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平,赵星财
(黑龙江省林业监测规划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肇源县第五次沙化荒漠化监测结果动态变化分析
李新平,赵星财
(黑龙江省林业监测规划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应用三防移动终端设备,根据全国第五次沙化荒漠化监测结果,对大庆市肇源县两次监测结果进行动态变化分析,总体看固定沙地、沙化耕地、明显沙化趋势土地均减少,防沙治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地理信息;沙化荒漠化;动态分析
1.1 地理位置及范围
肇源县地处黑龙江省西部,松嫩两江左岸,长春、哈尔滨、大庆“金三角”的中心,位于45°23′—45°59′ N,123°47′—125°45′ E。西北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大庆市,北与肇州县,东与绥化市肇东市接壤。西南以松、嫩两江主航道为界与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大安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宁汇区和哈尔滨市双城区隔江相望。本期监测范围覆盖全县16个乡镇,监测区总面积为413 569.29 hm2。
1.2 地质地貌
肇源县地处松嫩平原,其版图是沿松、嫩两江走向,南北狭窄、东西偏长,呈羊角状,境域东西长143 km,南北宽45 km。地势较为平坦,西部略高、东部较低,全县最高海拔110 m。境内草原辽阔,田园平整、泡沼棋布,有松花江、嫩江、八家河3条主要水系与南引泄洪工程纵横绵延全县。
1.3 气候
肇源县属中温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春季风大干旱,夏燥多雨集中,秋短气温升降明显,冬长严寒少雪。年均气温4.4 ℃,每年有五个月平均气温在0 ℃以下。每年2月气温开始逐渐回升,7月达到高峰,极端最高气温37.2 ℃;1月为最低气温为-36.2 ℃;无霜期一般为150 d左右。全年稳定通过10 ℃的活动积温平均2 914 ℃,日照时数为2 800~3 000 h。每年太阳能总辐射量117.6 kJcm-2;年均风速可达4.5 ms-1,最大风速19 ms-1, 年均大风日数20.8 d,年均沙尘日数7 d。年均降水量403.3 mm,最多年份610.0 mm,最少年份292.0 mm,最大日降水量60.0 mm。年日照天数平均81 d,多集中7—8月,总之气候能满足一年一熟的植物生长发育。
1.4 水文
肇源县水资源丰富,除大气降水外,地表水有松嫩两江沿境西、南两侧边境流过,全长242.86 km,内有八家河横贯南北,全长65.25 km,地下水总储量约5万亿m3。嫩江年均径流量209.7亿m3;松花江年均径流量为363.8亿m3。(其中:肇源镜内为4.2亿m3)。
肇源县有9处大型灌区,28处中小泵站,末梢水田水池32处,总蓄水能力1 600万m3。 地下水资源十分丰沛,2013年总量达51.4亿t。
1.5 土壤
该县土壤受地势、水文、气候条件的综合影响,主要由风沙土、盐碱土、黑钙土、水稻土及草甸土构成。其中风沙土是该县的主要土壤,分布范围广,质地一般为细砂,受风力搬运形成沙垄、沙丘、沙岗、风蚀坑及风蚀洼地。
1.6 植被
肇源县植被主要以草原植被为主,在沙地上生长的天然木本植物有榆树、稠李等。人工林以杨树为主,其次为樟子松等。草本植被有碱草、星星草、碱蓬、沙蒿等。沿江低洼地以草甸植被和沼泽植被为主,有小叶章、三棱草、苔草、芦苇、灌木柳等。同时盛产防风、甘草、桔梗、知母、柴胡、龙胆草等药材上百种。
2.1 前期准备
为保证沙化土地监测工作的有序进行,对前期的监测资料进行核实和校正。对乡(镇)、县(市)的调查界线和行政界线进行认真核实和校对,利用高清卫片结合2009年调查结果将原小斑界线进行重新区划,并判读地类,将修改后的矢量界线叠加到卫片上,装入平板电脑。通过实地验证,建立不同地区、不同时相遥感影像的解译标志库。根据不同地类的不同影像对小班进行修改。
2.2 外业
使用“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系统” 移动设备端进行现地核实图斑界线、核实各项调查因子,按要求建立现地调查图片库,获取沙化土地和其他土地类型面积、分布及其他方面信息。 外业调查采用2012年至2013年1∶2.5万比例尺SPOT5卫星影像为基础,使用平板电脑现地对小斑进行核实、区划、修改并添加属性因子。
2.3 内业
2.3.1 将数据导入台式机,使用“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系统”桌面端对矢量数据及属性数据进行整理和修改。
2.3.2 统计:利用“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系统”桌面端当中的统计功能求算统计表。
2.3.3 面积求算:以高斯—克吕格投影地形图图幅理论面积为基础,按照电脑计算面积为准。
3.1 两期沙化土地面积变化
3.1.1 本次沙化土地面积54 582.43 hm2,总共减少了2 129.56 hm2,人工固定沙地减少322.03 hm2,天然固定沙地增加3.73 hm2,沙化耕地减少1 811.26 hm2,其中新站镇的人工固定沙地减少了806.54 hm2。主要原因是上期地类为天然草地的本期已开垦成水田,使相应面积的固定沙地转为非沙化土地,而二站镇的人工固定沙地增加了616.14 hm2,原因是上期地类为耕地而本期为草地或灌木林地,使相应面积的沙化耕地转为固定沙地;古龙镇固定沙地减少了454.08 hm2,原因是上期的天然草地本期已开垦成水田,使相应面积固定沙地变为非沙化土地,义顺乡沙化耕地面积减少了628.88 hm2,主要原因是上期地类为耕地本期地类为天然草地,使相应面积的沙化耕地变为固定沙地。
3.1.2 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减少3 166.15 hm2。古龙镇的明显沙化趋势土地减少了1 289.52 hm2,大兴乡的明显沙化趋势土地减少了917.28 hm2,民意乡的明显沙化趋势土地减少了460 hm2。
3.1.3 非沙化土地面积增加5 296.42 hm2。古龙镇的非沙化土地面积增加了1 524.66 hm2。
3.2 植被盖度变化
全县植被盖度增加643.87 hm2,植被盖度<10的沙化土地面积减少3 046.25 hm2,植被盖度(20-29)的沙化土地面积增加80.9 hm2,植被盖度(30-39)的沙化土地面积增加了2 176.92 hm2,植被盖度(40-49)的沙化土地面积增加了30 856.77 hm2,植被盖度(50-59)的沙化土地面积增加了15 178.26 hm2,植被盖度(60-69)的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5 370.75 hm2,植被盖度(70-79)的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21 818.06 hm2,植被盖度(≥80)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17 413.92 hm2。
4.1 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土地沙化的现状、趋势及危害严重性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
4.2 没有正常的投资渠道。体现在投入少,资金严重短缺,国投资金每667 m2不足百元,沙区各市、县财政经剂比较困难,给防沙治沙工程的正常实施带来了很大困难。
4.3 治理措施及手段单一。目前的主要治理措施是以生物治沙为主,但树种单一,集中连片,在沙区种植多年生灌木和草本植物及采取其他非生物工程措施很少,容易引起病虫害的发生。沙化治理虽然呈现出局部好转,整体效应不明显。
4.4 “三北”防护林营造林工程、“退耕还林”营造林工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各种自然、人为的原因,草地退化、人工林枯死的情况依然存在。
4.5 草原载畜量过大,超载放牧造成草原沙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局部利益面前显得很脆弱。
防沙治沙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宏伟工程,必须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从长期的研究和生产实践中总结经验,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理对策。
5.1 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根据不同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制定统一的防沙,治沙规律遵循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突出重点的原则,实行分类指导,分别轻重缓急,明确目标,有计划实施。
5.2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因需开发要根据实际情况,危害种类和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要优先考虑和人民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急需治理,见效快,条件具备的项目。把那些治理难度大,耗资高、条件不具备、与国计民生关系不大的放在后期。
5.3 以林草为主,多种措施科学合理配套,实行综合治理
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措施是大力发展林草植被,因地制宜实行多种措施综合配套,提高物资循环和能量转化效率,以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
5.4 在产业结构上实行农林牧副渔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多层次利用,立体开发。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合理利用土地,充分利用空间,不断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实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5.5 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采取防、治、用相结合
首先要加强对现有资源的保护,防止进一步破坏。对已经破坏的资源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使之尽快恢复,进行综合开发、充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化,通过改造利用获得综合效益。
5.6 依靠全社会共同治沙
充分依靠各行业、各部门、依靠广大群众共同治沙;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实行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多管齐下,多路进军,联合治沙、综合开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要广泛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各行业、各部门的力量,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办事,精心组织、真抓实干,只有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把治沙事业搞好。
1005-5215(2016)11-0086-02
2016-10-12
李新平(1982-),辽宁庄河人,大学,高级工程师,现从事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工作.
X171
A
10.13601/j.issn.1005-5215.2016.1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