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当代建构的方向与路径

2016-12-16 12:59曲建君
关键词:社会科学话语哲学

曲建君, 郝 丽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北京 100732)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当代建构的方向与路径

曲建君, 郝丽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北京 100732)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作为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思想先导、理论支撑、文化传承、智力支持的功能和作用。探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建构方向, 理论创新、话语创新的建构方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依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建构方向, 以及打破西方国家话语霸权,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主导权的建构方向。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以实践性、本土性、开放性为原则,做好学科发展规划、智库人才交流与培养和对外宣传传播。

话语体系;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构方向;建构路径

话语体系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已成为展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手段,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参与国际合作、国际事务、全球治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对于全面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挥着思想先导、理论支撑、文化传承、智力支持的功能和作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当前社情、国情、世情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建成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还存在与人民要求、国家发展、国内外形势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有的学科领域理论晦涩难懂,自说自话;有的学科领域把西方的学术话语体系奉为圭臬,全套照搬西方的话语体系;有的学科领域迷信西方的分析方法,用西方的方法体系分析和解决中国问题;有的学科领域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削弱甚至丧失,等等。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不强”[1]。他还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建构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方向

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是新形势、新任务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出的新命题,没有现成的道路和经验可循。邓小平曾经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的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

探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方向与路径也同样如此,需要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立场,紧密结合中国历史、中国国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建构方向,巩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之“根”

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1]。反观西方国家,他们往往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名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进行长期渗透,企图通过所谓的学术研究扰乱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认识,动摇和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学术话语权消解思想话语权[3]。因此,建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建构方向就是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地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证明中国道路的必然性和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建构方向就是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准确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以时代的话语、时代的视角、时代的方法表达、观察和解决问题,建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纵观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从毛泽东思想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理论的“改革开放”“一国两制”,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无不体现着马克思义发展的时代化特征。

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建构方向就是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哲学社会科学深奥的理论化繁就简,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转化为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道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最典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代表,“中国梦”把实现人民的梦与实现国家的梦、民族的梦紧紧地连在一起,体现了人民福祉与国家战略目标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生动体现。

(二)坚持理论创新、话语创新的建构方向,重塑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之“魂”

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命力所在,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离开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本身,话语体系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话语体系创新首先是学术研究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先导,有了创新的理论才能够指导新的实践。要积极利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成果,突破前人提出的理论、学说和范式,提出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论断。其次是话语表达创新,新的学术观点必然要求用新的学术话语来表达,要克服“言必称西”“言必称古”的表达倾向,克服理论仅限于学术“小圈子”研讨的思想,用生动鲜活的语言赋予其时代性和新的活力,让学术理论走出书斋,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让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拥有更广阔的语境,得到更广泛群体的关注和响应。

1.坚持理论创新、话语创新的建构方向要以解决实践问题为导向。理论创新、话语创新来源于实践,最终也要服务于实践,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征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是话语体系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邓小平同志曾说过,“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5]。发展中各种深层次的问题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当下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及时回应和解决改革创新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矛盾,最终形成能够解决在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2.坚持理论创新、话语创新的建构方向,要把握好时代化特征。要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提出能够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实践的新思想、新概念、新表述,让群众听得懂、易理解和真信服,潜移默化地推动话语体系的大众化、普遍化。当前,坚持话语体系创新的时代化方向,就是要研究宣传阐释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走和平发展道路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的创新性研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

(三)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依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建构方向,丰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之“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我们拥有的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它包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方法,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滋养。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夯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础,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建构方向。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个讲清楚”要求,突出“中国特色”,研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思想精华,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实现了从经济基础十分落后到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性转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实现了从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跨越。伟大的时代必将产生伟大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源泉活水。建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立足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2.坚持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话语体系建构方向。要深入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阐释中国人民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基础和历史必然,增强道路自信;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宏伟成就,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制度自信;要系统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凝炼提升实践经验,增强理论自信。

(四)坚持打破西方国家的话语霸权,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主导权的建构方向,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之“用”

当前讲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虽然是针对国内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现状提出的,但更主要是针对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的话语霸权而造成的话语冲突和话语陷阱提出的[7]。西方国家不愿看到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事实,在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国际合作等方面挑起事端、设置障碍和议题、发起制定和改变国际规则,企图继续掌控国际话语权。西方国家不愿承认也不甘心国际霸主地位的岌岌可危,以文明制高点、道德制高点、价值制高点自居,强加自己的评判标准、内外有别的双重标准,对别国国内事务恣意指责、横加干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再次抬头。总的来看,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态势与中国的综合国力及在世界上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是不相称的。因此,建构中国国际话语体系,争取和平公正的国际发展环境是很有必要的。

在国际舆论宣传领域,既要通过话语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也要利用话语针锋相对、敢于亮剑。所谓润物无声,是要以对象国民众易于接受的形式,正面宣传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传播中国思想、中国理论,讲好中国道路、中国故事,让世界各国人民正确认识中国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在国际上赢得更多国家的理解、尊重和支持。所谓针锋相对,就是要针对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双重标准、有色眼镜,在国际新闻宣传领域开展舆论斗争,重点解决哑语、失语问题。如利用西方国家遭受恐怖主义袭击事件,促使其反醒对恐怖主义的双重标准问题;利用国际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事件,促使其反思对经济理论、经济发展道路与模式的有色眼镜问题;利用西方国家干涉别国内政事件,揭露和反击其利用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颠覆国家政权的企图,等等。

在国际外交和国际合作领域,要重点通过话语争取和平公正的国际环境,尽可能为国内发展延长战略机遇期。从总体上看,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有利于中国争取和平发展环境的大局。要通过“和平崛起”“中国梦”“新安全观”“新型大国关系”等中国话语,宣传阐释中国和平崛起的道路,化解“中国威胁论”和所谓大国对抗的“修昔底德陷阱”的认识误区,消除国际上对中国国强必霸历史逻辑的疑虑。要通过“一带一路”战略,联合沿线爱好和平发展的国家开展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反制西方国家联手对中国的牵制和遏制。要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事务,推动全球经济合作治理,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处理的话语权和国际规则制订的主导权。

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

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实践性原则。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仅从经济发展领域而言,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98%的财富,中国加入WTO之后的8年多,新增长的财富则是这60多年的2/3[8]。这些巨大的成就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厚的沃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得到了巨大的繁荣发展。科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也将指导和创造新的实践,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2)本土性原则。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基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承和文化积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必须立足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基本国情,系统讲述中国历史和中国国情,深入解读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深刻指出中国故事的情节发展和中国道路的价值观取向。(3)开放性原则。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的,一切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都是马克思主义,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决定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也必须是开放性。

1.做好学科发展规划,分类支持学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很广,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1]。要实现当代中国的学术自强、学术体系创新,就必须建构起一整套能够体现中国特色、满足当代中国发展需求、与国际接轨的学科体系。(1)要以基础学科研究彰显中国特色。基础学科研究是一切建言之根基,是一切创新理论之依托。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不拘泥、不崇尚西方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避免言必称希腊、文必引西方的惯式,要结合中国历史文化背景和当下中国国情,用中国人自己的方式研究问题。要通过更多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术元素,扩展其学科研究范畴,扩展学科原有的体系结构,将哲学、文学、历史学等基础学科研究相结合,形成主体研究根深蒂固,分支研究枝叶茂盛的学科架构,囊括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彰显文化大国之底蕴。(2)要以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研究占领国际学术制高点。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代表着国家学术研究的整体水平,是对外学术交流的主打品牌,要通过支持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发展,掌握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引领学术研究前沿方向,站稳国际学术前沿阵地。(3)要以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探索学科发展新方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是学科发展的创新点和增长点,是占领学术新阵地的重要方向,需要重点培育和扶持。要克服“学术壁垒”和“学科壁垒”,深入理解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摆脱门户偏见和学派固步自封的状态,以包容的心态吸纳学术新观点,以兼收并蓄的方式丰富研究手段,扫除学科交叉障碍,促进学科创新发展。

2.加强智库人才交流和培养,以智库建设推动话语体系人才建设。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8]。要以智库建设为契机,带动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努力扩大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影响力。

“智者”,人才也,将人才培养机制体制的不断完善放在一切改革首位,有如涓涓细流,汇入江河,不断壮大形成一支懂理论、能建言、讲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人才队伍。建立健全聚贤育人机制,做到招人要准、用人要活、留人要诚。(1)招人要准。要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建立起以专题应用型和基础研究型人才相结合的评价聘任机制,改变以往论资排辈的用人模式,大胆使用专才,以理论为本、以实践为标,标本合一,多面人才共同发挥作用,构建起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聘任模式。(2)用人要活。要建立起智库人才“旋转门”工作机制,智库学者到政府部门挂职,政府官员到智库从事政策研究,通过人才“旋转”,使得政府部门的话语宣传政策与智库的对策、基础观点相匹配,形成无间隙研究宣传模式。(3)留人要诚。要搭建人才交流、学习平台,有计划地对智库人才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为国内学者搭建出国学习深造的机会,用国内宽松优越的研究环境吸引海外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用好在华留学生和外国专家力量,让人才心有所归、研有所依。

3.加强对外宣传传播,创新多维度传播平台。话语是文化的神经,传播是交流的工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9]。加强对外宣传传播,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的舆论阵地,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要继续拓展传统交流平台,积极开发网络新媒体传播手段,充分运用微博、微信、网络、世界知名社交网站等新媒体扩展传播手段,推动对外传播,形成资源共享、立体化、多位一体的对外传播格局。构建官方网络化传播平台,组织编纂中国话语辞典,联合国内外相关力量创建并丰富中国话语词条,做到囊括中国发展理念、内外政策、传统价值观、思想文化、悠久历史等诸多层面,系统性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搭建自由交流平台,以民间活动为载体对外输出中国文化,邀请国内外相关人士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主题或小话题的讨论交流沙龙。提升出版物“走出去”平台,紧密跟踪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形势,组织出版紧扣时代脉搏,密切联系中国实际的出版物,组织好出版翻译工程,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和方式进行表述,增强信任、促进认同。加强虚拟空间信息反馈平台,实时对外界重大事件、敏感问题评论进行大数据分析,及时提出对策方案,提高中国正面声音。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7)[2016-08-03].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3]侯惠勤.意识形态话语权初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2):5-12.

[4]邓小平.邓小平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4.

[5]习近平.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EB/OL].(2015-11-16)[2016-08-03]. http://cpc.people.com.cn/xuexi/n/2015/1116/c385474-27820545.html?id2.

[6]韩庆祥.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与“中国话语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5):47-50.

[7]黄卫平.对当前深化经济发展模式变革的再探讨[J].经济问题,2012(7):9-14.

[8]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EB/OL].(2015-01-20)[2016-08-03]. 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0/content_2807126.htm.

[9]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01(01).

(责任编辑: 何晓丽)

Direction and path on the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QU Jian-jun, HAO Li

(BureauofScientificResearch,Managementof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discourse system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the ideological, theoretical support,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system o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requires us to insist on the direction and route including sinicization, 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theoretical and discourse innovation, inheritance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great practice of establish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relied on, breaking the discourse hegemony of western countries and promotion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rights and leading power. Constructing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require using the principle of practicality, nativity and openness and taking feasible strategic project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plan, communication and training of think tank, and external communication.

discourse system;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construction direction; construction path

2016-08-06

曲建君(1977-),男,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学、科研管理。

B2

A

1671-6922(2016)05-0108-05

10.13322/j.cnki.fjsk.2016.05.017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话语哲学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菱的哲学
小包哲学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