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地整理后耕地质量重估实证研究

2016-12-15 08:40佟婷婷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9期

佟婷婷

摘要:农用地是农业生产最根本的资源,更是实现城乡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本文基于鸟六户地镇陈家渠村农用地分等成果更新,运用Arc GIS软件对该区现有耕地资源质量进行分析,主要对农用地质量的国家自然等、国家利用等和国家经济等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及空间分布,在耕地分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区内基础设施完成情况,更新了影响耕地质量的因素因子,对项目区内耕地质量进行重估。整理后项目区内的耕地自然质量等比整理前提高了1个等别,利用等提高了1个等别,经济等提高了2个等别,农用地整理实施效果明显。通过土地重估,不仅可以科学地评价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效果,还可为耕地保护,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占补平衡”提供详实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农用地整理;土地重估;耕地分等法;鸟六户地镇

土地重估是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以后,借鉴农用地分等的技术思路,对项目区范围内的农用地质量进行重新鉴定,通过对比分析项目实施前后农用地数量及质量的变化,量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在提高农地粮食生产能力方面的贡献大小的过程。可见,土地重估的最终目的为:量化土地开发整理在提高农用地粮食生产能力方面的贡献,确定新增耕地的等别,调整经过优化设计后施工而得到大幅度改善的原有耕地的等别,为耕地占补平衡等土地资源管理政策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因此,极有必要在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下,开展对耕地质量变化的研究。

一、项目概况与技术方法

1.项目概况。陈家渠村土地整理项目区东起陈家渠村东边界,西至陈家渠村与周家庄村界线,南起闯田地支渠,北至陈家渠村北边界防护林带。地理坐标位于北纬44°38′06″-44°40′21″,东经86°05′11″-86°07′51″之间。项目区内土地建设规模为827.17公顷,涉及六户镇陈家渠村。项目区内国有土地262.61公顷,集体土地604.74公顷,承包经营权归当地农户,区内土地权属明确,界址清楚,无争议。

2.土地重估技术路线

(1)调查并确定项目所在地的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指定作物、因素指标区、光温及气候潜力指数、作物产量比系数等土地重估参数;

(2)根据项目区所在的分等因素指标区,选择影响农用地自然质量的分等因素,并确定各分等因素的权重;

(3)采用因素法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进而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划分农用地自然质量等;

(4)根据外业补充调查资料,计算土地利用系数,进而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划分农用地利用等,并绘制项目区开发整理前后农用地利用等别图;

(5)根据外业补充调查资料,计算土地经济系数,进而计算农用地等指数,划分农用地等;

(6)编制土地重估报告并对土地重估成果进行分析评价。

3.土地重估相关参数。土地重估所涉及的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指定作物、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指数、作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作物产量比系数、最大产量、最大成本指数等相关参数及分等因素指标区与分等单元的划分,参照《玛纳斯县农用地分等技术报告》确定,便于项目区实施前后土地质量等别的对比分析。

二、项目区新增耕地质量评价

本项目新增耕地16.44公顷,新增耕地主要来源对项目区内其他草地的整理,通过土地平整工程和对土壤的改良工程,将原有其他草地开发为耕地。

通过外业调查结果,对项目区内零星分布的新增耕地进行样点调查,区域内新增耕地条件相对较好。土壤质地为砂土,土壤养分含量适中,轻度盐渍化,地势平坦,土地整治后灌溉与排水系统、林网系统均完全覆盖。新增耕地的各评价指标见表1。参照土地重估流程,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见下表2。

通过对比发现:项目区经过土地整理项目,使自然条件得到了优化。农用地的灌溉保证率由原来的基本满足提高到充分满足,排水条件和林网化程度都有显著的提高。自然质量分由原来的0.81提高到0.85,自然质量等指数由2329提高到2456;国家自然质量等由11等提高到10等,提高一个等级。土地利用等指数由1235提高到1302,提高70分左右;国家土地利用等由11等提高到10等,提高一个等级。国家农用地等由7等提高到5等,提高了两个等别。土地经济系数由0.41提高到0.46,农用地等指数由466提高到593。

三、结语

项目实施后对项目区内耕地进行重估,为全面掌握我国农用地资源的质量状况,促进我国农用地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六户地镇陈家渠村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切实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改变了现有土地利用状况,明显改善和优化区域生态环境,使项目区生态环境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