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明
(凤城市林业调查规划院,辽宁 丹东 118200)
红松嫁接苗优质繁育和管理技术
张英明
(凤城市林业调查规划院,辽宁 丹东 118200)
文章根据育苗实践,归纳和总结了红松嫁接苗幼林时期的管理技术要点,侧重于嫁接苗幼苗期的水肥越冬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管理,为红松嫁接优质苗培育提供帮助。
红松嫁接苗;优质繁育;管理技术
红松(PinuskoraiensisSieb. et Zucc.) 在辽宁东部山区有广泛的栽培,是营造果材兼用林和生态林的优良树种。许多作者对红松育苗和嫁接技术进行过研究[1-3],以往红松育苗都是用种子繁殖的实生苗。由于种子采集于不同目标树,因遗传基因的复杂性,子代往往产生较大的分离,在冠型,树高和干性以及结果习性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这对培育目标为果材兼用经济林来说,不利于获得较好的立木蓄积量和果实产量。2012—2015年,凤城市不同国有林场苗圃采用红松嫁接技术措施,繁育了大量的嫁接苗,采用选定的优质种子园母树和优质林分的目标优树枝条,进行了实生苗的换头枝接。这对实现红松林分的优质、高效、目标管理有着重大意义。
于红松休眠期土壤上冻之前,选择红松种子园和优质林分30 a以上的结果母树为采种母树。要求采种母树树冠圆满,树干通直,侧枝伸展,结果量较大,无病虫危害和机械损伤。采种之前对选定的母树进行登记打点标记,建立母树档案。
在次年春节或正月十五以后,采集树冠外围1年生枝条,按50枝捆绑并注上标签,统一放入贮藏窖中贮藏。
贮藏窖深1.8m左右,长度和宽度按所需贮藏的接穗量而定;为了降低窖温,在贮藏窖内,可采用填雪和埋冰的方法,保持窖内温度在0 ℃左右。
当清明化冻后,一般在谷雨季节,当红松树液开始流动,树皮离皮,形成层处于活跃期时开始嫁接。
嫁接分2种方法。一种是实生苗裸根嫁接;另一种是林地幼林嫁接。
实生苗裸根嫁接可在棚内或室内进行,采用舌状嫁接。
一般情况下,棚内和室内嫁接,每人每天嫁接600株左右,嫁接速度快,质量要好于林地幼林嫁接。由于早春室外空气温度低,接口形成愈伤组织较慢;而棚内栽植,气温变化在10~28 ℃,又利于嫁接苗伤口愈合,并比林地幼林嫁接苗生长期延长10~15 d。苗高和地径生长量比林地幼林嫁接提高15%~21%左右。
林地幼林嫁接也应在红松砧木形成层活跃期,在辽东可在4月25日左右进行,采用舌状或劈接,接穗的粗度最好与砧木相当,但多数情况下要满足接穗粗度等于或小于砧木粗度,用绿色或白色塑料条捆扎接口。一般情况下,经过20 d左右,伤口就能产生愈伤组织,并能产生表皮组织将伤口愈合。要在产生愈伤组织时解除捆扎的塑料绳,而应在7月上旬红松新梢长到一定高度和愈伤组织老化后用刀划开绑绳。
3.1解绑和除萌
嫁接成活后,无论是棚内嫁接苗还是林地幼林嫁接苗都要控制砧木萌蘖,在生长期内发现萌蘖应立即抹除。在生长期内对双头枝进行去弱留强处理,防止影响主干通直度。
3.2施肥和水分管理
在苗木生长速生期,一般在6月上旬,结合浇水,每666.7 m2撒施尿素25 kg;在7月中旬结合浇水每666.7m2撒施尿素和硫酸钾各20 kg;雨季7月中旬~8月上旬注意防涝,做好排涝准备;立秋后在苗木正常生长情况下,要注意控水,防止浇水过多,产生贪青徒长。
红松嫁接苗易发生落针病和根腐病,应加强防治,坚持治早治小治了的方针和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原则。
4.1红松落针病的防治
落针病易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应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防治过量施氮导致徒长,感染落针病。据调查落针病发生期多在7月中旬和8月上旬,正值高温多湿期,应注意排涝并保持土壤较好的通气性,防止土壤板结。发病时,可喷洒福美锌1 000倍,每10d喷1次,连续喷3次。发生量较小也可以拔除病株烧毁,防止病菌传播。
4.2红松根腐病的防治
根腐病多发生在幼苗受地下虫害和机械损伤的情况下,生长势衰弱容易遭受根腐病原菌的侵染。通常情形下,幼树在遭受该病原菌侵染后,会出现枯萎现象,最终导致整株枯萎死亡。采用800倍的多菌灵灌根,或喷洒百菌清1 000倍,每隔1周喷洒1次,连续喷洒3周左右,发现少量病株应及时拔除并用生石灰进行土壤表面消毒。
4.3红松嫁接苗虫害防治
危害红松嫁接苗的主要虫害有松梢象虫和红松球蚜。主要危害枝梢和针叶,必须认真进行防治。
4.3.1松梢象虫的防治松梢象虫主要危害苗木的主梢和侧枝嫩梢。受此危害,幼林生长量降低和林相不整齐,严重时形成残次林,降低林分质量。发现松梢象虫时及时喷洒氧化乐果1 000倍,严重时可补喷吡虫啉800倍,可有效地解除松梢象虫的危害。
4.3.2红松球蚜的防治红松球蚜主要发生在红松幼苗和幼林期,主要危害嫩梢和嫩叶,通过吸刺性口器吸食嫩枝和嫩叶的汁液。受其危害,针叶变黄,嫩梢枯萎,生长势明显衰弱,严重影响生长量。对红松球蚜可喷洒杀螨灵1 200倍或喷洒氧化乐果1 000倍进行防治。一般情况下,栽培密度较大的红松幼林危害较重,可采用营林措施加大植行距和减少红松纯林比重,营造多树种混交林等营林措施进行有效控制,减轻红松球蚜的危害。
一般情况下,在红松幼林地嫁接的红松苗不需要做特殊的防寒。如果进行秋季造林,在大棚内嫁接和培育的红松苗需要培土堆以提高幼林的越冬率,防止根部由于冻拔露风现象产生抽干死亡。据我们所做的试验,每株树在根部培2铁锹的土就能克服冻拔产生的抽干现象。
应在上冻之前给棚内留床或稀植苗,灌一次封冻水。防止冬季热胀冷缩现象产生的土壤裂缝和露风抽根。
因不同地点的气候和立地条件存在差异,应因地制宜探讨适宜本地区的红松嫁接苗的繁育途径和管理技术。
6.1影响嫁接成活率的主要因子是嫁接时期;间接因子是土壤温度;主要技术是形成层处在活跃期,形成层对齐和靠紧是关键。
6.2红松嫁接苗生长好坏主要是肥水管理。红松嫁接苗成活以后应适当施肥,增加幼林的生长量。施肥过程中,要注重氮磷钾肥的配合施用,不可过多施用氮肥,引起徒长会降低抗逆性,易遭受病虫危害和影响越冬率。
6.3病虫害防治主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发现病虫及时防治,提倡综合防治,从适宜造林密度和混交林树种配制的角度考虑,更有效地防治红松嫁接幼林病虫害。
[1] 尤国春,杨树军,安宇宁,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异砧红松嫁接技术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1(5):9-11
[2] 何明哲.圃地红松实生苗低砧劈接育苗技术及效果分析[J].防护林科技,2012(6):36,44
[3] 姜涛.影响红松嫁接苗造林成活率的因素分析[J].防护林科技,2016(3):38-40
1005-5215(2016)08-0118-02
2016-05-16
张英明(1982-),男,辽宁凤城人,大学,工程师,从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
S723.2
A
10.13601/j.issn.1005-5215.2016.08.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