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象征符号分析
王 芳
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由克里斯·加德纳的同名自传《幸福》改编而成,电影人物原型就是克里斯本人。电影来源真实,故事就是取材于美国著名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的人生经历。这部影片是一部励志性记录片,由加布里尔·穆启诺执导,威尔·史密斯等主演。影片获得2007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克里斯·加德纳(威尔·史密斯),一个黑人男青年,生活在旧金山。因为公司裁员,他失去了工作。从此,克里斯的生活遭遇了一系列变故和打击。妻子因忍受不了贫穷带着5岁大的儿子离他而去。没过多久,妻子又把儿子还给了克里斯,从此克里斯的生活更加窘迫,既要面对失业的困境,又要独立抚养儿子。苦命的父子俩住过廉价旅馆、公园、公共卫生间,办公桌底。但克里斯始终能坚强面对困境。
一次,克里斯在停车场遇见一个开高级跑车的人,克里斯问他做什么工作才能过上这样的生活,那个人说他是做股票经纪人的。从此,克里斯就决定要做一名出色的股票经纪人,让自己和儿子过上好日子。没有任何股票基础的克里斯靠着毅力进入了华尔街一家股票公司,当上了学徒,凭借自己灵活的头脑,他很快就掌握了股票市场的知识,后来终于开了自己的股票经纪公司,最后成为百万富翁。
影片以独立宣言里的文字开头,紧接着出现了字幕“独立宣言——追求幸福”,但很快镜头切换到了主人公克里斯家里的卧室,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影片的英雄人物在早晨叫5岁的儿子起床,送他去幼儿园。随后,镜头又切换到城市的背景:灰色的天空、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旧金山的地标——金门大桥。两座摩天大楼之间天空正如同主人公此刻心情的一样灰暗、压抑,也暗示着影片的背景。紧接着,出现了繁忙的街道,既有各色各样的匆忙的面孔,有穿着考究、手拿公文包的白领,也有衣衫褴褛的流浪汉,还有醉倒在地,无人在意的醉汉。影片的开头用了这样一段较长的镜头来突出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描绘了美国社会的整体形象。诸如此类的象征性场面贯穿于整个影片,同时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也深化了影片的主题。
(一)拥挤的人群——社会的复杂性
影片中多次出现繁华的城市街道,拥挤的街道人头攒动,这些来自不同背景的面孔都在匆忙奔波着。这一画面也蕴含着某种社会意义,象征着美国的社会多样性和复杂性。在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每一个人,不论年龄、性别、种族和经济地位,都希望自己融入到主流社会、主流文化中,就好像行走的人群中的每个人都不得不与周围的人保持同样的速度。每个人都被前进的人群推着往前走,大众行进的方向就如同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剧变所带来的社会力量,使人无法逾越。每一个人,无论幸福还是悲伤,都如同一粒灰尘,在人群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谁也不能走偏,也不能放慢脚步欣赏路边的风景或观看同行的人,否则就会落后于大众。
阶级分化如同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使社会充满了流动性、不确定性、个人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社会也更加复杂、多样化,充满了挑战和风险。个人对幸福的追求与其说是舞台上的一段期待掌声的痛苦的独白,不如说是个人内心的欲望与社会阶级与地位造成的紧张和压力之间的对抗,这种对抗会贯穿人的一生。向周围看去,同行的人摩肩接踵;向前看,远方的海市蜃楼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往后看,是自己和别人坚定的脚印以及或欢笑、或沮丧的面孔和身影。最后,当目光落在自己身上时,就需要思考自己现在身处何处、如何紧跟大流,才不会丢掉脚印,丧失追寻的目标。因为有时难免会被障碍物或突然闯来的人绊倒。要奋力向前,就要抵抗外界的干涉、社会的邪恶、并摆脱阶级分化的束缚。
(二)追赶——奋斗
影片名中的“追求”概括了克里斯和众多像他一样的人们的生活本质。在影片中,他多次奔跑,似乎总是在追赶着什么。朝着明确的方向奔跑象征着克里斯在充满荆棘的生命旅途中,对抽象的目标的追求。在他看来,只有有效地奔跑,才能有所收获,获得幸福。他跑着追赶拿走他扫描仪的嬉皮士女孩。又有一次,他跑着穿梭在人群中追赶拿走自己的扫描仪的流浪汉,不幸被车撞倒。在身无分文,无力支付房租时,他想办法搭讪股票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一同坐进了出租车,并试图通过拼好魔方使这位主任记住他。而当这位主管中途下车忘记付车费时,克里斯只得冲出车一路逃跑,被出租车司机追赶着,就如同小偷被警察追赶一样。在好不容易摆脱司机后,他打电话给妻子,听到的却是妻子要带着儿子离开自己。在愤怒与迷茫中,他不顾一切地冲进傍晚的大雨中,奔跑着去阻止妻子带走儿子。由于没能按时交罚单被关进监狱,被放出的那一刻他不得不奔跑着去参加股票公司的面试。他曾一路奔跑着去见股票公司的沃尔特·瑞本,因为沃尔特要求他在10分钟之内到达。在无力支付房租被赶出住所后,他又带着儿子跑着赶车去救助中心排队。
富有激情地在人群中奔跑暗示着克里斯破除一切障碍的主动性和与命运斗争的毅力。奔跑代表着一种运动的状态和心理上的主动性。他总是奔跑着去抓住一切转瞬即逝的机会。所有这些奔跑的镜头都暗示着这部影片的主题和主人公为之不断奋斗的美国梦。奔跑的镜头给观众一种紧张感,并留下悬念。它不仅意味着在这样一个流动性很强的社会中,人们不得不积极有效地应对不断变化的周围环境,也反映了某些经济地位的人内心的不安与躁动。在生活节奏非常快的工业化社会里,每个人的头顶上都有一根无形的鞭子,人们时刻被一股奇怪的力量追赶着。因此,可以这样说,影片中的奔跑和追赶的镜头也蕴含着这样一种美学情感。观众可以感受到紧张的追赶带来的兴奋与刺激,而在追赶结束时,为追赶取得的胜利而感到欣喜。[1]
(三)魔方——改变
影片出现过几次克里斯拼魔方的镜头。第一次,克里斯边心不在焉地看电视,边在手里玩弄着当时很流行的魔方,心里却想着如何将扫描仪卖出去。第二次是在与人力资源部主管同坐一辆出租车时,那位主管费劲地拼着魔方,却始终不能把同一种颜色放在一个平面上。那位主管理所当然地认为克里斯也无法做到。然而,克里斯快速地扭动着魔方,并且在那位主管到达目的地时成功地将同一颜色放到了一个平面上。这一幕给那位主管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为克里斯日后与这位主管的接触奠定了基础。
克里斯第一次在家玩弄的魔方,就象一个普通人的混乱的生活,有时是驯服的,而有时又是有挑战性的,难以控制的,如同一只野兽,要将人脆弱的心理和灵魂吃掉。大多数人无法在短时间内将魔方拼成想象的样子,变化无常的生活也是这样,人不可能时刻控制它,因此它有时也会偏离轨道。生活如同魔方,永远是令人迷惑的,不可预知的,除非你决心面对磨难,以高昂的斗志去体验痛苦,而后才能尝得幸福。克里斯的生活也不例外。他第一次扭动魔方象征着他决心为自己设计未来的生活轨道,改变现在凌乱的生活。第二次将魔方的每一个平面拼成同一颜色,预示着克里斯有超强的能力去改变魔方,也能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因此,魔方象征着一个新的起点,一个他通过努力可以创造的事业上的转机。
(四)扫描仪——机会
克里斯的扫描仪第一次被一个嬉皮士女孩拿走,因为她认为它值点钱。后来,扫描仪又被一个流浪汉拿走,因为他将它看成是可以把他带回过去的一台时光机器。克里斯的扫描仪几次失而复得,暗示着追求幸福的过程让人饱受折磨。每一次丢失扫描仪,克里斯都无时无刻不在找寻,并追赶拿走扫描仪的人,因为他的个人幸福感在某种程度上源于扫描仪。克里斯将所有的积蓄都投资了扫描仪,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克里斯看来,扫描仪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社会中的人所需要的,因此,他是可以把它卖出去的。因此,他所推销的扫描仪更是他的梦想的寄托。他希望通过推销扫描仪使自己变得富有,从而更加幸福。扫描仪作为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暗示着他这样的信念:对幸福的追求离不开物质的富足,因为物质能证明你的价值,给予你一种成就感。
穿梭于人群中疯狂地追赶扫描仪就是对成功和梦想的追求,但是,梦想是很难实现的,因为追求梦想的过程会受到很多的干扰和误导。扫描仪代表着某种操纵着他的家庭的命运的资本,迫使妻子离开了他。扫描仪最终打破了夫妻之间的平衡,妻子将那些扫描仪视为毫无用处的垃圾,而且给他们带来了经济负担。而在克里斯的心里,它们却象征着难得的机会,尽管眼前困难重重,但他相信凭借着这个机会,他们的生活会慢慢好起来。
尽管扫描仪最终指向幸福,但其本身却在不断地腐蚀着追求幸福的过程,就像锃亮的金属逐渐变得锈迹斑斑一样。幸福只是一个终点,追求幸福的过程并不幸福。克里斯的生活表面看来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中,然而,他的起起落落都取决于能否卖出去扫描仪。
(五)地铁和公交车——普通人的生活
地铁和公交车是克里斯乘坐的主要交通工具。那次,由于没钱付车费,他只得从出租车里冲出来,一路奔跑,进入地铁。他第一次追回扫描仪是在公共汽车上,第二次是在地铁上,但由于拿着扫描仪的手被夹在地铁门之间,只好又无奈地丢掉。他通常是乘坐地铁往返于家和公司之间的。在无家可归的日子里,他曾带着儿子在地铁里的公共卫生间留宿过。为了及时赶到救助站,他带着儿子乘坐公交车赶去教堂排队等待安排住宿。当儿子发现玩具落在了车上,为了及时赶上下一趟车,他没有允许儿子回到车上去取回玩具。
毫无人情味的地铁和公共汽车很规律地往返于站点,车上的乘客也是一样,他们的生活也如地铁和公共汽车的行驶节奏一样既规律又单调。而地铁和公共汽车也就象征着那些死板,僵化的社会机构。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各种交通工具必须遵守毫无人情味的精确发车时间,乘客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节奏和速度来适应不同的交通工具。
工业化社会吞噬了曾经的简单生活,并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改变了原有的社会传统。连地铁和公共汽车也成了人们为到达目的地不得不乘坐的交通工具,甚至在公共汽车上,人们都无心去观赏路边的风景。往返于各站点的公交车和地铁是机械的,冷酷的,毫无人情味的,唯一的目标就是每一个站点。其中的乘客也只是漠然地坐着,要么打盹,要么冷漠地看着远方,不屑于去观察周围的人和环境。个人心灵和灵魂的孤独感,势利和功利主义以及对名和利的追求,逐渐扭曲了每个人在旅途中那颗原本平静的心。在这个高度工业化的社会,工业化带来的僵化死板的规则促使人们开始思考在这个极端物质的社会中该如何去找寻幸福。人应该去找寻幸福,因为它在工业化给美国的社会带来的压力和扭曲中会逐渐消失殆尽。
奔跑着的地铁和公交象征着社会的流动性、动荡和不稳定性,同时也代表着所有像克里斯一样为生计辛苦奔波的人。而另一方面,富人坐的高级轿车是安全、保险和舒适的象征。普通人一生追求幸福的旅途就如同乘坐公共汽车或地铁。一路走来,尽管条件艰苦,克里斯始终没有放弃通向终点的旅途。
(六)拼错的英文单词“幸福”(happyness)——追求幸福的权利
不同的人对幸福的定义是不同的,因此对幸福的看法和追求幸福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在影片一开始,镜头随着《独立宣言》里的文字移动,最终聚焦在“追求幸福(Pursuit of Happiness)”几个金色的单词上,然后融入到影片的背景中。在这里,镜头在字里行间找寻并最终找到目标的画面与克里斯对幸福的追求遥相呼应。然后,屏幕出现影片名称“Pursuit of Happyness”,而不是“Pursuit of Happiness”。
走在拥挤的街道上,克里斯发现穿着体面的男人和女人们看上去忙碌并快乐着。他拦住一位从豪华轿车里出来的男士,得知那位男士是一位股票经纪人。他抬头看着眼前那座宏伟的大楼,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像这座大楼里的人那样快乐,而就在这时,他已经在心里暗暗下决心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当听到妻子说要离开自己时,克里斯开始痛苦地思考“独立宣言”中关于幸福的阐述。我们无法拥有幸福,却可以追求幸福。在穷困潦倒时,克里斯又遭遇婚姻的破裂,他开始怀疑幸福是否真的存在。他责备妻子不够坚强,而妻子的答复是她不再幸福。他说她可以去寻求幸福。这一幕可以说是影片的亮点。妻子内心的伤痛和不满源于家庭的经济危机。后来,克里斯问儿子是否幸福,儿子给他的回答是肯定且坚定的,克里斯欣慰地说儿子幸福自己就是幸福的。这一幕更加深化了“幸福”的含义。幸福感不仅源于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充实和与朋友及家人的情感维系。因此,幸福是一种内心的探索。
“幸福”的错误英文拼写第二次出现在儿子所在的幼儿园外面的墙上。当克里斯在唐人街发现儿子所在的幼儿园外面的墙上的“幸福”一词的英语单词拼写有误时,他告诉那里的老太太“幸福”这个单词应该是“happiness”,而不是“happyness”。后来,他又明确告诉儿子墙上那个“幸福”的英文单词应该是“happiness”。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黄昏时分这座楼的破旧的墙上的“幸福”一词与周围那毫无美感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
对“幸福”的错误的拼写“happyness”会产生这样一种暗示:There is no“Y”in happiness. (There is no why in happiness.幸福没有为什么)。“Y”同“Why”同音,因此“There is no why in happiness”也意味着感觉幸福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原因,而追求幸福是不需要动机的,因为人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是自发的。追求幸福是人与生俱来的需求,而幸福的标准又是多种多样的。追求幸福没有原因可讲,在动态的多变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幸福。“There is an I in happiness”意味着只有通过个人的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美国梦。杰斐逊强调在将个人的欲望和幸福与整个社会融为一体的过程中,个人的力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说“幸福”这个词从某种宽泛的模糊的意义上来说,给那些被英国殖民统治的人们一种启发,那就是每个人不论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追求幸福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这是这条公正的,有魄力的基本信念激励着人们实现自己的美国梦。
在影片结束时,他终于实现梦想成为一名股票经纪人,他的儿子问他:“咚咚咚,是谁呢?”正如有人敲门时,不开门永远不知道门外是谁,会带来好运还是灾难,每个人的未来也是不可预知的。你无法逃避,只有鼓起勇气去开门。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路上,也要坦然面对并拥抱厄运的到来,并以乐观、坦然的态度尽量减少其对自身的影响。
在影片的结尾,再一次重现了开头时的镜头,金门大桥、摩天大楼、繁忙的街道等,但与影片开头不同的是天空不再灰暗。这一幕也预示着克里斯的光明的未来。
影片在讲述一个美国黑人实现自己的美国梦的故事的同时,强调了主人公对幸福的追求和改变命运的决心,这也是影片的名字所能透露给观众的。黑人与整个社会之间的隔阂以及不同种族之间的差异,在影片中的某些情节中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差异会阻碍一个人在一个多种族的社会中顺利充当自己的社会角色。影片以一种整体上乐观向上的基调阐释了社会变化的不可预知性,在更大程度上,揭示了社会成员的某些普遍的微妙意识:一个人的命运似乎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抓着,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无法挣脱,也体现了美国社会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当幸福来敲门》是一部成功的作品,更确切地说,是一部引人深思、富有哲理的作品。它传递了这样的主题:追求幸福的过程是艰难的,需要面对复杂的周围环境和与具有反讽意义的现实之间的冲突。在一个动荡的、高度分化的多种族的社会,一个人更需要不断争取幸福,尽管这一过程或许很艰难,结局可能无法预测,亦或令人失望。影片中一些反复出现的象征性场景既表现了整个故事的主题,也反映了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在这一影片中,追寻幸福的过程通过一个普通人演绎出来,在演绎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经历的同时,影片也展现了美国的社会现实、人们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以及在迷茫中,人们既无法平衡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也无法平衡受压迫阶级与统治阶级之间的对立。而这个普通人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以及这一过程所折射出的深刻哲理值得观众去挖掘。
[1]徐葆耕.电影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3.
王 芳,女,山西宁武人,忻州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
本文系忻州师范学院2015年院级青年基金项目“图式与英语语篇解读的认知研究(QN201517)”、忻州师范学院2016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图式理论指导下的英语听力教学改革”(JGYB201606)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