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
【摘 要】滔滔的黄河水通过扬水提灌工程被不断送上亘古荒原,在宁南山区干旱荒凉的大地上呈现出片片绿洲,创造出宁南山区的一个又一个“塞上江南”,为灌区群众的脱贫致富、农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字】扬水站;工程效益;老化情况
扬水站是利用水泵提水灌溉田地的工作场所。宁夏固海扬水工程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第一座大型电力提灌工程,由同心扬水工程和固海扬水主体工程组成,设计流量28.5立方米每秒,总投资2.79亿元,设计灌溉面积4.3万公顷。
一、机电扬水站的基本情况
(一)扬水站的产生背景
固海扬水工程是宁夏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扬水提灌工程,覆盖了市内8个乡镇,灌溉面积91.17万亩,每年供水量约1.85亿立方米,为宁夏市人畜饮水、农田灌溉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灌溉管理采取统一调配,分级管理;配水实行“预购水票、凭票供水、计量配水”的原则;干渠由固海扬水管理处管理,支斗渠以下由乡村群管组织或用水者协会管理。固海扬水工程是保障宁夏市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对宁夏市脱贫攻坚站具有重要意义。
(二)扬水站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固海扬水工程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1975年6月开始兴建,1978年5月建成投运的同心扬水工程,设计流量5.0立方米每秒,工程投资0.09亿元,设计灌溉面积0.67万公顷。第二,1978年6月动工兴建,1986年10月竣工的固海扬水工程设计流量20.0立方米每秒,工程投资2.11亿元,设计灌溉面积3.8万公顷,世纪灌溉面积5.37万公顷。第三、1988年3月开工建设,1992年1月竣工的世行灌溉工程。工程总投资2.98亿元,设计流量28.5米每秒,现有效灌溉面积60.77万亩。渠道干渠总长260公里,各类水工建筑物700座,配水斗口200个,建有扬水泵站21座,150台套机组,总装机容量100575千瓦,18座变电所,总容量124770千伏安。
(三)扬水站的存在意义
固海扬水工程负担着灌区60多万亩的灌溉、24万多人口及20多万只羊畜的饮水任务,同时还担负着灌区周边山区群众及羊畜的饮水任务。固海扬水管理处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灌区人们服务的思想,以扬水安全生产为中心,以保证灌区灌溉、促进宁南山区经济繁荣为己任。工作人员和当地人民共同努力和管理,确保着灌区农田灌溉和群众饮用水的安全,宁夏固海扬水站为中部干旱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机电扬水站的工程效益
(一)社会环境效益
社会环境效益是对人们在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资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社会活动对环境后果的衡量。固海灌溉工程建成以后,灌区不仅摆脱了往年因干旱缺水人们饮水困难,粮食不能自给自足的问题,确保了人民群众吃粮不用再靠粮食返销,花钱不用再靠救济、吃水不用再靠拉运、生产不在靠贷款而且扬黄河灌区的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的用水也得到了强有力的保证。固海扬水灌溉区是宁夏中部干旱地区最早建设并且是最完善的电力提灌系统,它为少数民族自身团结稳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为宁夏中部干旱地带人民生活自给自足和农业稳定生产提供了基本的条件,是山区经济、生态、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经济效益
扬水站的建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扬水站建成以前,由于农业生产水平低,所以在丰收年份尚可维持山区群众的口粮,可是一旦减产,他们的生活就会陷入困境。但是这些问题在扬水站建成之后全都迎刃而解。20世纪末,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宁山地区久不降雨,山区粮食几乎颗粒不收,但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灌区的粮食获得了连年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18多亿千克,农林业以及牧业总收入28亿元,灌区人均收入达到1400元。尤其在中央一号文件落实的2004年,农民种粮热情高涨,灌区经济效益更是达到新的高度:灌区总收益近6亿元,其中农业收益占到总收益的三分之二,林业收益近1亿元,畜牧业收入0.8亿元,粮食总产3.2亿千克,人均收入近2500元。四年之后,灌区粮食总产量达3.8亿千克,农林牧总收益达9.7亿元,人均收入相比四年前增加了100余元,是工程建成之前的120倍。除此之外,山区群众迁入新灌区后,随着收入的增加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努力打破以往固有封闭模式,不断加强县乡村之间的技术文化沟通,提高灌区人们的生活质量,维护稳定灌区周边地区的社会秩序。在大家的努力下,宁山灌区呈现出民族团结、社会安康、人民安居乐业、经济蒸蒸日上一片祥和的生活景象。
(三)生态效益
扬水工程是提水灌溉中一项主要的灌溉水利设施。机电扬水站投入运行后在农田灌溉、抗旱保丰收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机电扬水工程的实施,减轻了人为行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控制了生态持续恶化的局面,使得自然植被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大大减轻了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程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固海扬水工程的建设,不但极大地减轻了山区人口压力,配合了山区退耕还草的工作,改善了山区生态环境和气候而且在人民群众的努力下,整个灌区已经成为新的粮食主产区,千古荒原变身富饶绿洲,使宁夏成为全国唯一荒漠化逆转的省区,让上万群众脱贫致富。
三、机电扬水站的老化原因
(一)骨干工程老化严重
在扬水站建成初期,所有设备都是都是崭新的,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使用大都达到工程规定的寿命年限(《水利经济计算规范法》规定机电设备工程寿命只要坚持维护20年,水土建筑为25年),可是现在仍然在负荷运转,发挥效益的效益只会大大的衰减,剩余的也大部分都已经使用超过十年。据调查机电设备的平均完好率只有60%,最高70%,最低8%,出现问题的站都是在15年以上。主要受水能的锈蚀,气蚀导致机械磨损老化,尤其是运转件,易损问题更多,而以前的老型号配件无处购买,机组效能明显降低,这些都直接导致扬水站效益衰减。除此之外,由于水泵的叶片,叶轮外壳,水泵主轴,橡胶轴承等磨损十分严重,加上扬水站的工作量大,很容易就造成机组运转震移较大,使整个厂房都有轻微的动摇。还有一点很容易被忽略,那就是排水量少降水量多年平均没有达到设计标准,可能大家对这点只敷衍一笑,关注点还是更多的会放在机电设备问题上,但是机电设备只要坚持维护虽然不能完全抵制磨损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长设备使用年限,而水泵气蚀是无法排除的,而且流量减少,耗能不减,效率降低,排水时间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提高了成本。
(二)运行经费短缺
老化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物质的客观发展规律。据统计二十年以上的12个泵站,已超过《规范》规定20年工程寿命,但使用仍在继续进行。其中关键的原因就是运行经费短缺,毕竟更换扬水站的设备不像我们平时随意买个东西,而且由于水价不到位,财政补贴减少,经费短缺,运行单位长期负债运营,无法负担起更新更换设备的资金。可能这时候有人会问,那为什么不定期检查维修呢?这样不但可以节省更换设备的资金而且还可以延长设备使用年限。但是保守估计,进行一次大型检查或者维修至少投入100万元,而大部分扬水站根本负担不起。除过经费短缺这一主要原因,有些次要原因也是不能忽视的,比如说某些扬水站管理技术水平较低,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技术水平与设薪要求技术条件不相称,导致员工不能有效利用设备,这也是工程加速工程老化的原因。
四、总结
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人与水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人与水斗争的实质是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谋求人与水的平衡。水利工作的根本目的、根本出发点以及水利设施的基本保障作用,就是要使水的平衡维持在人们所能允许的范围内。扬水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以扬黄河灌溉为例,扬黄河灌溉不仅为宁夏中部干旱地带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水资源发展,而且为我国西部干旱荒漠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提供了实践经验。但是想要扬水站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就要尽快立项解决扬水工程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焦利民;三岔口扬水站更新改造工程经济分析[J];科技展望;2016;22:234-236 .
[2]袁泽生;扬水站的现状与发展设想[J];中国电力教育;2011;03:84-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