁动不安,反应迟钝,食欲不振。用1×10-6~2×10-6漂白粉液消毒蛙圈,每周1次,连续3周。要使林蛙少得病,就要把每个阶段的消毒管理都管上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5越冬管理措施不当
近几年由于天气变化无常,水资源逐年减少,造成林蛙在越冬阶段缺氧、缺水,幼蛙、成蛙出现大批死亡的现象。管理措施:越冬池最好选出水,不漏水,进出水通畅的地方做越冬池,越冬池要保持适当的水位,一定要保持冰层以下仍有1 m以上的水,这样,底层水温仍可保持在3 ℃左右,利于林蛙安全越冬。过浅容易冻死,过深水温则高,容易导致林蛙代谢加快,消耗过大,这样,反而不利于安全越冬。当发现水位下降时,应及时补水。如果冰封期较长,易发生缺氧现象,应及时换水、增氧,冰上的积雪,要及时清理,也可在冰面上打冰洞,增加溶氧,每天观察进水口和排水口,保障水流畅通,提高水质和溶氧量。
林蛙养殖户要把“靠天吃饭,今年天好就多收点,明年天不好就少收点”的思想杜绝掉,科学饲养,规范养殖。在养殖过程中积累经验,掌握关键环节,提高林蛙的单位面积产量,以扩充总量来提高林蛙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董明水.中国林蛙养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辽宁林业科技,2001(6):29-30
[2]霍红亮,李东风.中国林蛙人工养殖技术要点.淡水渔业,2002,32(2):30-31
[3]徐殿呻.中国林蛙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吉林农业科学,1997(2):91-93
[4]黎明.浅谈中国林蛙封沟养殖技术.吉林林业科技,1997(4):49-50
[5]吴莉芳,张东鸣,王桂琴,等.中国林蛙半人工养殖主要技术.渔业现代化,2000(2):19-20
作者简介:刘景强(1974-),男,辽宁抚顺人,大学,高级工程师.
收稿日期:2015-10-16
中图分类号:S966.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16.01.047
文章编号:1005-5215(2016)01-01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