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强
有一种说法:北宋无良将,南宋无良相。实际上,北宋不乏良将的存在,而南宋也并不缺少贤相。在南宋,有这么一位文臣,曾被后世史家视为南宋头号贤相,此人就是赵鼎。
国难中的守节派
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赵鼎出生于解州闻喜(今属山西)。赵鼎在很小时便失去了父爱,在慈母的教导下,得以“通经史百家之书”。
崇宁五年(1106年),赵鼎进士及第。此后赵鼎曾为地方长官——洛阳令。在洛阳任职期间,赵鼎理政有方,政绩突出。宰相吴敏看中了他,拔擢为开封士曹。
赵鼎初涉官场时,正赶上国家危难。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辽与金对北宋进行了大规模军事进攻。靖康元年(1126年),金朝军队攻占了赵宋北部军事要地太原,宋廷商议割让北部三镇太原、河间、中山于金。这个政策,遭到了当时人微言轻的赵鼎的强烈反对。他愤慨道:祖宗的土地是不可以让与他人的,这难道还需议论吗?最终,宋朝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劫难——“靖康之变”,北宋覆亡。
金人扶植原宋朝太宰张邦昌为“大楚”皇帝,建立起了傀儡政权。作为北宋遗臣,赵鼎与胡寅、张浚三人不甘受辱,决定为亡国守节,拒绝为“大楚”政权所用。赵鼎为国的赤胆忠心,也成为他日后在南宋受到重用的一大凭资。
廷臣中的直谏派
1127年,南宋建立,这给赵鼎带来了新的政治希望,他先被高宗朝廷吸纳为户部官员,后又转任谏官。
在谏官生涯中,赵鼎以自己的铮铮铁骨和两袖清风,为南宋初期的政治清明和政权巩固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一系列建议付诸实施后,对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在宋高宗眼里,赵鼎便是他身边的李勉。
建炎四年(1130年),宋将韩世忠取得了对金斗争的“黄天荡大捷”。时任同平章事(即宰相)的吕颐浩建议宋高宗巡幸浙西,趁着军事胜利亲征金军。对此,时任御史中丞的赵鼎表示反对。吕颐浩“恶其异己”,改赵鼎为翰林学士。赵鼎愤而拒绝赴任。吕颐浩又改任赵鼎为吏部尚书,他依旧不接受任命,称病不出,并且上疏揭露吕颐浩之过。
面对吕颐浩与赵鼎的争辩与矛盾,宋高宗索性罢黜了吕颐浩,将赵鼎官复原职。高宗对赵鼎说:朕每每听到别人提及前朝的忠谏之臣,总是苦于自己身边缺乏此等贤臣,如今有了你,我便不再有此憾事了。
赵鼎不仅才干为人所知,而且还积极引荐人才。赵鼎认为收复襄阳,非岳飞莫属。高宗采纳了其建议,岳飞果然未令高宗失望,“出师竟复襄阳”。
宰执中的贤能派
绍兴四年(1134年),宋高宗正式任命半百的赵鼎为右仆射、同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当诏书公布于众时,“朝士相庆”,可见赵鼎之众望所归。
赵鼎为相之初,金人傀儡政权伪齐“皇帝”刘豫遣其子刘麟与金军合兵攻宋。有的朝臣建议宋高宗御驾亲征,宋高宗亦有此意。赵鼎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军事情势还没有到劳驾圣躬的地步,并建议朝廷起用久废的张浚,“浚可大任”。宋高宗采纳了此建议。张浚出山后,对敌军起到巨大的震慑作用,金军“知南兵有备,渐谋北归”。宋高宗见状,欣慰地对赵鼎说:近来我们的将士致勇争先,诸路守臣也能同心协力,一致对敌,这些都是我重用爱卿的结果。赵鼎谦虚地说:这都是出自皇上的圣明裁断,我又有什么功劳呢?宋高宗在其他人面前也毫不掩饰赵鼎对江山社稷的重要功勋,他还对张浚讲:赵鼎真宰相,是上天派他下凡来辅佐自己实现国家中兴的,这真可谓是宗社的幸运啊!
第二年,宋高宗回到临安(今杭州)后,以赵鼎为左仆射,张浚为右仆射。张浚在外带兵之时,常常派遣其下属吕祉代他向宋高宗奏事。吕祉爱吹牛,每次他向宋高宗奏事,都会夸大张浚的功绩。对吕祉的夸大之词,赵鼎总会加以驳斥。宋高宗很敏感,他警告赵鼎,他日张浚与爱卿不和,问题一定出在吕祉的身上。果然,后来张浚与赵鼎之间滋生了分歧。
二人关系恶化,主要还在于政见的不合。绍兴六年(1136年),伪齐以金朝的名义进攻南宋,赵鼎安排退守江南,而张浚主张坚守抵抗。伪齐战败后,赵鼎主停战,而张浚却主乘胜而上。赵鼎与张浚的矛盾逐渐公开化,甚至他们的门人也在明争暗斗。张浚的门人还作诗讽刺赵鼎,双方简直势不两立。与此同时,宋高宗还接到了对赵鼎的弹劾奏章。同年,赵鼎第一次罢相。
绍兴七年(1137年),张浚欲夺军将郦琼之兵权并处其死刑,被郦琼觉察。郦琼抢先发动兵变,裹胁4万多淮西军投降了伪齐政权的刘豫。此事一出,朝野震惊,张浚引咎去相位。张浚罢相之时又向朝廷建议重新启用赵鼎。赵鼎第二次被任命为宰相。
宋高宗主张将张浚发配到偏远之地。而赵鼎谏言道:张浚母亲年迈,并且他还有勤王的功勋。宋高宗固执己见,仍决定将张浚发配到岭南。对此,赵鼎坚持劝谏而不懈,他召集同僚一起为张浚说情。宋高宗最后决定,将张浚以散官安排于永州。
外交上的主守派
论及南宋初的朝廷官员,一般分为主战派与投降派两类。其中,主战派以枢密副使王庶为代表,投降派则以宋高宗和秦桧为主。其实两者之外,还有一派,即以赵鼎为代表的主守派。
赵鼎奉行的是一种立国之初所必须的休养生息。如同汉朝建立之初一般,国家机器刚刚建立或重建,当将注意力转移至国内的社会经济上,外交及军备上应该趋于保守甚至无为。当时,许多人认为赵鼎二次为相“无所施设”,他便以自己的休养生息论应对:今日之事就如人患上了疾病,当静心修养。如果复加攻砭,必定大伤元气。
当时金宋两国基本上势均力敌,双方都难以在短时期内吞并对方。金人决定首先向南宋遣使议和。对于议和,宋高宗求之不得,但许多廷臣明确反对,让宋高宗非常恼火。
此时,赵鼎认为议和可行,但有两点条件是南宋一方必须要坚持的:第一,金人需送回受尽屈辱而崩逝于五国城的宋徽宗遗骨;第二,金人需送回高宗生母、已被遥尊为皇太后的韦氏。这两点对于金人虽是无关痛痒的,但对宋高宗却至关重要,因为这为宋高宗找到了在“孝顺”这顶虚帽下的议和“尊严”与“颜面”。当宋高宗将这两项条件公布于众时,反对议和的大臣们再也不敢阻挠议和了。
《宋史》对赵鼎这样评论:赵鼎任相当国,专以巩固既得之根本为先,根本固而后敌可图、仇可复。
忠贤中的悲壮派
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投降派代表、大奸臣秦桧被宋高宗委任为尚书右仆射兼同平章事,正式进入最高决策层。
十月,赵鼎的宰相生涯就走到了终点,宋高宗正式罢免了他。
其实,除了反对屈辱性议和之外,赵鼎失宠并遭废还有一个原因不容忽视,那便是高宗建储问题。
宋高宗赵构仅有一个儿子,即曾被拥立为明受帝的元懿太子。后来元懿太子夭折,因高宗再没有生育能力,帝国无皇子。宋高宗只得在流落民间的宋太祖后裔中寻求继位者,赵伯琮与赵伯玖二人先后被选入宫中。先是赵伯琮受封建国公,并为包括赵鼎在内的朝廷大臣所普遍看好。后来,宋高宗又欲册封赵伯玖为吴国公,遭到赵鼎等人反对,赵鼎陈谏道:建国公赵伯琮虽然还没有正式获得皇储的名分,但天下没有人不知道陛下您已经有儿子了,这是江山社稷的大计。在今日礼数不得不有所改变的情况下,这是涉及到人心,且让其无所适从,感到迷茫的问题啊。赵鼎的言论隐含着对皇上的失望,尤其是在生育上。这引起了高宗的反感,成为赵鼎遭到罢黜的重要缘由。
在秦桧的迫害下,赵鼎辗转几处,后来落脚到了潮州(今属广东)。赵鼎在那生活了5年。此间闭门谢客,绝口不提政治。后又至吉阳(今属海南)居住了3年,依旧保持“潜居深处”,过着低调而平淡的生活。广西将领张宗元出于敬仰与同情,赠送一些物品以供赵鼎食用。秦桧知晓后,立马将张宗元调往他处。由此,赵鼎判定秦桧对他这个老政敌心存恶毒之心,于是对其子赵汾说:秦桧是想杀害我的,他必将对我下毒手。我若不死,必将给我们家庭带来祸害。
不久,借着染疾,赵鼎自书墓中石,铭旌中道:“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此后,赵鼎便不再进食,一代名相绝食而终。
得知赵鼎惨死,“天下闻而悲之”。直到明君宋孝宗即位,他才得以被平反,追谥为丰国公,赠太傅。
(摘自《文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