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态度散论武术发展

2016-12-16 13:29白俊亚闫士芳
武术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武术发展

白俊亚+闫士芳

摘 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整理袁镇澜先生结合自己的学术经历论述的中国武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武术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武术人文教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将这些重大武术问题具体分三类,分别为中国武术发展畅谈、中国武术教学和中国武术人文追问。结论:武术文化态度起到先决作用;武术发展的重点在武术教育;武术教育中打练结合是关键点;武术之“打”的实施需要借鉴各国武技;武术趣味性和时效性可以参考传统武术练习方法;武术发展需注重“儒侠”人格的培养与坚守。

关键词:文化态度 武术 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11—0015—04

1 中国武术文化态度说起

在讨论之前,必须明确武术发展的文化态度。因为“不同的文化态度和抉择,决定了中华武术进入现代境遇时的不同走向和不同命运。[1]” “对书中所涉及中华武术进入现代竞技武术语境的问题研究,原初也力图在技术层面加以解决。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技术层面虽然能够有效地设计出操作体系,但是如果不能在文化层面有效地解答这一问题,那么任何操作体系都将被某种文化评判击得粉碎而失去意义,所以单纯从技术层面出场的解决方案都将因此劳而无功。[1]”由此可见,武术文化态度和文化抉择的先决重要性,大而化之,文化态度主要有三类,分别为:文化保守主义主张原封不动地继承传统;文化激进主义强调文化与时俱进的变化、多元文化融合主义注重多元融合与开放的态度。很明确,若一味坚持第一种文化态度则可能会导致传统与现代,中国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决裂的后果,若取第二种文化态度,传统武术一味追新逐变,势必造成现代武术成为无源之流,无本之木。而第三种则兼顾传统的同时,关照现代意义,认为“中国武术的竞技化是一种出场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武术文化的多元化将成为主导武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理念和特征[2]”。 所以,第三种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文化态度。而之后袁先生的观点以及笔者不成熟的思考,将在这一文化态度的基础之上展开。

2 中国武术发展畅谈

走过千年的武术,曾经历过一系列的打击与摧残,而民间武术的发展情况却出乎意料的有声有色。与此相反,1978年改革开放后,30多年间,物质条件充裕、经济更加繁荣,而武术发展情况也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结果截然不同——武术日渐被冷落。“历劫之物,良足念也。”根据自己留学日本,对日本武技历史的研究的经历,袁老发现:无独有偶,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日本武技也曾出现相同的境遇,通过现代化的改革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繁荣发展。当前武术的尴尬局面是武术自身出现了问题,应该借鉴日本武技的现代转型发展武术事业,如何转型呢?在《从术至道——近现代日本武术发展轨迹》一书的《后记一》中他这样说:“日本武术正是在坚持真实格斗与保证人体安全的矛盾中改革发展,所以才能够最终完成了武术的现代化转型。[3]” 。

在发出中国武术现代转型质问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明确武术的整体发展状况,现在的武术发展如何呢?如大家所见,当代武术分为武术套路和散打,竞赛也是根据这种分类进行,一边是套路比赛,追求“高、难、美、新”,更加注重审美表现,逐渐远离了技击格斗的意义。我们不得不承认,武术在审美方面不及舞蹈;在表演方面,不如戏曲,这些对比,道出了套路竞赛的尴尬境地;另一边是散打比赛,强调拳打脚踢,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专攻要害,一招制敌是最好,但是其与文化却没有了深切的交融,甚至背道而驰。而从两者共同的特点出发,两者都具有高难度,高强度,高危险度的特点,只有少数学习者能够学练。而武术更为终极的目标是为了普及武术,繁荣武术,传承武术文化,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借助学校教育的平台。需要说清的是,我们并不否认竞技武术发展,甚至还可以说,任何武术新形式的出现与发展,都将有利于武术整体的发展。在保持竞技武术的发展势头的基础上,相信为其它武术形式添薪加火总不为过。

3 武术教育——武术现代普及的关键平台

3.1 问题

在这次讲座中袁老明确指出,“吸引青少年参加武术学习”是一个切入点。既然有了这个切入点,那么问题自然就来了。现在青少年的武术学习情况到底如何呢?我们应该如何吸引青少年来学习武术?青少年又应该怎样认识真正的武术呢?对于武术,远离技击和夸大技击都是认识武术的两个极端,“不及”不行,“有过”更是不可。在青少年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对于武术的认知直接影响了他们对于武术的兴趣。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认知情况到底怎么样呢?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认识武术的呢?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认识武术的途径是功夫影视和武侠小说;进一步调查发现,被问到所喜欢的武术内容时,学生写道:降龙十八掌、北冥神功、醉拳、猴棍、蛤蟆功、猴棍、轻功、跆拳道、柔道;小学生们更喜欢学的是一些影视中比较酷的动作和一些简单实用的招式;还发现,在小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凡是与“打”有关的都是武术[4]。从以上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功夫影视已经成为传播武术的主要途径;第二,青少年的武术认知偏差已经到了必须重视并引导的地步;第三,在功夫影视观众的意识中,武术与世界其他格斗术认知界限模糊;第四,在功夫影视观众意识中,武术是非常能打的(这一点或许正是我们必须坚持打练结合的缘由之一)。

总之,真实的武术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不容乐观。由于当代功夫影视剧的过度渲染,导致了人们对武术普遍的误读,认为学习了武术就可以飞檐走壁,隔山打牛,就可以刀枪不入。加之域外武技的凶猛冲击,还原武术的本来面目已经成为当今武术发展的关键问题,如果放任自流的话,后果将会导致武术失信于国人,失信于社会,失信于国家。笔者认为,还原武术本真的重任,武术教育须担当之。武术教育中青少年武术的认知则是突破点。除了的功夫影视展示的“神话化[5]”武术之一面。现实生活中的武术,还有一拳一腿,一攻一防,大道至简,简单而真实的一面。

3.2 对策与实施

这一节主要介绍具体解决方法。这一部分主要包括打练结合、妥善解决实战与安全的矛盾、精选套路、武术教学标准化和武术教学效果和趣味这几个方面。

以上几点,都是针对武术教学而言的,而教学重在普及。普及的实现就要吸引更多的练习者。

因此袁老指出应该打练不可分,实质上,笔者认为打练结合是对传统武术的回归,主要指传统武术技术训练体系的回归。打与练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武术完整的技术训练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可分离。

袁老还认为,武术教学内容须经整理达到系统化,制度化,技术由易到难,理论由浅到深,设置大纲,教学年限、进度、技术晋升等等,这些可以借鉴国内外的学校教育模式,如技术考核晋升方面可参考或引入日本武道的段位制度,按照技术与理论考试进行段位等级的审评,初级学习的青少年宜在二个月或半年时间,评审测试一次,及时晋升,以资鼓励,是每一个学生和家长都能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到高水平时,考试时间要延长,一年规定的时间中进行一次,考试评审的制度需稳定,方法要严格细致,这样才能具有公信力,其实这就是真正的“段位制”。

在技术内容得到保障之后,套路训练又变得重要起来。因为没有套路的中国武术,将导致其中传统文化性的流失,最终成为“拳击”“西洋击剑”之类单纯的竞技运动。武术文化性与套路形式有密切的关联,因为套路是中国武术与西方武技表现形式上的最大的不同,“套路是技击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6]”。但在套路演练中定要杜绝出现“卖笑”式的谄媚之态。中国古代“江湖卖艺”是被人看不起的,当事人多是因穷困之原故,这不能不说是武术潦倒的表现。日本武术在明治维新后,一段时期,也曾出现这样的类似情况,当时由于武士特权被取消,武士的生活来源无着落,因贫困而“击剑兴行”(即聚众卖艺),对这段历史,日本武士界是羞于提起的。

在当代,从艺术或者养生的角度出发,中国武术很有可能成为上流社会的文化精品,其套路表演也很有上升为高品位艺术的潜力,因此,在套路选择必须“少而精”,绝不可滥。这一点,虞定海先生在接受《易功夫》记者采访时,也说过:“武术套路杂乱,必须筛选有特色的套路。”同时,套路内容一定要重视技击的真实性,精神上追求威武、培养高雅的武士风度。

在武术训练时效性和教学趣味性方面,笔者认为应该使用各种不同的传统武术练习方法来实现训练时效性和教学趣味性。武术拳种数百种,相应的每个拳种的传统练习方法则亦有上百种。而提出使用这一建议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时效性。所谓时效性,通俗地讲就是短时间内练习武术,可以达到良好的技击格斗的效果,而无需经受“太极十年不出门”的磨练,简而言之,就是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不能不到传统武术本体中去钩沉探隐。“殊不知,许多传统练习方法在锻炼某种素质的同时,也使人体与技击有关的其它素质得到了发展,表现为一种练习效果的整体化发展。比如在湖南等地区就流传着一种传统的武术外练的练习方法,“握棍翻腰”“单腿穿凳”,既练柔韧、力量等整体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该类武术项目所特别要求的身法。对于这一武术项目,与之相对应的传统武术练习方法是现代训练方法望尘莫及的[7]。”(2)趣味性和式微趋势。没有相关研究报道趣味性和式微趋势的相关性系数到底有多高?但是从人类的“好奇”“猎奇”心理出发,又有“物以稀为贵”佐证,笔者更坚信呈现式微趋势的传统武术练习方法,可以在现代年轻人中间找到尊贵的位置。首先,往昔武术有内练、外练二法,现今竞技武术发展迅猛,内练之法,比如桩功、纳气、敛神、养精等等方法似被忽视。其次,对于一般的现代青少年,对于这些练习方法,更是所知寥寥。若是整理出来,教师加以引导教学,效果定不会差强人意。整理传统武术练习方法,并纳入中、高等武术教学,促进武术发展,更是大有好处的,甚至可以为现代奥林匹克项目的教学和训练提供借鉴参考。最后,这种练习方法还可以缓解单纯的压腿、下叉等练习方法的单调感和枯燥感。现在首要任务就是要对现有传统武术练习方法进行整理,筛选出符合人体科学原理之“良方妙法”,当然会有一个去粗取精过程,然后善用之。

除此之外,在中国武术的教学趣味性而言,每年寒暑假期,学校或者教师可以对武术学员进行一次4—7天的武术短期野外培训,带学生认知自然伟力、追寻江海的广大,体悟武术所谓的“天人合一”境界。也许遁入自然的武术世界,对于武术的认识会更加深化一步,更能切身感受中国武术别样的美。

4 中国武术的人文追寻

4.1 中国武术人文追问

在人文知识学习这一方面,袁镇澜先生在自己的教学课堂上曾经为学生精心挑选了100位世界名人,并通过自己的细心整理,效仿《三字经》的内容为这些名人立言,袁老现场就为我们举了个黑格尔的例子“黑格尔,德国人,辩证法”,在每次上课之前讲给学生们听,就这样一学期过去之后,100个世界名人与他们的主要贡献,潜移默化之间进入了他们的视野;在伦理方面,懂得道德的重要性,学会谦虚,尊敬他人。邱丕相先生也要求武术博士研究生在求学期间至少要与30位文化大师“见面”[8]。其实乔凤杰先生也提出同样的灼见,“笔者(乔凤杰)认为,重申中国武术的人文追求,再建中国武术的人文理想,恢复中国武术固有的人性魅力,可能是当代中国武术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保持中国武术之民族性所必须[9]。” 饮过人文之杯,必定可以让武术熠熠生辉。

可能有人会说,“我是搞体育的,我是搞武术的,跟我谈历史有什么用?跟我谈文学有什么用?” 张洪谭先生在《体育和哲学》中说的一句话:“应该说希腊哲学不是体育人研习哲学的重点,但缺此一环的知识体系就架构不稳。[10]”。那么,对于武术的研究工作,定不能缺失中国传统哲学的研读。方东美先生曾说过:“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换言之,哲学不能当饭吃,但是能使人知道吃饭是为了什么。[11]”。两位先生虽然在不同领域,但思想却那么亲切而熟悉。它们的话语不正说明了体育与哲学,武术与哲学研究的必要性吗?

如果以上说法还不足以说服你,那么笔者就再套用郑也夫先生的话试一试,“我们不应该画地为牢,更不应该把自己卖给某个学科或者运动项目。”所谓部分或某一个学科或者某一个运动项目仅仅是我们窥探文化整体的窗口,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其实每一个学科之间其实都是有着冥冥之中的联系的。这让我们想起某位思想家所做的一个比喻,哲学家、美学家、科学家都在攀登同一个金字塔,不同的是,他们则在不同的侧面上,目标都是金字塔顶,“攀登的越高的人彼此距离越近”,那么他们的相似点就越多,“层次越低的彼此距离越远[12]”,则反之。反观体育,深思武术,不正是也处在这金字塔的一个侧面吗?相信,这个故事也一定回答了某些人对体育或者武术的“污名”责难,比如有的人说练体育的人,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练武术的人,都是粗暴蛮横,不讲道理等等的说法。就在攀登金字塔的过程中,(武术)体育会遇到在其他领域都会遇到的相似问题,所以我们要读哲学,读历史学,读社会学等等多个学科,这样不仅可以审查“别人怎么思想,怎么提出问题,他的问题与你的问题可能相关,也可能相关很弱,那还有用吗?当然有用,那就去看他怎么解题,看他解得多高明。[12]”其实西方大学问家培根早就给我们指明了道路,他说:“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哲学使人深刻,逻辑使人善辩,伦理学使人庄重。[13]”这或许才是袁老带领学生们“结识中外名人“的本意吧。

翻看知网最新文章时,偶然觅得张珂,李彬的一篇题名为《既要读书,又要看报——浅析研究生的读书学习》[14]的文章,阅读完毕之后,才发现学术研究更崭新的天地。

4.2 中国武术“人格”之追问

袁老认为武术学习的目标不仅包括技击技术层面,还要指向意志、人格的培养,这样才能完成从术至道的升华,这样的升华过程就是弱者变为强者的过程,使强者变为武者的历练,此境界的武者便有了身体与精神的家园。这样的武者自然也会同情弱者,礼仪备至,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使然,定不会因格斗的学习而走向粗暴野蛮的境地。笔者一直认为真正的中国式的武者,是隐退的贵族,是寂寞的贵族,是儒雅的贵族,是真正的贵族,这里的贵族无关财富,只论精神与人格。袁老还指出,培养人格优先于技术,这里所谓“人格优先于技术”(当然并不是说忽视技术)。其实很多武术前辈都很注意这一点,比如乔永香先生在授徒讲拳时,经常强调:“武术之道,在于做人”,“从广义处讲,武术包括了习武的所有行动和原因,这样,武术之道也就包括了诸如做人之道的内容。[15]”拳谚中也有“习武先习德”“礼在艺先”之说。这里我想说一说,为什么我们那么强调人格呢?

因为“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人格[16]。”从第一代儒学大师开始,就在淤泥中构建出了自己的理想设计[16],儒家看来,最合适,最理想的人格预设,就是去做一个君子。这种理想设计一旦产生,中国文化的许多亮点都向那里滑动、集合、灌注、融合[16]。因此,“人格在文化上收纳一切,沉淀一切,预示一切[16]。”因此“君子”包罗万象,非同小可[16]。

我们认为袁老所谓的“人格”,就是中国武术中理想人格的预设,这种“人格”是复合型的,那就是“君子”和“侠”的结合体——称为“儒侠”。

参考文献:

[1]李 龙.深层断裂与视域融合:中国传统武术进入现代视域的文化阐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2.

[2]陈振勇.奥运语境下武术文化的发展与审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148.

[3]郑旭旭,袁镇澜.从术至道——近现代日本武术发展轨迹[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299.

[4]于 昕.北京市小学生对武术态度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6:25.

[5]李义杰.文化与资本——基于中国武术文化资源资本转换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175.

[6]邱丕相.对罗玲娜“中西文化比较视角下的中西武术及中华武术的西方推广”一文的述评[J].体育科研,2013(1):47-49.

[7]朱 东,谭小勇,姜 熙.武术传统的断裂与武术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东方道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19-23.

[8]马文国.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武术教育与学校武术[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07:138.

[9]乔凤杰.对儒道释思想的武术人文考察[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3):69-74.

[10]张洪谭.体育与哲学[J].体育与科学,2012(2):7.

[11]傅佩荣.哲学与人生[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68:1.

[12]郑也夫.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63.

[13]培 根.培根论说文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219.

[14]张 珂,李 彬.既要读书,也要看报——浅析研究生的读书学习[J].新闻记者,2014(9):9-12.

[15]乔凤杰.传统武术的道与术[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4):8-12.

[16]余秋雨.君子之道[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On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from the Cultural Attitude——Ideas after the Lecture of Yuan Zhenlan

Bai Junya1 Yan Shifang2(1.Handan College ,Handan Hebei 056006,China;2.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ijiazhuang Hebei 050041,China )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he article finished speeches of Mr. Yuan Zhenlan on his academic experience and Chinese Wushu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on a series of major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Wushu humanities education. The major problems of Wushu facing a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respectively, the problems of Wushu development; the ones of Wushu teaching; the ones of Wushu humanities pursuit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Wushu culture attitude plays a vital role; the focus of Wushu development is on Wushu education; the key point of Wushu education is the fight and practice combination; Wushus "fight" need referring other countrys fighting skills; the interest and timeliness of Wushu can refer to the traditional Wushu practicing; development of Wushu should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nfucianism chivalrous personality.

Keywords:attitude of culture Wushu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武术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华武术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武术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对外武术专门人才培养初探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