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军,周 刚,马小莉,沈晓阳
(通州区作栽站,江苏 南通 226300)
通州区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集成与推广
吴 军,周 刚,马小莉,沈晓阳
(通州区作栽站,江苏 南通 226300)
在认真进行试验示范研究的基础上,集成了适合通州区大面积推广的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详细介绍了机插水稻标准化育秧技术和机插水稻大田栽培技术的技术内容与指标,总结了通州区进行技术推广的措施和收获。加强宣传发动,加大技术推广应用率,从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集成;推广应用
为推进水稻种植方式调整、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通州区作栽站十多年来针对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示范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目前,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已成为通州区水稻生产主推技术,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04~2006年,在多个水稻主产镇进行了壮秧剂对比试验和不同播期、不同播量密度不同施氮水平对比试验。通过对比试验,选择育秧效果好、操作安全的“育秧绿”机插专用肥,培肥方便;适宜播量为芽谷145~165 g/盘;结合本地区作物生长特性及腾茬时间,适宜育秧期为5月22~28日,移栽秧龄掌握在15~20 d,适宜株距为12~14 cm;在地力中等的情况下,机插水稻大田总施氮量22~24 kg/667 m2更易获得高产。2007年开始,在国家超级稻示范推广应用、市级千亩示范片建设、部省级万亩示范方建设项目镇,示范推广了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建立了多个百亩示范方,技术应用效果显著,百亩示范方平均产量水平在660 kg/667 m2以上,不少田块达750 kg/667 m2以上,技术体系不断完善,技术路线明确。
抓好适期适量匀播、择优壮秧剂、适时揭膜、旱育旱管关键措施,规范完成制板→施肥→苗床浇水→摆盘、撒土→浇水、拌种、播种→盖籽、铺膜、覆草等各育秧环节,从而培育出机插壮秧。
壮秧标准:出苗齐匀,根系发达,盘根力强,秧苗个体健壮;机插时单株叶龄3~4叶,苗高12~17 cm,根茎粗壮、扁平,无病斑虫迹。
2.1.1 选择良种,精做秧板 选择生育期适中的优质品种,用干种3.0~3.1 kg/667 m2。选晴好天气晒种1~2 d,用药剂浸种36~72 h后捞出沥干。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方作为苗床地。每667 m2大田留苗床8~10 m2,备营养土100 kg。多次翻耙,使床土松软、平整、粗细一致,板面宽135 cm,板面四周略高,便于灌水储水,四周开好围沟,确保排水畅通,板面上虚下实。
2.1.2 合理培肥,窨足底水 使用“育秧绿”机插育秧专用肥,每袋专用肥由1 kg苗床肥、1 kg营养剂(盘肥)、60 g拌种剂组成,约供1 333 m2大田的苗床使用。浇底水前将苗床肥均匀撒施于苗床内,耙入土层3~5 cm,同时将营养剂与准备好的营养土混合拌匀备用。窨足底水至土层5 cm内水分充分饱和,刮平苗床后摆盘。秧盘紧贴床面,盘边相叠,撒底土(2 cm)要求比盘口稍低,喷水至底土湿润无积水。
2.1.3 均匀播种,适度覆盖 育秧适期在5月22~28 日, 大田用机插秧盘 22~25张/667 m2,将浸过晾干的种子用30 g/667 m2秧病灵拌种剂均匀拌种,均匀落谷,落谷后撒好盖籽土,以谷不见天为度。随即盖膜、覆草。盖草以见黄豆斑点大间隙为度。
2.1.4 适时揭膜,加强苗管 出苗后1叶1心期(6~7 d)揭膜,选在晴天傍晚、阴天上午,大风大雨适当推迟揭膜。揭膜后即时浇一次透水,以后苗床坚持旱管,秧苗中午不卷叶不再浇水,栽前打好起身药。秧田期重点把握好灰飞虱的全程防治,控制条纹叶枯病的发生。
2.2.1 耕翻晒垡,施足基肥 在夏熟作物收获腾茬后,抓住晴好天气,充分利用机械突击耕翻晒垡。于秧苗栽插前1~2 d耘好田。结合耕翻大田用水稻专用复合肥50 kg/667 m2、人畜粪20~30担/667 m2或商品有机肥 150~200 kg/667 m2作基肥,同时增施微生物调理剂200~300 ml/667 m2,解磷解钾提高肥料利用率。
2.2.2 适时浅栽,栽足基本苗 秧龄控制在16~20 d,不得超过24 d,薄水浅栽,水层深度以1~2 cm为宜,栽插前田块沉实1~2 d,提高秧苗成活率。行距30 cm、株距12~14 cm调节,壮苗少栽,弱苗多栽,基本苗6万~7万株/667 m2。
2.2.3 科学施肥,调优肥料运筹 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提高无机氮肥利用率。增施磷钾肥、叶面肥,增加水稻抗倒性及抗逆性。总施纯氮量控制在22~24 kg/667 m2,前稳中控后促,即基蘖肥与穗肥的氮素比为6∶4。机插秧根系植伤重,吸收能力弱,分蘖肥分两次施用,第一次在栽后5 d施尿素8~9 kg/667 m2, 第二次在栽后 12~15 d 施尿素8~9 kg/667 m2。同时用好除草剂,机插水稻秧龄小、栽插浅,对除草剂安全性要求较高,在机插稻田禁用乙苄复配剂,防止药害发生。穗肥于倒3.5和倒1.5叶期两次施用,分别施用尿素10 kg/667 m2+钾肥 5 kg/667 m2、尿素 10 kg/667 m2,种植水平高、搁田措施好的示范户可适量增前减后。
2.2.4 适时灌水,合理水浆管理 栽插后保持一星期浅水层;分蘖期浅水勤灌;当田间茎蘖数达85%穗数苗时自然断水搁田,通过多次轻搁田达到全田土壤沉实不陷脚,叶色褪淡为度;拔节后及时复水,实施干湿交替的水分灌溉方式,直至收获前7 d。
2.2.5 及时防治,搞好药肥混喷 根据测报及时进行病虫防治,后期根系活力下降,为延长上三片功能叶的功能期,在抽穗扬花期结合病虫害防治,进行药肥混喷,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提高产量。
2.2.6 适时收割,搞好稻谷烘(晒)干 当水稻植株大部分叶片由绿变黄,稻穗失去绿色,穗中部变成黄色,稻粒饱满,籽粒坚硬并变成黄色时收获,一般10月22日至10月底为最佳收获期。收获后将稻谷摊于晒场上或水泥地上,在阳光下翻晒2~4 d,使其含水量到14%再入仓储存,大户、合作社由于稻谷量大,通过烘干机烘干再入仓储。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信息网等宣传媒介,农民科技入户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高产创建专题培训等活动,进行多方式、多层次的宣传与技术培训。水稻生长关键时期,设立技术咨询台,并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生产第一线,做到生产措施到农田,技术指导到农民,针对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迅速发展的现状,实行对接的方式进行技术指导挂钩,育秧期保持通迅畅通,关键期到田到点到社到户指导解答,并邀请省作栽站长邓建平研究员就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面对全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及镇村农技人员进行强化技术培训。全面推广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累计组织考察观摩活动35次,培训8 5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累计10万余份。
每年5月中旬组织全区育秧机手召开育秧现场会,通过详细解说、现场解答强化育秧技术及栽培技术推进项目推广应用。在水稻秧苗期、移栽期、成熟期组织水稻种植大镇农技人员对示范核心方进行现场观摩,观摩结束后大家一致形成共识:以“育秧绿”机插专用肥为载体的标准化育秧技术培育出的秧苗秧龄弹性大、盘根性好、植株健壮、根系发达,成功率高;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运用后群体质量好,高产潜力大,增产增效显著。
为了以点带面,推动该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通州区作栽站借助万亩示范方建设,在推广区建立了以马道、新貌、花市街、乐观、上雁、五总居、渡海亭、新雁、双墩、于家坝、柏树墩、亭东、西亭居、八总桥、花坝、四十里、三港、任口村等村为核心的示范方,总面积累计2 000 hm2以上;此外,在石港、刘桥、骑岸、西亭、十总、平东、平潮等地实施了水稻科技入户工程,项目实施中将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作为项目实施的主推技术,通过“村看村、户看户,群众都看示范户”以点带面,示范推动;项目的大面积实施,有效地推动了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整个推广区起到了明显的辐射带动效果。
该技术的应用推进了水稻生产的机械化、高效化、优质化,得到了稻农的普遍认可。全区机插水稻种植面积逐年递增,特别是2010~2015年通过万亩创建、商品化集中育秧、科技入户工程等项目的辐射带动及控减直播稻推广机插秧的行政推动,全区机插水稻面积连续5 a超1.733万hm2,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的65%以上。2010~2015年累计推广11.986万hm2,占全区机插水稻面积的93.42%。
推广应用后水稻产量大幅度提升,据2010~2015年500多个点典型调查,平均产量达635.6 kg/667 m2,高产田块达 754.1 kg/667 m2,比其他播栽方式平均增产24.2 kg/667 m2,累计增收稻谷 4 369.63万 kg。
2010~2015年多点测产,推广区平均产量635.6 kg/667 m2,比对照增收稻谷24.2 kg/667 m2,加上优质优价0.02元/kg,共增产优价增加收益14 903.15万元,推广区平均投入925.200元/667 m2,比对照平均投入少34.869元/667 m2,累积节本6 269.10万元;2010~2015年共增经济效益21 172.25万元。
在该项技术推广过程中,控制农药投入、合理肥料运筹,种植的水稻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优,深受通州区内各家稻米加工企业的青睐。通过订单种植、统一技术应用实现了优质优价收购,多个合作社与企业联合,申请了多个优质品牌大米。机插高产栽培技术的大面积应用推广,有效地促进了通州区水稻生产的产业化发展,推动了水稻的适度规模种植与开发,2015年全区出现了80多个水稻种植高产、优质、高效的家庭农场,水稻种植逐渐向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发展。
机插高产栽培技术的大面积应用推广,推进了通州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使通州区水稻从粗放型种植向高产优质机械化并举转型。一方面,项目实施后,提高了全区水稻的产量,改善了米质、提升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给全区的农民直接带来实惠,增加了农民收入,为提高通州农业综合经济效益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项目实施后,增进了全区机插水稻的覆盖率,促进了水稻生产的优质化、高效化、产业化发展,加快了通州区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速度,加大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了种植效益,社会效益彰显。
(责任编辑:李明)
S5-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6737(2016)06-0042-03
2016-04-27
吴军(1977-),男,农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