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乔忠杰
类型化创作呈现不一样的长征
——评影片《生死96小时》
文/乔忠杰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一大批长征题材的影视作品纷纷推出,献上了一份份精彩的贺礼。在这些题材丰富、风格多样的献礼影视作品中,由八一电影制片厂、贵州省作家协会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电影《生死96小时》以其浓郁的类型化风格,引发人们的关注。
在红军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中,红军共走过了14个省,其中,贵州无疑是红军的福地。红军长征在贵州,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因此,红军长征在贵州的故事,无疑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然而红军长征在贵州发生的重大事件,如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夺取娄山关等,很多影视作品都已经有了深刻诠释和全面再现,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如果再去重复这些内容,很难具有新意。
为此,影片编剧翻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决定选取1935年中央红军第三、第五军团经过安顺县境的历史来进行艺术创作。中央红军第三军团一部于1935年4月13日由广顺进入安顺县境的大小梅,翻过十二茅坡,抵达鸡场;第三军团另一部及第五军团从长寨(今长顺)县进入安顺县境的水泥冲,然后沿鱼良坝、杨武、石关一线抵达鸡场。红军在安顺县境内连续两天的行军中,共经过26个行政村、58个寨子,总行程约100公里,其间及时进行了宣传动员、打击反动政权和土豪劣绅的革命活动。红军经过的安顺又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区,当地居住着布依族、苗族、仡佬族、回族、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素有“屯部文化”之乡美誉。立足于这些历史细节讲述红军从这里经过和战斗的故事,是以前的影视作品中没有涉及和体现的。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故事和特殊的风土人情,使这部电影有意识地区别于其他长征题材作品,向观众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红军长征。
一部影片的成功,离不开它所讲述的故事的完整性和吸引力。影片《生死96小时》讲述的是一支红军侦察小分队,为红军大部队战略转移开辟出一条血路的故事。这支小分队在通过安顺少数民族地区的4天96小时里,先后冲破了匪兵把守的龙口镇、在原始森林巧设的竹签阵、在破旧院落中的隐蔽设伏和云鹜山中的银蛇阵,攻陷了土匪的老巢青龙寨,并擒获了国民党军女特派员。小分队每前进一步,都面临着生死离别,最终以巨大的牺牲为代价,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能经历生死考验的人,必然是一个有灵魂、有着坚强意志的人;能完成特殊任务的人,必须是一个有血性、有才能的人。因此,导演在刻画这个特遣红军小分队时,赋予了他们“有信念、有本事”的特质。
一是有信念。小分队前进的路上危险四伏,牺牲不断,支撑他们奋勇前进的是坚定的革命信念。在龙口镇,班长挡住土匪的暗枪救下“毛猴”,在弥留之际,他伸出手央求连长:“别把我一个人丢下,留下我的帽子,跟着走。”在竹林的宿营地,当老伍叔担心前面可能没有路时,连长赵勇却果断地说:“没路,也要蹚出条路来,大部队等着过来呢!”当“毛猴”想家哭鼻子时,“诗人”耐心地对他说:“不走不行啊,不走就会被白匪杀掉,想想这一路上牺牲的老黄、大力、小吴他们,他们为啥把帽子留下?他们知道,干革命跟着走,才有出息,才有希望。”“跟着走”成为红军小分队的坚定革命信念,虽然他们随时都有可能牺牲,但他们的心却永远“跟着走”。
二是有本事。三十几名小分队的队员性格各异、出身各异、年龄各异,但他们个个身手不凡。如曾在《上错花轿嫁对郎》《建党伟业》《勇士》等多部影视剧中饰演重要角色的贵州籍著名演员聂远饰演的侦察连长赵勇,是红军中的老侦察兵、战斗英雄,他沉着、机智、勇敢,应变能力极强,多次带领小分队化险为夷;知名演员马东延饰演的红军侦察排长“大黑”,虽然皮肤较黑,有点粗鲁,但武功高超,作战勇敢顽强,敢于担当重任,最后在攻打山寨时壮烈牺牲;小演员刘向卿饰演的红军小战士“毛猴”,擅长爬树,在行军中帽子被野猴抢走,他爬上树去追猴子,意外发现伏击的土匪,挽救了小分队,在侦察山寨的敌情中他也发挥了重大作用,等等。这些人物个个性格鲜明,本领过人,将有信念、有本事的红军战士形象跃然于银幕之上。★
责任编辑:曹舒雅