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汉强 福建省云霄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363300
一例生猪猪肺疫的诊治
周汉强福建省云霄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363300
摘要猪肺疫是一种细菌性急性传染病,近几年来散发或继发性发生有增加趋势,给养猪户造成一定经济损失。该文报道了一起农村散养猪发生猪肺疫的临床观察、病理解剖和诊断,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有效地控制了疫情。
关键词猪肺疫诊断治疗
猪肺疫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以咽喉炎和脖子肿大为特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俗称肿脖子病、锁喉风。随着农村养猪饲养密度大幅增加和免疫抑制病的增多,造成猪肺疫散发或继发有增加趋势,给养猪户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笔者现将一例猪肺疫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养猪户陈某专门饲养菜猪,每年购进3~4批商品猪苗饲养,育肥后出售。猪舍用农村旧房屋改造而成,设施简陋,卫生条件较差,夏天闷热,通风不畅。其中有一批60头育肥猪体重40~50 kg,饲养于6间猪舍,每头猪占地面约1.2 m2。该批猪群免疫了2次猪瘟、口蹄疫疫苗,链球菌病也免疫过一次,未免疫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等疫苗。在2015年5月初,突然有一间猪舍出现3头猪减食或不食,第2 d早上死亡1头,畜主测量患猪体温为40~41.5℃,注射青霉素和链霉素2 d后患猪有吃料,未继续注射给药。经过一周左右,又有2间猪舍出现患猪,而且症状明显,患猪表现鼻有脓性分泌物、咳嗽、体温升高等症状,笔者到现场观察,猪舍已有多头患猪出现明显症状,其中有1头坐着喘气。
患猪精神沉郁,减食或不食,呼吸困难,张口喘气,严重者出现犬坐姿势,体温40~42℃,咳嗽明显,颈部肿胀,可视黏膜潮红、发绀,鼻有脓性分泌物,先便秘后腹泻,咽喉处颈部肿大,呈现大脖子。
解剖病情较重的患猪,见脖子肿大,切开颈部皮肤,有大量胶冻样淡黄色纤维素性浆液。剖检胸腔,可见肺门淋巴结肿大,切面弥漫性出血,肺脏可见间质性肺炎,明显充血、瘀血、出血,切开肺组织呈大理石样花纹、红白相间,尖叶、心叶以及肺叶的外缘有明显病变,有脓性坏死灶;颌下、腹股沟淋巴结肿胀、出血,切面多血色渗出物;心外膜及心包膜上有出血点;脾有出血点,未肿大;肾脏有点状出血,未肿大;胃、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初步诊断为猪肺疫,为进一步确诊,笔者采集病变肺组织和肺门淋巴结送到福州某畜禽诊疗中心检验,结果确诊为猪巴氏杆菌病感染,药敏试验结果:强力霉素、替米考星、恩诺沙星、头孢噻呋钠为高敏,磺胺-5-甲氧嘧啶、盐酸环丙沙星、链霉素为中敏,青霉素、阿莫西林、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不敏感。
1)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增加猪舍通风,每间猪舍安装1台吊扇,改善通风条件,增强猪群舒适度。
2)加强环境卫生消毒,每天中午用百毒杀消毒剂(1∶500稀释)带猪消毒,直至猪群康复。
3)隔离患猪,个体治疗,患猪用复方恩诺沙星注射液(长效混悬液,0.2 mL/kg体重)和头孢噻呋钠针粉(2 g/头)+氨基比林注射液(5 mL/头)进行肌肉注射,早晚分开注射,连用4 d。
4)全群投药控制,每吨饲料添加70%强力霉素1 kg、20%替米考星500 g,连喂7 d,停药2 d,为了巩固治疗效果,再连喂5 d。
经过以上治疗,患猪症状基本消失,猪群食欲和精神恢复正常,没有出现新病例;第2个疗程结束后,猪群完全康复。
1)猪肺疫的发生与饲养环境卫生有密切关系,猪巴氏杆菌属条件性致病菌,常寄生于猪的呼吸道,当饲养环境不良、气候骤变或强烈应激时,机体抵抗力降低,猪巴氏杆菌乘机大量繁殖而引发疾病。
2)猪肺疫的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其血清型有较多种,据荚膜抗原分为A、B、D、E等4个血清型,因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保护,所以选择猪肺疫菌苗时要事先了解本地区血清型与菌苗菌株血清型是否一致,防疫才会收到事半功倍功效。
3)在临诊过程中要注意与传染性胸膜肺炎、猪气喘病等鉴别,可通过不同症状、不同剖检病变加以区别,如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变局限于呼吸系统,胸膜与胸腔黏连明显,颈部(脖子)不肿大;猪气喘病主要症状是气喘、咳嗽,但体温不升高,肺部病变呈胰样变化明显,两侧肺叶病变对称,颈部(脖子)不肿大。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4331(2016)02-00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