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细菌性鳔炎的流行及防治

2016-12-15 11:17伍兴明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鲤鱼防治

伍兴明

摘要:几年间,鲤鱼养殖渐成规模,成为渔民创收的得利项目。在鲤鱼养殖推广中,鲤鱼细菌性鳔炎开始常见多发。此病的发生,自鱼苗到成鱼,都有发生的可能,尤其池塘养殖发病率更高。一旦感染后,病症较轻的,吃料较差。病情较严重的鲤鱼,平衡性较差。文章阐述此病流行特点,阐述此病的发病症状,就解剖检查,及早诊治;注意改善水质,预防此病发生;停止饲喂鱼群,改喂抗菌药治疗等几方面,就综合防治此病做要点阐述,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鲤鱼;鱼鳔炎;防治

一、前言

池塘养殖鲤鱼过程中,鲤鱼细菌性鳔炎属常见多发病。鱼鳔炎的发生,自鱼苗到成鱼,都有发生的可能,尤其池塘养殖发病率更高。与弹状病毒引起的鲤春病毒血症(以前曾经称为“鲤鱼鳔炎症”)不同,此病因细菌感染而诱发,内服抗菌药物,能起到不错的疗效。发病水温也不是鲤春病毒血症的低温期发病,而是在养殖季节温度越高的时候越严重,尤其是25。c以上死亡率高;临床症状也没有病毒病的体表严重出血、突眼的特征性症状,而是以鳔壁溃烂、水肿为主。汇总鲤鱼细菌性鳔炎的流行、剖检、症状,就综合防治此病的技术措施做要点阐述,以供参考和借鉴。

二、鲤鱼细菌性鳔炎的流行

1.鱼鳔炎的发生,自50克鱼苗到500克成鱼,都有发生。尤其池塘养殖发病率更高,研究证实:温度越高,喂料多,喂料频,此病的发病率更高些。而,到春秋季节,喂料少,发病率就低些,死亡率同样较低。

2.此病发生反复,较为顽固。在鱼种培育期间,一旦有细菌性鱼鳔炎发生,及时诊治及时,得到康复痊愈。而到次年,同样的这批鱼养殖成成鱼,成鱼同样有发病的可能,既此病感染后无免疫性。

3.此病的发生,与投饵数量和次数相关。通常情况下,喂料越多,吃料越凶,此病越易发生。此病高温期,投喂饵料少,同样不易发病。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减少投喂量,或,停止投喂,将大大降低致死率。

4.此病越冬发病,内服用药治疗不及时,往往带病越冬。但是,冬季此病致死率往往不高,来年到春季,及时养殖商品鱼,生长速度的变化不是很大。

此外,养殖镜鲤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全鳞的鲤鱼,鲤鱼发病时池塘中混养的草鱼、鲫鱼、花白鲢不发病。经常投喂抗菌药物的池塘鲤鱼发病率明显低于不投喂的池塘,发病后投喂抗菌药物都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三、典型症状

此病感染后,症状异样不明显。

病症较轻的,吃料较差。投饵后,鱼群不能正常集群在采食台摄食。多数在吃食几粒后,又成群结队的游到别处滞留。或,单个分散在水面。个别病鱼,一会游到食台采食,一会游到别处停留。

病情较严重的鲤鱼,平衡性较差。到食台采食时,头向下,尾向上,不能自主抢食。或在采食后,整个呈头向上的垂直“站立”。

解剖见发病鱼鳔畸形、萎缩,鳔壁溃烂,用剪刀轻触即破,鳔壁明显水肿,鳔内积水,有时体腔积水。剥去鳔壁外层可见内层表面有较多的黑色瘀血斑。严重时鳔附近的腹膜等组织也溃烂,鳔附近的体壁肌肉腐烂形成一个洞,这时鱼还不死亡。解剖病情较轻的鱼,肠道中有大量饲料,说明仍然大量摄食。内服抗菌药物治愈后的鱼正常摄食,解剖见鳔畸形,鳔壁完好,鳔壁内膜上有黑色斑块。

四、防治措施

1.解剖检查,及早诊治

鲤鱼细菌性鱼鳔,早期感染,症状不明显,仅见摄食量减少。所以,此病早期不易被发现,到发病中后期,鱼鳔壁、周边组织、体壁肌肉等处,开始慢慢溃烂,此时施治,往往治愈效果不佳,导致大量死亡。由此,此病防治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早期确诊,可经解剖确诊。养殖池塘,每1周,用旋网抓捕鲤鱼解剖,检查数量不少于3只。通过解剖,确诊此病,以免漏检。此外,有食欲变化时,更及时剖检检查,检查是否鱼鳔炎,做好防治工作。

2.注意改善水质,预防此病发生

细菌类疾病的发生,与池塘水质差有着很大的关系。

当池塘内有机质多,长期处于低溶氧状态,将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再加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存在,导致水体氨化、亚硝酸升高、藻类大量死亡等等,影响到水体水质,降低鱼群体质,更易感染此症的发生。

由此,调整水质,稳定水质,保持肥度,改良底质。使用用改良剂,分解沉淀粪便、死亡藻类等等,减少底质有机质积累,对有效预控细菌性鱼鳔炎的效果要更好些。

3.停止饲喂鱼群,改喂抗菌药治疗

经解剖确诊为此病感染,应立即停止饲喂饲料,减少投喂次数。而且,有临床实践,减食控制投喂次数,能很好的减少此病的病死率。同时,那些平时投喂次数较少的池塘,此病的发病率同样不是很高。此外,减料的同时,适量用抗菌类药物,比如:氟苯尼考、新霉素、恩诺沙星等等,康复治愈效果更好。

五、结语

总之,推广池塘养鱼,日常管理不善,喂料多,喂料频,加上温度高,水体内有机质增多,将加重鲤鱼细菌性鳔炎的发生。近几年,荣县鲤鱼人工养殖此病发病率较高,而且,部分鱼场此病治愈后,成鱼同样有发病的可能。一旦感染后,病症较轻的,吃料较差。病情较严重的鲤鱼,平衡性较差。到食台采食时,头向下,尾向上,不能自主抢食。或在采食后,整个呈头向上的垂直“站立”。综合防治此病,应注意解剖检查,及早诊治;注意改善水质,预防此病发生。发现疑似病例,及时停止饲喂鱼群,改喂抗菌药治疗,康复效果不错。

猜你喜欢
鲤鱼防治
黄河鲤鱼
读《鲤鱼跳龙门》有感
鲤鱼旗装饰坠
富庶吉庆的鲤鱼
鲤鱼跳龙门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小鲤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