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继炯
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根在农村。”可见,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既要保护传承农耕文化,又要发展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以“小镇文化”为理念,建设了粮画小镇、黄瓜小镇、教育小镇、杂粮小镇、羊洋花木小镇等一批美丽小镇,留住了乡村的魂。其实,每一个中国人无论出身何处,土地和乡愁都折射出了中国的人文情怀。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建设美丽中国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他在安徽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让农村常驻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要全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宜居乡村。”这为我们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传统的农耕文化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2016年6月,由CCTV7《美丽中国乡村行》栏目发起,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CCTV7农业频道)、央视网、海南省商务厅联合主办的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2016年年会在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在本次峰会上,为了促进美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河北省馆陶县与北京智慧乡村在闭幕式上正式签订文化旅游项目三方协议,将在未来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携手共进,发展新型美丽乡村文化产业。
打造特色文化小镇,将本真淳朴融入其中
在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保留传承着更多的乡村记忆与元素,是老人不舍的故土、游子恋念的家园。这里原是华北平原一个省级贫困县,如今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人来到小镇之后,都会感觉内心很踏实,也很平静,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一样。因为它还是原来的味道,有鸡鸣犬吠、乡音乡情,又不乏城市的精致精细,是更具有“乡村特色”的乡村。
特色小镇是世界文明成果,体现了产业、文化、生态的高度融合。在欧洲、日韩以及世界各地,特色小镇已经成为人们的向往之地。在中国,特别是最近两年的浙江,梦想小镇、云栖小镇、袜艺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适应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馆陶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能不能搞特色小镇?怎么搞特色小镇?一切都从实际出发,按照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标准,探索出了特色小镇创建之路。在缺水少绿的黄河故道,馆陶建起了粮画小镇、黄瓜小镇、教育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其中,粮画小镇还荣获了“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的称号。还是河北省首个以美丽乡村为载体的3A景区,乡村风情、城市品质是馆陶小镇的鲜明特征,馆陶不同于浙江的特色小镇,这里仍然以乡村为载体、为依托;也不同于欧洲的小镇,是以血缘和家族为纽带的乡村社区,是更具乡村味道的乡村。
在当前生态旅游发展日益凸显的趋势下,如何结合馆陶发展实际抢抓发展新机遇至关重要。馆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按照省委提出的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四美”要求,坚持产业是本、文化是魂、生态是基,走“产业加美丽,美丽助产业,产业更美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特色产业和生态旅游两条腿走路,特色产业本身就是重大的旅游卖点,馆陶小镇如此火爆,就在于不同小镇找准了自己的产业定位,打出“特色产业牌”,并将产业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
馆陶多姿多彩的“粮食画”如今已经成为粮画小镇一项支柱产业。“粮画”创办人张海增,现在已拥有自己的公司和近百人的制作团队。公司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仅春节7天,海增粮艺公司的粮画就销售一空。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馆陶县注重传统和现代相结合,注重合理开发与生产生活方式相协调。传统是指留住乡愁,包括生活习惯、文化特色、民风民俗。要保留过去农村的一些记忆符号。馆陶小镇的最大特色就是保留了传统农耕文明里典型的文化意象,如老建筑、老井、石磨、村小学旧址、旧农具等,记录着华北平原农村生产生活的文化符号基本都能找得到。在建设中,尊重乡村原貌,不搞大拆大建,不拆房、不砍树、不占耕地,充分利用老房子、闲置宅基地、废弃坑塘等。同时,增加现代元素,如粮画小镇的3D墙画、微电影工作室、咖啡屋、教育小镇的昆虫馆、黄瓜小镇的世界黄瓜博览园等。
游客在这里看到的不是纯粹的“过去”,而是一脉相承的农村发展历程。在这里,乡村文化不在历史之中,不在生活之外,而向世人传达着“生活本身就是文化”的理念。近一年来,一批国际友人纷纷走进馆陶的特色小镇,小镇的人们也在积极地走出去,去吸收世界营养。据悉,粮画小镇正在规划建设“世界粮画之都”,黄瓜小镇也在建设“世界黄瓜之都”。
其实,乡村价值的本真体现在乡村独特的文化体验和原始的乡土气质,对于城里人来说,一场最原始的农耕文化活动其实正是一个活生生的景观,是极具观赏性的乡土文化现象。或许,现在的很多人对于小镇文化建设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不是要把农村打造得越来越像城市,而是如何能把乡村做得更像乡村,将更多本真、淳朴的味道注入到小镇文化之中。
重视文化有机融合,科学系统做出小镇规划
小镇在辞典中解释为小城、小市镇,为数不多的居民聚集地。在英文中解释为镇、市镇,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城市和都市生活。“小镇文化”中的“小镇”不是行政区域“镇”的概念,而是“镇”的特征加“小”的概念。在这里“镇”应具备三个特征:一是为数不多的居民聚集地;二是相对完善的市政功能;三是有产业基础。“小”则是指特色、个性和情调。结合馆陶县实际情况,小镇的基本内涵就是“乡村风情,魅力小镇”。与此同时,“小镇文化”也不是狭义的文化,而是宽泛概念上的广义文化,是指乡村在历史传承以及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提出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科学系统地做好“小镇文化”。
馆陶整合了不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要求,形成了独特的小镇文化。比如,提到薰衣草,人们就会想到普罗旺斯;说到“水城”则会想到威尼斯,而风车则是荷兰小镇独有的景色。“薰衣草、水城、风车”这些关键词体现了欧洲小镇的文化特色,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馆陶小镇,也有关键词,比如黄瓜小镇的关键词是黄瓜,粮画小镇的关键词是粮画艺术,鹊桥小镇的关键词是爱情,教育小镇的关键词是教育,轴承小镇的关键词是轴承文化。正是这些不同的关键词给各个小镇打上了独特的记忆符号,特色之于小镇文化就如同个性之于人,是各自的标志所在。
在馆陶,通常会围绕主题和特色“制造事件”。如永济河健康步道举办乡村风情马拉松,黑妹小镇举办“麦田节”,鹊桥小镇举办“七夕鹊桥会”,黄瓜小镇举办“黄瓜采摘节”,杂粮小镇举办“杂粮节”,诸如此类,都是“事件”。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制造事件”,使其具有高效的新闻价值,达到宣传美丽小镇的目的。此外,创新文化载体——博物馆,如黄瓜博物馆、教育博物馆、杂粮博物馆、羊博物馆、轴承博物馆、漆画博物馆等。通过“制造事件”宣传小镇,做好小镇文化,扩大小镇文化的影响力。
文化不是标语,不是口号,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只有高度重视各种文化间的有机融合,才能达到最真实的效果。事实上,一个美丽乡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寓教于乐、寓教于物,寓各种教育于美丽乡村这一载体,让大家在美中去领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小镇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美的文化。美丽乡村的要义在于“美”。精致、精细、有品位,就是从文化方面对美丽乡村的“美”提出的要求。做到了极致,便会给人不同的感觉,这本身就是文化。从村子的道路到村民的房屋,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细细琢磨,处处体现文化内涵。粮画小镇的水系建设正是因为在小节点上下足了功夫,才得到来自国内外游客的赞赏,这就是细节的力量。其实,文化的表现形式并非要求多复杂,简简单单即可。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件装饰品,做到细节,则彰显品味。美丽乡村之所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正是得益于对坛坛罐罐、残垣断壁的细节加工,使其变成了艺术品,成为文化。人性化就是满足个人在细微处的需求,用最前沿、最时尚的方式让人更方便、舒适。例如,在小镇放置一些个性化的长凳,方便游客途中休息;在游览节点设置手机充电站;提供无线网络,实现免费上网。在各个特色小镇设置路线标识牌,让游客很清楚地知道所处位置及走向,大大缩短游巡时间。再有,设置的免费自行车也是方便游客骑行。游人在参观游览中感觉舒服,就是人性化的最好体现。这些既是物质文明的成果,又是小镇文化的体现。
文化是一种正能量,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拥有自身独特的小镇文化,更要做好小镇文化的传播,这对于特色小镇的宣传具有积极作用。做好小镇文化的传播,载体很关键。比如,村歌。村歌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形式,每个五星美丽乡村都有一个村歌。村歌一定要有个性,说老百姓的话,讲老百姓的事。像粮画小镇、教育小镇、黄瓜小镇、羊洋花木小镇、杂粮小镇、轴承小镇、鹊桥小镇的村歌一样,具有本村特色。充分运用微信、网络等多种形式宣传小镇文化。比如,黄瓜小镇整体制作一个精品微信,黄瓜宴、黄瓜大学、黄瓜博物馆则分别做一个专题微信;粮画小镇、粮画姑娘也分别做一个精品微信。用微信传播小镇文化,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小镇,走进小镇,人气就是商气。借助音乐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等,引导和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聚焦美丽乡村,创作更多表现美丽乡村建设的艺术作品传播小镇文化。
小镇文化,是馆陶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探索,目前已形成鲜明特色。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长久。美丽乡村建设在小镇文化的带领下必然是一份美丽而持久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