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日辉
“凝神静气写胸襟,翰墨怡情一往深。漫漫艺途无止境,工求法度意求新。”这是笔者习书法的有感诗。书法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几千年来代有传承、名家辈出。尽管当今其实用性渐弱,但作为怡情逸性、养益身心之艺术,依然好之者众、受众度高。书法是综合性、观赏性和技艺性较强的线条造型艺术,如果仅从表面看,书家俯仰挥运之间一幅作品已产生,但一幅能引人驻足欣赏并产生共鸣、给人美的享受之传神之作,字外工夫渗透其中,未必易为人察。
笔者研习之余,每观展赛、作品选,有几种现象引人深思和关注。一是与古人书画之古雅秀逸、其书卷气跃然纸上相比,今人每多时风沾染,有的书作肤浅浮燥之气易见,且欠耐看,缺乏儒雅内涵。二是书写内容单一、重复,甚至十数年不变者有之,明显文墨学养不足。三是书必古人句,而无真情趣。多抄古人诗文,而乏自撰作品,写书者多,并书者少。名曰藏拙,实乃欠修。或偶书己作,则觉平仄不合,时见错别字,或繁简字混用,形意失察致误用等等。使原属雅事之书法,平添几分俗气或遗憾。究其古人、名家以读书修养为尚,书乃余事。而今人多为写字而写字,写字多,读书少,沦为字匠,其书难免欠缺书卷之气。
古人素重以学养书:
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刘熙载《书概》: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杨守敬《学书迩言》: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二学要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
苏东坡诗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前人论书卷气,实乃传统文化长期薰陶,修为不断升华,底蕴自然流露之儒雅之气,是内涵之文化修养。而俗气乃庸俗、低俗、格调不高雅之情调。纵观古代书画名家如王羲之、苏东坡、米芾、赵孟頫、倪瓒、董其昌、文征明等无不诗、文、书、画等皆擅,才学绝伦而流芳百世。过去,也曾听闻前辈书家拒写求书者俗气之内容。我想一既免损自己名声,二是对作品负责。书画作品不仅是线条、技法、画面、色彩之组合,更是作者精神寄托写照和感情流露、交流之载体。书画家如在自己作品鲜有或不擅题跋,至少也反映了胸中文墨之欠缺,或不善、不重视以此丰富作品内涵和交流感情。事实上,书画题跋极富经营学问,如跋语、词藻、位置、字体及大小等。传世书画多有可观赏解读处,无不充分展现了作者的综合学养和真情趣,令人品味再三。发挥得好甚至可作跨时空的交流。随手翻阅手头上的岭南名家如容庚、阮退之、李曲斋、王贵忱、王楚材、张桂光等书画、诗书、图录集,其下笔遣词跋语,文雅博学,无不尽见真性情、深学问,令人每有感会、如晤之思,获益非浅。
依笔者浅见,书法家的学养积累,除书法源流、书艺鉴赏品评理论、技法外,同时要谙熟与书法相关的学问,力求融会贯通,以利发挥。由于学书者目前相对科班出身者较少,多为从师或业余爱好者居多,相对缺乏系统专业培训,因此既要重基本功,又要求持恒不懈修为。
一是掌握古代汉语常识和汉字形、音、义之正确表达。可借助工具书知出处、辨异体、识断句。有疑义、争议、生僻怪异的字尽量少用。如见有书家楷书,非要渗集生僻怪异字,则难免有猎奇、卖弄之嫌,即使有出处,而不必非为之,以使之雅俗共赏。
二是掌握诗词、楹联、文赋等基本常识和格律,开卷兼修有益,以减少抄录失误,而多诵读名诗名句,使用权威版本,则可避免张冠李戴和偏差。尤其挥毫工具书要辨用,避免质量欠佳致书写错漏,贻笑大方。
三是掌握多种形制展现作品。书法作品多以悬挂观赏,装饰为主。其受众的社会性,审美的多样性,布置环境的独特性和协调性,内容、字体的选择性,均对书写者的审美、表达水平、情趣提出较高要求,需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与环境和受众对象和谐协调。
四是掌握民间交际的表达形式。尽管当代人与古人生活习俗相去渐远,然在民间交际中,依然有着沿习颇为讲究需合乎礼数的文雅表达形式,如日常书信尺牍、帖式、告约、红白事、楹联及称谓、礼仪等。笔者30年前购买的《民间交际大会》等书,古今结合,古为今用,用于酬赠贺庆不时之需,实可资借鉴。
以古为新,我写我心。书法活动,更多的是为社会大众服务,如题赠、装饰观赏、交流交际、吟咏抒发,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从而体现作者的自身价值。宋黄庭坚《论书》云:“学书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贤之道,书乃可贵。”社会文明的进步,呼唤文艺家为之鼓之呼,以书写和抒发一代人之情怀和风貌。客观上要求作者在创作中追求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追求完美高雅和抒发情性,笔者研习中,注意在借鉴和创作实践中提高修养。
一是把书法与颂扬岭南广府文化传承结合起来。从2002年至2011年,用10年时间相继完成颂扬广州名胜景观和新时期建设风貌的《广州百咏》《广州二百咏》旧体诗撰写,并先后在近年两次书法个展和联展中以巨幅屏条和长篇册展出(长、宽分别达6米),并被广东电视台《古韵今谈》栏目摄制《笔墨书神韵,传咏百粤情》专题片。
二是颂扬广州建设文化名城盛事和岭南工艺文化。近年来先后创作撰写了《广州塔赋》《广州亚运赋》《荔枝湾赋》《红棉赋》《羊城花街赋》《广州手信赋》《广府城隍出巡歌》等,并以弘扬传统工艺文化为重点,先后为岭南工艺大师张民辉、高兆华、王增丰等多人作品题咏了《咏广州的传说大型精雕》《日月同辉赋》《锃风赋》《南粤大地雕屏赋》《咏三雕一彩一绣诗》等长篇诗赋。其中近千字的《玉赋》为第四届广东省玉雕作品“玉魂奖”暨玉雕艺术精品展所采用并获好评。2015年秋撰书的《华林玉器街赋》刻于“中国珠宝玉器第一街”巨型碑石上。
三是在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熏陶传承。自己在多年从事青少年书法教学工作中,平时注重要求学生结合学书法多读古诗文,多看碑林和古今书画展览,在旅游中浏览摩崖碑刻和题字,以开阔视野、广拓见识、汲收养分,增加文化底蕴,促进书艺提高。2015年底,参与了广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和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举办的“传承传统技艺,培养高雅情操”广彩、广绣、书法艺术师生成果展的组织策划,在负责的书法部分的展示中,做到精心策划,突出“书法使我们结缘”的主题,通过讲座、师生谈书法感言、应从众挥毫,书赠书签、体验活动,使青少年同学的学习感悟和书艺水平得到很好的升华,超出预期成效。其中本人的仅10件作品中,共抄录展出了过万字的自撰诗赋和楹联内容,藉此也希望能给青少年学习书艺过程中重视字外功有益的启迪和良好的示范效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